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習慣了從分享當中尋求反省,從走過的印記中檢討,從實踐中感悟,在學習中完善;以下就自身的經驗和體會粗略地談一談我們理解的LED時代專業產品所需要滿足的五個要點。
1、控光技術
對于建筑空間來說,燈具的工業設計固然重要,這關系到整體空間的協調性和共融性。但對于燈光的渲染效果而言,達不到預期的要求是無法容忍的。所以,燈光效果的良好體現才是建筑空間的靈魂,是絕對的主角。
光學設計和控光技術應當從實際的功能需求出發,以實現建筑空間的光品表現力為目的。(一個產品經理懂應用懂需求是多么滴重要啊)控光技術具體體現在光物理形態的設計及其輔助材料上,如透鏡、反射器、濾光片、遮光及防眩光等套件,光線收集、利用、導向;以及光飽滿度、穿透力、柔和度等光斑成像效果的模擬、測量、修正和實施。
在控光技術上,因為國內相關產業的起步較晚,且經驗和質量普遍不高。為了更好的探究和掌握領先光學的專業知識,我們可以學習、鉆研、吸收和融匯ERCO、ENDO、iGuzzini、FLOS、zumtobel等國際領先品牌的控光原理和光學參數。(總結為一句話:師夷長技以制夷)此外,要結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展示設計、陳列設計、燈光設計等設計師的建議和要求,致力于為建筑空間實現更佳的照明效果。(總結為一句話:榨干各種設計師的腦子)
2、光品應用
這部分內容本來也屬于光學的一部分,但有所區別的不再是光斑效果和流明、光強等光線輸出表現力的效果。
在傳統時代,鹵鎢燈因為熱發光的特性,顯指可接近100,但偏白的色溫相對缺失。而熒光燈可以調配色溫,但又只適合于面發光的特性,且顯指無法達到更高的要求。再到HID金鹵燈,其生產工序的繁雜及技術要求高,色溫段的多樣性同樣難以突破,顯指也只停留在90左右。傳統的解決方案更多是通過濾光鏡的色彩調配來實現光色的調整,而效果也總有點讓人患得患失,并不能達到所渴望的標準。而LED就能夠有效避免以上的缺失,可以將以往各種光源無法達到的效果要求加以彌補和完善。
LED的到來,因其光源的靈活性,我們可以更加深化地根據物品、環境、格調、色彩等提供更適合于不同感官或體驗的燈光,甚至可根據光源的RGB組合出更好的色區來提供被照物的效果表現力??筛鶕嶋H需要來提升R9-R14之間高飽和度的色彩段來增強人和物品的色彩還原度,增強空間的戲劇化和鮮活性。
3、驅動及智能化
全世界熱衷于LED,很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夠帶來更多傳統照明無法突破和實現的功能。
多年以來,傳統照明的智能化技術一般掌握在極個別擁有電子類核心技術的企業手里,且應用的普及率極低,技術的成熟度有限,只停留在部分小眾的項目上,導致智能化技術的研發、突破、實施和應用其實一直沒有很大的飛躍。
而近幾年的智能化照明就是基于LED光源的成熟而被炒得很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經過多年的推廣和成本的降低,消費者易于接受,且LED的智能應用環節相對穩定和成熟,能實現的功能更加的卓越,促使市場需求明顯增長;
其次,LED的到來讓更多的照明企業家清醒地認識到,照明產業電子化的今天,電子技術帶來的高附加值是推動企業發展不可欠缺的核心競爭力;
再者,建筑形態的表現手法更趨個性化和獨特性,智能化照明能更好地塑造視覺感受,滿足功能空間更人性化的使用要求,同時也能更好地解決節能的問題。
所以,要往更高品質的道路行走,照明企業在電子技術方面需予以更大的重視。
4、產品基因
在傳統照明時代,為何越主流的品牌越沒有產品辨識度?因為暢銷的功能性產品基本集中于某幾款單品上,而襯托紅花的綠葉通常在整個產品線上受關注度是極低的。
不難發現,傳統品牌之間的所有差異沒法在產品上做任何分辨,更多只是體現在品牌標識和色彩的視覺感受上;或者,就只能從他們往不同方向發展的渠道特點及操作形式上體現出來了。除此以外,我們還能看到什么?而走專業路線細分市場的個別廠家,我們所認可的只能理解為五金配件(即燈殼)做得不錯,因為模仿和制造門檻很低,能體現的就是工藝上的差異,說白了就是誰更花心思在五金工藝上而已。
進入LED時代,雖然供應鏈的配套資源更加的成熟和產業化了,做產品變得更簡單,但也給了我們提供了制造技術差距的機會。
因為標準高的產品投入的研發費用、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掌握的專業性和專注度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能花心思深化規劃產品線、思考產品設計基因特點的延續、體現品牌風格、提高視覺辨識度,堅持專業專注的企業相對較少。雖然這種路線時間長、見效慢、困難多,但仍然給了優而精的企業機會成為行業亮點。
當然,從生意的角度來分析,成為先烈的風險也會更大。在LED照明懂經營才是王道的新時期里,這給管理者的判斷和掌控帶來了更嚴峻的考驗。
5、產品結構嚴謹、工藝細致、功能卓越
專業的產品還體現在功能、工藝和結構上,用戶選擇產品前一定會擺在一起對比和掂量一下產品的區別。細節上處理不好,在外觀的評標上直接就扣分了,有時候甚至連光學的評標還沒到,就已經被業主踢出門外了。
當然,抓結構、功能和工藝往往對產品成本和生產效率帶來最直接的影響。但是,選擇吃這口飯就必須要有所取舍,不然就只能降低標準,做最高的性價比了,所謂的大路貨就這么折騰出來的。
要杜絕同質化的情況,往往在產品設計上需要不定期的更新,提煉新的技術和亮點來體現功能上的優勢和區別。不然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環境之下,被模仿之后的同質化惡性競爭,對企業帶來的只能是赤裸裸的砍掉利潤,為偷工減料埋下萌芽的機會。在利益的驅使和經營的壓力下,我們是不乏這樣的例子可以列舉的。
對于生產型企業來說,執行標準高,耗費的材料自然就會更多,生產工序及加工標準更困難。如果是代工生產的,這家不行還可以找別家去實現;但自己的工廠就必須完善整個加工體系、培訓員工、加強品控、添置設備來提高品質,但這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上升。所以,標準的確定和體系的運作能夠支持目標的實現是大前提,只有在整個環節中健全標準,在實際能力可控的前提下去追求,這才是經營之道。否則,高標準也許只是一個理想化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