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拿到了 Hue,我們第一時間拆了一個,因為我們內心想要知道,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照明大佬,注重基礎技術積累的老古董公司,是如何放下架子做傳統上一個臺灣廠才會關心的小外設的,貝爾金的 Wemo 系列銷售的慘淡還不夠給大佬們一個教訓嗎?
但當手中拿起 Hue 的時候,這一切有了答案,我意識到,這不是一場試探性的游戲,而是一場戰略性的革命,但從做工來看,無疑這是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工業設計精品。
與普通的國產LED不同,飛利浦的燈光系統使用了圈圈套圈圈設計:外部一圈使用類似塑料材質,方便用手把握不劃傷手;內部一圈則是鋁制的散熱系統,整個空腔內電路使用了散熱膠澆筑,大大的提高了散熱效率。
LED 驅動部分更是下足了功夫,11 顆 LED 分工合作,讓顏色的顯示變的更加的均勻與協調;從控制盒上也動了腦筋,使用高速的 32 位 STM 方案加 Ti2530 Zigbee 的 IC,通過 RestFul 接口的小型 web 服務器提供了二次開發的可能性,iOS 雖然并非完美(iTouch 上有點卡),但是在 UE、UX 的設計上可謂簡約而不簡單。巧妙的色澤搭配,流暢的用戶體驗,這一切都顯示,Hue 這塊產品,是一個精雕細琢的,充滿誠意的藝術品,而非是傳統強勢廠商制作的冷冰冰的工業貨了。
三個組合(控制盒、Hue 燈泡、iOS 的 APP)
Hue 底座內部(注散熱膠的內核)長時間使用幾乎無明顯發熱
Hue 燈泡的 LED 陣列(全色域)遠大于標配的 3 燈 RGB 配色方案
然而,飛利浦的誠意還并非僅是這些,隨著 Hue 的上市,飛利浦第一次發起了開發者社區(meethue.com 和非官方的 everyhue.com ),邀請程序員們一起完善和擴展 Hue 的功能(在我們眼里確實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這也是傳統意義上硬件制造商很少做出的行為。
我們能看到的是,涉及到智能手機的硬件產品,由于存在著廣泛的開放性,未來不能 DIY 和利用軟件社區能力的制造商,將會越來越面臨發展上的瓶頸。
現在有的廠商喜歡自行研發一個內部使用的封閉標準,但它的開發能力未必能滿足未來的需求,也無法發揮硬件本身的潛力。因此不做標準,開放接口的做法,也許更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
總結一下 Hue 帶來一些變化,傳統的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不再是僅僅圍繞外觀和設計上競爭了,大量的產品會迅速變成 Connected 聯網設備。成為聯網設備,不僅僅意味著你能夠簡單的完成遠程控制,而且它們將通過聯網獲得前所未有的“智能”能力,它們會知道時間和天氣預報,知道你的社交賬號和日程表,知道你的喜好,它們還能與你的其他聯網設備協助(如讓 Hue 與紅外傳感器合作充當報警裝置)。
傳感器與通信,云后臺的進一步發展,將大大降低這些器件的制造與通信成本,以至于僅需多花幾塊錢乃至十幾塊錢,您的家電使用體驗就能全部換個樣!
從 Hue 開始,我想,最緊張的應該是 Control4,Creston 這種傳統意義的“智能家居”廠家。
為什么呢?因為 Hue 這類產品將傳統意義上大家覺得不可能進入普通家庭的智控產品,直接在標價的后面砍掉一個或兩個零,讓普通消費者從原來“想不敢想”到了“買不買”的階段,這是智能手機普及給傳統家電行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事實上,通過類似燈控系統 Hue,溫控系統 Nest,插座系統 Wemo,音箱系統 SonOS 等等,人人完全可以用智能手機 DIY 出 90% %u7684傳統智能家居功能,不但能免去從新裝修之苦(全部是無線系統),而花的錢僅僅是傳統意義智能家居的一個零頭。
那么,未來的智能家居往哪走呢?斗膽做一下預測:
即插即用:無需配置,直接插上電源就能使用,咱們花錢不能買罪受;
全面的手機操控:不利用這個友好的平臺進行交互,太浪費了;
網關的輕量化:由于手機的計算能力,網關變得可有可無,如果必須有,那一定是很輕量級的便宜貨;
擴展和升級能力:銷售僅僅是功能平臺的交付,功能還會隨著產品的使用進行升級;
開放和樂趣:沒準下次打開 App,發現網友貢獻的新功能,把你夢寐以求的事情實現了;
Kickstarter 模式:引領的個性化硬件產品創意,對巨頭的產品整體化方案構成補充與挑戰;
低價市場策略:迅速的低價和市場進攻策略,產生大量的明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