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燈絲燈,因其外形是用LED制作的白熾燈而得名。2008年最早由日本牛尾光源推出,并實現量產,在國內,也有廠家陸續開始研發并投入生產。
2014年對于LED產業是利好的一年,因為自今年起,美國、中國、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對白熾燈的限制范圍將從現有的產業用領域擴大至住宅用室內照明。各種類型的LED燈的生產和應用得到了有力的促進,大量原先的白熾燈廠家也積極轉向LED燈。
以往LED光源要達到一定的光照度和光照面積,需加裝透鏡之類的光學器件,結構復雜化和光路損失不僅影響光照效果,還會降低LED應有的節能功效,而LED燈絲可以實現360°全角度發光,可實現立體光源。LED燈絲燈與傳統的LED燈結構及光源形狀不同,大角度發光且不需加裝透鏡和散熱系統,非常契合人們的傳統照明體驗。
另外,LED燈絲燈的出現有利于突出LED產品低成本的優勢,有助于把LED照明產品的價格降下來,從而加快推動LED照明產品全面進入民用領域,真正使LED產品成為老百姓看得到、買得起、用的放心的照明產品。
LED燈絲燈的核心元件—白光LED燈絲,其制備過程的關鍵環節主要體現為將熒光粉涂覆在0.8mm厚焊有多顆藍光LED芯片的藍寶石基板上,當然,也有不少企業使用玻璃或者陶瓷來做基板,以求進一步降低成本。
相比于國外采用的模封(molding)涂層技術,目前,國內多數廠家的熒光粉涂敷環節仍然采用傳統點膠工藝, 燈絲基板正反側面的點膠量以及膠水流淌現象都不易實現有效的控制,因而,現階段部分LED燈絲燈產品還存在著很嚴重的泄漏藍光、正反色溫差異,正反出光不均,或在直觀視覺上脫離了燈絲設計本身等諸多技術問題。
圖一自適應LED燈絲的照明效果圖片
電子科技大學饒海波課題組,采用自主研發的自適應涂層技術,利用芯片自曝光工藝,同時完成LED燈絲所有出光方向上熒光粉涂層結構的圖案成型,實現了LED燈絲正反側面熒光粉涂層結構(厚度和形狀)對燈絲芯片陣列發光強度空間分布的匹配響應,達到了兩面發光色溫一致、不漏藍光的照明效果,參見自適應涂層LED燈絲點亮的效果照片附圖1。
自曝光自適應涂層技術的主要思路就是利用藍光芯片自發光來實現熒光粉分散感光膠體系的感光顯影從而獲得相應熒光粉層圖案,
由于所采用的感光膠是對藍色LED芯片自身發光(450-460nm)具有光敏性的負性光致抗蝕劑,LED燈絲一次性通電點亮后,各個方向的熒光粉感光膠分散體涂層中的感光膠同時曝光,顯影后圖案就是留在芯片、基板各個表面上感光交聯的熒光粉層(即感光區域),而感光強的區域顯影后熒光粉層厚,感光弱的區域熒光粉層薄,顯影后得到的熒光粉層圖案的幾何結構就是對LED芯片自身發光強度分布的一種自動響應,因而具有了光強自適應的效果。
圖二、LED燈絲自適應涂層的正、反面照片
參見附圖2中的LED燈絲的正反面涂層照片,可見在不同的光出射方向,自適應熒光粉涂層呈現出不同的涂層幾何結構(厚度和形狀)以匹配整個燈絲發光強度的空間分布,正面(左圖)是反映芯片形貌的conformal結構,背面(右圖)涂層圖案則是LED芯片背面透射光圓形光斑結構的映射,正是這種熒光粉涂層結構對不同角度LED發光強度的響應確保了各個出射角度上籃/黃光(芯片藍光強度與涂層厚度)比例的均勻一致性,從而達到了空間顏色一致的、類似白熾燈全角度發光的白光立體照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