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上映之后,不少人問那些演技高超的猩猩們究竟是從什么地方找來的,這讓負責為該片制作特效的威塔公司(Weta Digital)相當有滿足感,該片的視效總監丹·雷蒙說,這部充斥著大量演技派猩猩的電影,沒有啟用一只真的猩猩演員,全都是靠CG特效做出來的。當然,能讓這些CG角色如此逼真如此好戲的,還要靠人類的技術與演技。
《猩球崛起》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片讓人意識到以前多數被稱為“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越來越應該被叫做“表演捕捉技術”(Performance Capture)。這片也第一次使用“臉部肌肉組織模擬技術”(Facial Tissue Simulations),使得“動作捕捉表演第一人”安迪·瑟金斯高超的演技能透過猩猩凱撒傳達給觀眾。這片還第一次成功實行了“在日光下實景多人同時捕捉技術”,使得之前只能在室內攝影棚操作的“動作捕捉技術”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技術與傳統表演完美結合,成就了《猩球崛起》。
之前的動作捕捉系統只能在一個專屬的大棚之內完成,《猩球崛起》首次實現了在戶外實景完成動作捕捉過程。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之前要用動作捕捉技術完成一個角色,譬如咕嚕姆,首先必須要求安迪·瑟金斯與演對手戲的演員演一遍,這時他不用穿特制的衣服,然后又要安迪·瑟金斯再到棚里穿著特制衣服對著空氣重復一遍剛才的表演,這一遍用于收集動作捕捉數據。然后再將根據第二遍表演數據做出來的CG角色安放到第一遍中,替代安迪·瑟金斯本人。這種做法的缺陷顯而易見,要演員對著空氣重復之前的表演,看來只有安迪·瑟金斯這么出色的演員才能做到,但可惜這種人不多,而且后期CG角色與環境匹配起來光線、角度之類的都會有瑕疵。《猩球崛起》就可以讓安迪·瑟金斯穿著表演捕捉服與詹姆斯·弗蘭科、芙蕾達·平托等演員同場演戲,這樣出來的效果肯定要比之前的好。
為了實現這樣效果,威塔公司這次拋棄了之前沿用的光學式捕捉系統,采用新的手段。之前貼在演員身上的動作捕捉標記是反光球,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鏡子似的,系統通過反射回來的光收集數據,所以可以想象,這種做法只能在特定的無干擾的環境中完成,要想在日光下運用更是天方夜譚。這次,威塔公司把反光球換成了能發射紅外線的LED串,這些LED每個的發射頻率不同,所以工作人員能準確知道哪個數據來自哪個確定的點,而這些光線與紅外過濾器以及相機上的快門時間合起來,而且LED的紅外線在劇組拍攝用的膠卷中無法顯示,也不會引起電影膠卷的光污染。
這一改進,為捕捉技術走出攝影棚提供了基礎。另外,之前的大型設備也被改造成靈活便攜又能快速拆裝的設備,而且為了應對戶外攝影的挑戰,特別是明亮多變的光照條件,劇組又升級了原先《阿凡達》的設備,加強了針對頭部的攝像機的面部動作捕捉部分,最終實現了到戶外實景拍攝的技術。
如今要做完一個有CG角色與人類演戲的場面,可以分為以下步驟:表演捕捉演員穿著特制衣服與單純演人類的角色一起演,這時系統會實時收集表演數據,通過監視屏可以看個大概的CG成品與演員演對手戲的情況,以便導演決定需不需要再演一遍。然后再拍一次沒有演員(或者只有人類演員)的場面,用于合成時候使用,因為在將CG角色替換掉之前表演捕捉演員的時候,由于體型之類的不同,很難保證能把表演捕捉演員完全P掉,這時候就需要從“空場景”中取材,用于填補“露餡”的地方了。(責編: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