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電燈是個稀罕物
提起燒煤油的“馬燈”,想必不會有人感覺陌生。這是中國上個世紀初原始照明的真實寫照,在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還沒有普及中國的時候,“馬燈”曾經風靡一時,留下許多溫馨的照明故事。上世紀五十年代,“馬燈”是農村照明的主導,不論是夜晚來了客人掌燈夜談還是風雪夜歸人提燈問路,“馬燈”都以光明使者的身份溫暖著多少夜暗無眠的靜寂之心。隨著電燈的逐漸普及,農村的“馬燈”開始成為一種記憶,電燈也開始由陌生的“吹不滅的燈”變成身邊的尋常事物。78歲的徐樹增老人是河南新鄉供電公司一名退休職工。回憶起當年,徐樹增深有感觸地講了一個故事:“那個時候,電燈是稀罕物。當時,從縣區農村調進我們單位一批人。一次,我去找其中的一個人辦事。當我走到他的辦公室時,看見他聚精會神地盯著亮著的燈泡,隨后,使勁兒吹了一下,稍停,又鼓足勁兒吹一下。當時,我感到很納悶,他究竟在干什么?看見我進來,對方滿臉疑惑地問了我一句讓我至今難忘的話,‘這個燈我怎么吹不滅啊?’”。
清光緒五年四月初八 (1879年5月28日),,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電氣工程師畢曉浦(J. D. Bishop)在境內乍浦路一幢倉庫里,以10馬力(7.46千瓦)蒸汽機為動力,帶動自激式直流發電機發電,點燃碳極弧光燈,由此,宣告電燈在中國開始投入使用,據說慈禧太后是第一個使用電燈的人。對于長時期相對封閉落后的中國來說,電燈的廣泛應用無疑是對家居照明狀況極大的促進。
六七十年代:臺燈是奢侈品
臺燈進入中國的家庭是在上世紀60年代,而這一時期的臺燈對于大多數人家來說都屬于奢侈品,即便是城市家庭也很少有人能夠花大價錢為孩子買一盞臺燈,所以晚上匍匐在帶有燈罩、發著暖黃燈光的白熾燈下寫作業的經歷成為了這個年代孩子最深刻的記憶。69歲的崔曼平老人的印象中,上世紀60年代初期家里已經用上電燈,雖然全家只有一個電燈。崔曼平回憶道:“大約是在1965年,我們家買了一個臺燈。有的鄰居來我家串門,看到桌上的臺燈,像發現什么稀奇物似的,左看看右瞅瞅。現在,即使是幼兒園的小孩子,也知道臺燈。”
八十年代:15瓦的白熾燈
80年代的白熾燈使用已經十分普遍,各種瓦數的電燈泡在各處百貨商店也都能見到。即便是在農村,一些大戶人家門前亮著的上百瓦的電燈泡也成為一種體面和時髦。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使用的還是15瓦的白熾燈,因為這個時期的電費還比較貴,使用15瓦的白熾燈既節省又實用。今年74歲的福建省大田縣上京鎮梅林村村民田利光回憶起家里照明的歷程說:“直到六十年代未,公社要給村里牽電線了。這個特大喜訊讓村里所有的人都欣喜異常。到了晚上,燈亮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燈下,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而此時,中國的大中城市照明產業已經在民用和建筑燈具方面有了飛速的突破,無論是技術還是外觀設計上,都開始出現花樣繁多的燈飾燈具等照明產品,極大地改善了國內的城市照明系統和照明環境。
九十年代:節能燈、花燈進入生活
節能燈和花燈等這些家居照明產品在國內市場逐漸流行起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白熾燈自身的一些功能缺陷需要節能燈的出現來進行家居照明需求和市場需求空白的彌補。在節能燈還不是很普及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節能燈的王安懷著好奇心買了盞節能燈回家,但給他感觸最深的就是價格要比普通的白熾燈貴很多。90年代,中國節能燈在中國已經開始發展,但是消費者認知程度很低。
燈飾設計的五彩斑斕也真正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批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對燈具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將外觀、色彩與材料完美結合,對市場的洞察力也相當敏銳。而到現在,節能燈和花燈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已經隨處可見。到90年代末,中國照明行業國內銷售總額已達450億元規模。
新千年:我有一盞LED燈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照明產品也經歷了一個與時俱進的革新過程。“用了幾個月了,那是相當的省電。就是價格貴了點。”李孝云對自己購買的LED臺燈相當得意,他覺得自己走在了時尚的前列。這盞LED臺燈一共有10個燈珠,每個燈珠只有0.1瓦,加起來一共才一瓦。“要是能把價格降下來,再多一些日常燈具的款式,那就更好了。”李孝云如此說。
進入21世紀,LED照明產品以其節能環保的先天優勢開始迅速發展起來。2009年,國家“十城萬盞”計劃正式推出,政策對LED產品運用的支持已經相當明確。但是,受限于技術及制造成本等因素,LED產品距離大范圍走進普通百姓家庭仍有一段距離。但是,照明行業人士普遍認為,LED必定成為今后行業發展的趨勢。
這六個十年國內家居照明狀況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內經濟狀況的變化。從煤油燈到現在受智能系統控制的LED燈具,是科技和創新改變了中國的“亮度”,讓城市更流光溢彩,讓鄉村更靚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