極值發光效率的解決方案在哪里?我們距離發光極限(400lm/W )還有多遠?
11月10日下午,CHINASSL2013材料與裝備技術分會首位發言人,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照明中心副研究員劉志強在介紹《低維結構—GaN LED的潛在發展趨勢》時,用上述兩個問題作為題目的引述,吸引了臺下聽眾的注意力。
劉志強介紹,迄今為止,氮化物發光二極管主要基于平面InGaN/GaN多量子阱制成,并且表現出了可喜的性能,然而這種傳統平面結構也存在一些問題,使其進一步發展受到制約,例如:結構中較高的位錯密度,較大的自發/壓電極化電場限制了內量子效率的提升:氮化物的反射率使得有源區發出的光很大一部分被限制在LED芯片中無法發射到外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發人員做了很多努力。近年來,量子點和納米線等低維納米結構由于其獨特的優勢(無缺陷,提升的量子限制,降低的極化電場等),被認為是提高氮化物半導體光電器件性能的潛力股。更可喜的是,這些納米結構可以有效而通過利用商用MOCV 廣從芯片向外界的傳出效率,這是由其特有的幾何結構和大的比表面積決定的。
劉志強帶來的報告實驗表明,利用商用MOVCD系統制備一種特別設計的多層InGaN量子點,并表征其結構特性,在理論上和實驗上研究了兩種量子點分布形態間的復合機制。另外,利用選區外延方法制備獨特的金字塔陣列InGaN/GaN核殼結構LED,結果顯示,低維結構是進一步提高氮化物發光二極管的有力手段,并且,低維結構在實現單芯片白光發射方面有其潛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