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傳出某LED公司躲債舉家跑路憑空消失的新聞事件,難道又是一年跑路季大片要上映了嗎?一LED企業老板面對行業目前嚴峻形勢毫不諱言地說,LED越來越難做了,對這個行業的信心真的需要勇氣去維持,樂觀地向前走,期冀有一天能看到照明行業的藍海。另一行業人士坦白道,現在賣燈哪能賺到多少錢,大多都是薄利多銷。
抱團整合只為保命?
幾乎從2011年開始,LED行業就開始醞釀資本整合熱潮,LED產業鏈整合近年來呈加速態勢。如2013年初,德豪潤達在美國、歐洲分別拿下惠而浦、AEG兩個品牌的使用權之后又收購了雷士照明,一夜之間完成了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同年7月, TCL集團、瑞豐光電與臺灣璨圓光電的全資子公司裕星企業將共同斥資2億元,成立名為“華瑞光電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國內資本整合是國內LED企業完成資本輸出、整合國際市場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抱團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尤為關鍵,特別是那些缺資金、缺核心技術、缺渠道和缺乏品牌影響力的中小企業,有的企業依然生存并開始茁壯成長,而有的卻面臨解散倒閉。企業發展有很多種出路,對于許多缺技術、缺規模、缺資金、缺渠道,根基不穩的中小企業而言,摸著石頭過河有時不如借用“巨人”的肩膀,會在發展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同時也是企業活命的因素。
現在有很多企業不斷吐槽行業亂象叢生甚至生意沒法正常做,企業生存岌岌可危。某家專做外銷的LED企業老板說,目前LED行業市場根本不是在做產品、做品質,在展會上就能看出企業的實力與生命指數有多高。一個燈泡竟然明碼標價出0.99元,30w的球泡2.08元等低價產品在光亞展等大展會上隨處可見,這么觸目驚心的價格實則在破壞市場標準,也不訝異為什么6月光亞展過后許多小企業跑路了。
面對LED企業生存難問題,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GSC)主任、廣東省半導體光源產業協會副會長眭世榮認為,LED企業將會面臨3大挑戰:第一,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第二,代工企業仍然較多,兩頭在外,產品附加值不高;第三,缺乏市場渠道;而最大困難是增收不增利。
企業必須重視頂層設計,尤其是技術路線圖
廣東省新興產業戰略發展研究院(GES)博士李文玉提出2014年第一季度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有:
一,需求供應兩旺,LED行業景氣度上行。受益于國內外禁白方案的持續發酵以及低碳經濟和綠色城市規劃的出臺,照明產品替換潮提前到來的同時節能環保產品亦成為綠色建筑的首選,LED照明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生產供給方面,1季度眾多LED企業訂單飽滿,產能利用率提高,后期基于對市場爆發的樂觀預期,多家企業將新增產能計劃提上日程,產能擴張成為上中游企業近期目標。下游照明市場持續的爆發性增長,帶動中、上游的產能釋放,行業整體景氣指數上行。
二,重點領域產品出口快速增長,LED行業淡季不淡。1季度,全省出口LED相關產品共計178.38億元,同比增長40.97%。
三,重點上市公司營收全面增長,增收不增利狀況依然持續。1季度,廣東15家重點LED上市企業營業收入全面增長,平均增長率為18.21%,但從統計數據上看,盈利指標仍然偏弱,15家企業凈利潤合計1.39億元,同比下降32.64%。
盡管如此,李文玉表示新興產業技術、市場更新快,標準不容易建立;以及市場需求不足,產業發展模式不成熟。因此,為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重視頂層設計,尤其是技術路線圖的設計;選好突破點,注重“兩端突破”;最后要抓好標準、專利等公共平臺服務。
補貼難持久,渠道和人才是關鍵
另外,自LED照明之火冉冉升起到現在的市場飽和及產能過剩,政府補貼一直充當著企業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像三安光電、德豪潤達等上市公司每一年每一季度都會對外公布政府補貼金額。一照明企業向記者透露,參展也能申請政府補貼50%。一個行業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必然是助一臂之力,但是也有行業人士提出疑問:很多企業依靠著補貼養成了依賴性也造成了暗角,像廣東省科技廳近年來多位高管連環因涉嫌腐敗受賄落馬就是一個警醒的例子。
我國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還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產品附加值不高。蘇州某一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憑做外銷的經驗再回到國內拓展外銷市場,應用公式全不同,反而是要“重頭開始”。因為內銷客戶大多不重視技術反而在合作中屢屢殺價,要么就是不懂技術。
至于國內LED行業缺乏人才的問題,LED企業是靠“搶”還是“養”?因此,企業應把近期和遠期目標相結合,把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在不遠的將來緩解企業的人才饑渴。像在光亞展期間,木林森就與復旦光源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