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硬件來說,什么是智能?
大眾媒體時常會這樣定義:硬件產品搭上手機APP就算是智能。
而terryoy同學在《“智能”的枷鎖》這篇文章里則說:在切入人們的生活場景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產品如何服務于人,能幫助人們在某個特定場景下快速地進行分析判斷、下決定、解決問題的才是真正的智能。
按照以上這兩個定義,下面要介紹的這個產品也算是“智能硬件”,只不過它只在原來的LED燈上多花了10塊錢,就完成了向“智能”的轉變。
這個項目名叫U-Beacon,人們可以通過它來實現室內商用場所的準確定位。
在U-Beacon團隊的辦公室,負責人唐海軍現場向筆者演示了這種定位技術:只見他掏出自己的手機,打開APP,將前置攝像頭對準房頂的燈泡,幾秒后,手機里就出現了所在地理位置的信息。
“這到底是什么原理?這燈看起來跟普通的LED燈完全一樣啊?”筆者好奇地問。
“哈哈,這個東西好玩著呢,你也把手機前置攝像頭對著燈看看。”唐海軍笑著說。
筆者照做后,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就這樣被打開了,看似普通的LED燈在手機里顯示出一條條閃爍的“黑線”。
“這個是不是和平常我們掃描二維碼的原理差不多?”筆者問。
“可以這樣理解,但我們的‘二維碼’用肉眼是看不見的,這種技術叫可見光通信技術。”
可見光通信技術,也叫LED白光通信技術,技術的原理是將需要傳輸的信息編譯成一段調制信號,用脈寬調制的方法附加到LED燈具的驅動電流上,利用戶內無處不在的光源作為發射載體,當用戶進入燈具照明區域,以不增加任何硬件的智能手機接收并識別光信號,解析出燈具發送的唯一身份識別信息,利用所獲取的身份識別信息在地圖數據庫中確定對應位置信息,完成定位。
但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GPS、WIFI、藍牙等傳輸的室內定位系統,可見光通信技術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對于這個問題,唐海軍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型商場的面積都超過了10萬平方米,當越來越多的大型室內空間出現時,曾經我們輔以重任的室內定位系統便會出現較大誤差。無論是GPS還是WIFI,或是藍牙,在技術的缺陷尤其在精準度上是非常明顯的。GPS的定位精度在10-100米,且還得受環境影響,需要多點定位和數據匹配才能完成,反應速度也相對慢一些。雖然WIFI和藍牙的技術相對成熟,但通過依賴手機、WiFi無線網的無線信號在空氣中衰減的原理,通過測量無線信號的強度,計算衰減的距離來決定室內位置,由于無線信號在空氣中衰減受建筑內環境影響很大,沒有辦法將定位的精度小于5米,所以定位非常不精確。而正是因為其他定位的這些缺陷,可見光通信技術才有了存在的意義。
用上了可見光通信技術的LED燈能發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明暗閃爍信號,這些信號不僅可以用來傳輸信息,且如果能夠定位的話,定位精準度可以達到1米。在U-Beacon團隊的眼里,這是解決定位中“精度之殤”的理想方案。
在U-Beacon之前,美國的Bytelight團隊已經通過類似技術完成了融資,并和照明廠家合作,進入了實際的生產。不過U-Beacon得“步子”顯然邁的更大些,他們為設備配套了3D的360實景地圖應用APP——易逛,想用通過它建立一個成熟的線上社區,搭建O2O平臺,從而在后期將各種數據進行整合,開拓出更多的想象空間。
那么這種LED燈會不會普及呢?至少團隊自身是非常有信心的,他們給出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LED燈具和智能手機都是有著大規模普及度的硬件。根據今年年初的統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8.38億戶;而現在的大型商場都需要大量的LED照明設備,所以用戶可以隨時拿出手機對準頂上的燈具進行定位;同時,2013-2015年也將是LED照明普及率快速增長期。
第二,這種技術的運用非常簡單,也很便宜。只要在LED燈出廠時每個燈具多花10塊錢進行簡單配置,便可以實現定位功能,不用商家大費周章進行設備的更換。
最后,筆者還是將“智能”的問題拋給了U-Beacon。
“一般人可能都會覺得Google Glass、Jawbone這樣的東西才能被稱之為智能硬件,那么只花費10塊錢便用上了U-Beacon定位技術的LED燈算不算智能硬件呢?”
“我不知道它算不算智能硬件,我只知道它能給人帶來便利,而智能硬件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這就夠了。”唐海軍認真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