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很多LED企業工業設計幾乎為零,跟玩具組裝廠沒有區別。”故鄉明科技創始人湯征寧已見識過不少他口中的“簡單企業”,但對此他到今天還是十分不解。
低迷、重復、產能過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是國內LED照明市場的真實寫照。2010年從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回國前,湯征寧原本打算憑借手中的技術,開一家LED整燈企業。但在實踐中他發現,資金、人脈的困難暫時無法克服;而國內企業“面目模糊”的LED工業設計水平,讓他找到了自己創業的路徑。
次年,他在佛山火炬創新創業園注冊故鄉明節能科技公司,在以元件技術吸引整燈企業買家的同時,這家公司更大的賣點是,為整燈企業提供更科學合理的整體工業設計方案。甚至在面對有意進軍LED的投資方時,故鄉明還可以扮演一個新創企業孵化者的角色。
“外殼決定內核”的混亂現狀
在湯征寧選擇在佛山火炬創新創業園注冊故鄉明節能科技公司的2011年,LED照明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已頹勢初現。據某研調機構當時的統計,2011年LED晶片供給量高達1740億顆,而晶片需求量僅1290億顆,供過于求的比率高達35%。
壞消息不斷沖刷著投資機構和大眾的眼球。在非專業人士眼中,LED的科技外衣已經被剝去,似乎遠遠算不上“先進產業”,技術研發領域的探索空間不大。并不算高的行業門檻,讓很多中小企業都能進入這一領域,這也印證著人們的觀點。
但在湯征寧看來,事實遠非如此。湯征寧大學本科讀的是微電子專業,此后分別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和德國拜羅伊特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在德國,他所在研究所的科研項目獲得了歐盟資助。雖然博士專業是半導體材料模擬,但他本人始終對LED傾注了不少心血,并掌握了核心專利技術。
“LED主流技術來自美國,但目前全世界95%的生產環節都已在中國,其他國家沒有生產,也就沒有研發的土壤。因此LED的發展瓶頸的最終解決,肯定要落在中國人自己身上。”湯征寧說。
雖然掌握了多項獨特技術,但湯征寧在創業前還是謹慎考察了國內企業的生存狀態。在浙江,一家企業令他印象深刻,這家企業總投入3000萬元,對比國內平均水平,做到了質量可靠,單月產量達到一萬臺,但50個生產工人已經做到了極限。“單價低,如果不擴產,總利潤太低;一旦擴產,工人和其他成本會大幅增長,利潤無論如何都提升不起來。”
但是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提升產品售價和利潤并不容易。相反,很多中小企業會從壓縮成本的角度進行思考。
“外界可能想象不到,很多LED企業連燈罩外殼都不會自行設計。他們習慣從簡單操作的角度選擇元件。”湯征寧發現,不少企業整個產品的設計流程,是先確定燈的外觀尺寸,找好廉價的燈具外殼后,再根據外殼的設計形式決定相應的內核設計方案,而不是由科學、合理的內核設計方案出發,如燈珠的類型、散熱方式等等,去尋找相對應的燈具外殼。
“最終結果往往是,燈具外殼供應商實際上決定了LED的整體設計方案,能裝進去、能發光,就達到投放市場的標準。”湯征寧說。
不止賣產品,亦做方案提供商
單獨考量國內LED的技術進展,也并不樂觀。“從2008年以來,國內市場主流技術的進步就很少。”湯征寧說。他認為,LED在電、光、熱三個維度上都還有上升空間,例如有賴于新材料的使用等。
不過從整個行業角度而論,這種進步需要的不僅是某項突破性的科學發明,而是完整的工業設計上的進步,“就像iPhone相對于以往手機產品的差別。”
而故鄉明本身并非整燈生產企業。在注冊公司前,湯征寧向科技部門和業界展示的技術亮點,主要集中在LED驅動環節。驅動的作用,是把外部電能轉化成適合LED發光體所能使用的電能。他表示,在LED產品的主要元件中,芯片技術已經較為成熟,而主要影響電源轉換效率的驅動則是普遍性的技術瓶頸。
“小瓦數LED的驅動技術一直有難點,這涉及到效率和壽命等重要問題,我們的驅動技術已經可以在3瓦的LED中做到98%的轉換率。而大瓦數如120瓦的轉換率也達到90%,市面上的水平在75%,我們產品的壽命至少達到市面平均的3倍。”湯征寧說。
按照他的說法,使用故鄉明技術的LED,有把握在3—4年的裝修周期內不用換燈,“而市面上LED產品僅有10個月壽命的情況并不罕見。”
此外,湯征寧還特別關注擴光板的技術研發。“發光效果要做到不刺眼,又要有高透光率,擴光板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他說,德國拜耳希望介入這個市場,目前故鄉明正在為拜耳提供該領域的技術咨詢,共同推進相關研發。
在生意上門時,整燈企業常是為購買故鄉明的驅動等配件而來,但湯征寧并不愿意簡單出售,而是希望為買方定制整燈產品的設計方案,這才是故鄉明真正獨特的產品。“我們首先要與對方確定LED產品的驗收標準,然后根據驗收標準提供設計,例如發光管的連接方式,例如什么樣的負載才是最合理的,散熱結構怎樣設計能把熱源危害降到最低,最終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工業設計方案。”湯征寧說。
他介紹,作為技術咨詢提供者,故鄉明與上海一家企業合作,對方的產品已經在上海地鐵中成功得到采用。
孵化新企業的嘗試
事實上,湯征寧回國時最初的想法,是憑借手中的技術,開一家以優質LED整燈為產品的生產企業。但他發現,缺乏人脈和啟動資金等實際困難很難克服。反而是在目睹佛山、中山以及長三角企業在設計、生產中的實際情況后,他萌生了以核心專利為亮點,做“設計方案提供商”的想法。
目前他在國內還沒有發現同類的企業。但提供設計方案,并不意味著故鄉明在技術方面停止探索,他仍然希望獲得技術進展,并依靠核心技術,在企業群體中形成設計生態,“最理想的目標,就是發展成一家像聯發科的企業,不僅提供芯片,更提供整機解決方案,讓眾多生產企業能依靠這些方案生存發展。”
在LED行業,一款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就能撐起一家小而精的企業。因此湯征寧意識到,LED新創企業還有很大的開拓機會:低質低價的產品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由于大規模的成本和風險原因,很多大型企業已經處于危機邊緣。相反,生產規模小但利潤高的中高檔產品生產企業并不困難,而且該領域仍缺少市場名牌,值得開拓。
在這個邏輯下,湯征寧的生意范疇,正從單一的產品方案,擴大到提供一家企業的創業方案,“投資方有資金、人脈,看好LED,故鄉明可以接受委托,設計核心產品以及標準、建立各種制度,建成技術和管理團隊,在企業可以正常生產后,我們就會撤出。”
目前故鄉明已經有三家此類新創企業客戶正在接洽,進展最快的一家在廣州。湯征寧預計,一家企業的孵化周期在一年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