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高速成長下,吸引中、韓等亞洲新興國家投入LED組件產業,競爭更加激烈。臺灣LED組件產業面臨上下夾攻的困境,勢必得思考轉型方向,日本也不例外,但日本系統廠商與零組件廠商,透過財務交叉持股或技術共同開發,建構共生關系,仍是全球最大供應國,可供臺灣地區借鏡,進一步為產業轉型發展新契機。
2002年后,LED組件技術不斷提升,搭配手機背光源市場興起,全球LED組件市場規模大幅成長,高亮度LED組件也主宰整個市場發展。
除少數主動組件,電子零組件產業一般都具有進入障礙低、產品單價低、產品規格多樣、系統產品主導應用與產品規格發展等特性,因此對客戶議價力高低,成為零組件廠商隨時掌握客戶需求,獲利的關鍵。
借鏡日本產業共生關系
日本在消費性電子領域有SONY、Canon、Toshiba與Panasonic等國際性品牌,在汽車產業有Toyota集團,加上內需市場龐大,為電子零組件與材料產業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但近年日本也受到中國大陸與韓國的強力競爭,市場占有率大不如前,然其電子零組件與材料產業仍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高亮度LED組件、小型馬達、軟性印刷電路板、被動組件等,仍是全球最大供應國。
日本電子零組件廠商與系統廠商間,維持共生與外包關系。但隨著日本生產成本提高,日本電子零組件廠商積極投入研究發展,累積其他公司不易模仿的技術優勢與秘訣,強化此一共生關系成正向循環。
此外,日本零組件廠商會從系統廠商角度切入,評估系統產品發展方向,借由與系統廠商的合作關系,開發出新產品,并融入在新的系統產品設計中,取得較高的毛利率與時間競爭優勢。
為了解系統產品發展方向與趨勢,零組件廠商會建置與系統廠商相同的控制管路,甚至建置領先系統廠商的實驗室。最后,與全球系統廠商分享其所規劃之零組件發展藍圖,除了掌握既有顧客,也可借由在前瞻領域的發展規劃,找到未來可以合作的系統廠商。
尋找臺灣LED組件業脫困之道
臺灣LED組件產業發展至今超過30年,建構的生產與市場基礎,快速反應市場變化能力,進入高亮度LED組件領域,2008年前一直為全球第二大高亮度LED組件供應區,及至2009年,韓國借著掌握可攜式產品與LED背光模塊市場出海口優勢快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供應國。
分析近年臺灣高亮度LED組件于全球市場占有率的變化,2008年后,大約都在15%,除2011年短暫提升至19%。歷年來,也僅有億光電子排入全球前十大供貨商,除與韓國間落差有擴大跡象,領先中國大陸間的距離也快速縮小。
臺灣LED組件產業與國際大廠最大不同,在于臺灣LED組件產業采取專業分工生產模式。由于廠商規模小、資源有限,多采取OEM或ODM的市場經營模式。
Lumileds、Osram、CREE及日亞化學等國際LED組件主要廠商,采取從上游磊晶、晶粒至下游封裝的垂直整合生產。除借技術鏈接創造技術優勢,出貨產品也以封裝好的LED組件產品,方便系統客戶應用,降低交易成本。
臺灣LED組件產業垂直分工方式發展,雖然有技術開發不易整合、客戶交易成本相對較高的缺點,但在降低風險、專業化、單位生產成本上具有優勢,從1980年代沿用至今。因此若將臺灣LED組件產業面臨的困境,全部歸因在專業分工的經營模式恐是過于簡化問題。
近年LED組件技術持續成長,對于系統產品而言,LED組件也變成影響系統產品運作的關鍵零組件,從“LED電視”一詞便可見端倪。
為了掌握LED組件供應,避免受制于上游供貨商,系統廠商向上整合,投入LED組件生產。使得臺灣LED組件產業既有OEM與ODM市場經營模式,面臨客戶競爭與威脅,導致訂單流失。系統廠商也借掌握市場,自LED組件產業快速崛起,韓國與中國大陸于LED產業崛起過程,便是例證。
建構新形態商業模式
LED組件產業發展至今,應用市場持續擴張,產品單價卻持續下滑,加上系統廠商向后整合的壓力,使得LED組件廠商需發展新的商業模式,預應未來競爭。
例如,美國CREE向下整合,跨足LED照明燈具市場、日本日亞化學布局車用LED照明,臺灣的億光電子跨足LED照明品牌經營等,皆為替自家產品尋求新的出海口,維持全球產業地位。
目前全球LED組件市場明顯供過于求,新進廠商獲利空間有限,系統廠商向上整合利益不高,但為降低未來供貨風險,與LED組件廠商合作是合理策略。
從日本電子零組件廠商成功經驗來看,透過財務交叉持股或技術共同開發,僅是建構與系統廠商共生合作關系的第一步。在LED組件取得技術與制程優勢、建構優越的產品開發能力、較系統廠商早一步前瞻市場需求,都是新型態商業模式成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