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全書有兩次提及“虛實”。一次是《謀攻篇》中“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該文說明白點就是“以實擊虛”的意思;還有一次是在《虛實篇》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說的還是“避實而擊虛”、用兵要不拘一格的意思。
假如我們換種思想,把“虛實”放小到個人的處事為人風格,或者把“虛實”放大到企業的經營上,會有何啟發?
企業中“虛實”總是水火不相容
大家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聽到最多就是“這個人有點虛”、“此人不接地氣”、“這個人格局有點低”等與“虛實”有所關的詞語。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人簡單的劃分為兩種人:務虛派和務實派(大家別小看這種劃分法,其實我國古典智慧家一直就喜歡用“陰陽、乾坤、多少、大小、奇正”等簡單的對立而又統一的詞語來看待世間萬物)。
務虛派平時給人的表現是,思維天馬行空、行事不拘一格(《易經》中的“乾”卦),很多時候給人感覺似乎是有道理,但是可能不好實現;務實派給人的感覺是,做事踏踏實實,交給他辦的事非常穩妥(《易經》中的“坤”卦),可是好像思維有點僵化保守。
本來,不管任何人,是屬于務虛還是虛實,都是有自己的發展領域的,都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勢篇》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所以本來虛實結合可以使企業實現良性的發展,可現實中往往都不是的,一般務虛的認為務實的沒有格局,思維境界地下;而務實的人總是感覺務虛的人好發狂語,不干實事,甚至就是個忽悠。
大家怎么會有這個錯覺呢?原因是在很多時候大家都缺乏學習,使得務虛派的人喜歡“一招鮮、吃遍天”,于是就開始真正的不接地氣了,走到任何企業都是有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思維開始進入僵化的局面;而務實派不學習的結果就是老板總認為此人格局不高,盲目相信自己的經驗,甚至盲目排外,于是開始進入空談理論,好像什么都懂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大家不知道學習進步的同時,務虛派和務實派已經實現了相互轉化,就是“虛到極致就是實,實到盡頭便成虛”。
“虛實”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中國醫學里一直認為病人虛就要逐漸的進補,而病人過旺(實)就要以虛治之,于是后人就有了“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樸實而又抽象的言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看,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我虛(弱小)所以要表現得很實(強大),其實我很實(強大)卻要表現得很虛(弱小),是兵法中的一直謀略,如《虛實篇》李筌注:“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二是虛實是相互轉化的,“虛到極致就是實,實到盡頭便成虛”,這個正是我的領悟,也是我接下來要闡述的。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名言。我們后人總覺得“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種境界或者干脆就是種神話,其實不然,如近代內戰時期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敵25萬人陷于絕境,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接管北平。 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其實大家都知道當時是傅作義不可能戰勝才不得不投降。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靠虛來擊實”,反而是“以實擊虛”的最高境界。其實是我不是不可以戰(實),要戰我也是勝出,而是我不想戰(虛),覺得不戰對雙方都有利。
“虛實結合”才是王道
大家通過前面的文字就會發現,虛實是會相互轉化的,有時候甚至“虛到極致就是實,實到盡頭便成虛”,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虛實生硬的劃分開來。
諾基亞一直對手機硬件的把控很嚴厲(實),一度成為手機行業的領跑者,但是對智能手機軟件平臺一直反應慢,那么現在已經被別人收購(虛);淘寶以前是個虛擬的網絡平臺(虛),但是馬云對物流、對線下的布局(實)一直在加強,那么現在有誰說馬云不接地氣?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務虛的人到了極致就把企業成了實打實,而一味的追求實打實的企業發展到最后會變得很臃腫(虛)。因為務虛派的企業家可以依托實打實的下屬來執行,而務實派的企業家會經常感到企業人才缺乏甚至難以為繼。
照明行業里,深圳企業看起不古鎮企業的產品,而古鎮企業又對深圳企業的渠道建設不屑一顧。其實都沒有必要相互排斥,如果把產品看成實,那營銷渠道就是虛,深圳和古鎮的企業只有相互學習、相互合作才可以相互進步,只有過硬的產品和強大的渠道(虛實結合)才是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