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只“大象”將要離開家電圈,這一次是德國的老牌工業企業——西門子。而在去年西門子剝離照明公司歐司朗以實現獨立上市。
如今,隨著西門子股份公司(簡稱西門子)將手中持有的博世和西門子家用電器集團(簡稱博西家電)50%的股份售出,西門子在家電業務上將再無投資。這也意味著西門子將告別家電業務。
巨頭的離開總是令人唏噓。在長長的離場名單上,西門子、GE、三洋、東芝、日立……這些曾經在家電領域無限風光的外資品牌,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剝離或者淡化家電業務,但是他們在對LED產業的發展投入更多。外資企業的轉身,又將為中國企業帶來多少機會?
西門子品牌仍保留
9月22日,在德國慕尼黑,西門子與羅伯特·博世集團(后簡稱博世)達成股份收購協議。西門子將持有的博西家電的股票如數賣給了博世。
30億歐元是西門子為這樁交易開出的價碼。交易完成后,原本雙方平均持股的博西家電將成為博世的全資子公司。
據了解,目前該項收購已經被博世董事會和西門子管理委員與監事會批準,但還有待監管部門的審批,有望2015年上半年完成。而在交易完成前,博西家電還將分別向西門子和博世支付2.5億歐元的分紅。
盡管西門子打算全身而退,但西門子品牌依然還留在家電圈。根據雙方協議,博西家電獲準將繼續長期使用西門子品牌生產和銷售家電。
西門子品牌對博西來說,顯然至關重要。
奧維咨詢(AVC)提供的數據顯示,西門子冰箱在2014年1-7月間的國內市占率為5.3%,同期博世市占率只有0.7%。西門子洗衣機在2014年1-8月的市占率為7.3%,而博世同期則僅有1.2%。
西門子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外界認為西門子退出家電業務,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在市場上還能夠看到西門子的家電產品。但是“從企業結構、投資的關系來說,已經是零關系”。
他說:“我們只是將品牌借給它使用。這次授權獲得的費用已經包括在30億歐元中。”
而博西家電(中國)傳播部負責人也表示,公司此前一直是獨立運營,收購不會對公司的戰略、機構、員工、品牌等等造成影響。“在收購完成后,博西家電將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進行運營。”
家電利潤貢獻微薄 剝離轉型已不是新奇
盡管西門子的離開,對家電圈顯得有些突然,但事實上,西門子淡化家電業務的行動早已開始。
上述西門子中國相關負責人介紹,西門子和博世原來各自有自己的家電業務,早在1967年便將家電業務進行合并。“此后博世和西門子都只扮演投資者的角色,只是會在年底按持股比例分紅。”
盡管營收數字不少,但家電業務對西門子這只大象的利潤貢獻著實微薄。
博西家電在2012年全年的綜合收入達到98億歐元,但綜合凈利只有4.66億歐元。而在2012財年第一季度,西門子在同比下滑17%的情況下,還取得了14.57億歐元的凈利潤。
而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在博西家電公布2013財年取得105億歐元營收的情況下,并沒有對外公布綜合凈利這個數字。
奧維咨詢研究院院長張彥斌說:“西門子賣出股份很正常,歐洲的家電巨頭都在放棄家電這個相對傳統的業務。一方面白電高端利潤并不豐厚,另一方面無論是品牌還是技術,西門子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他預計,目前國內白電企業的純利潤平均只有2%,而高端白電則在5%左右。
此外,西門子業績的下滑,也使其不得不開始實行瘦身戰略。
去年7月下旬,西門子發布了年內第二次盈利預警,宣布放棄將2014財年營業利潤率提高至12%的目標。而首席執行官羅旭德的下臺,則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源于西門子近年來持續下滑的業績。
而去年,西門子剝離歐司朗業務,屆時西門子對其所持股份將降至17%。首次公開募股(IPO)為32億歐元,相當于西門子剝離80.5%的歐司朗股權。據西門子公司估計,到2016年LED照明將全球照明市場的45%,約為990億歐元,2020年之前所占份額將上升為66%,約為1130億歐元的市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繼今年5月決定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退市后,西門子早前再次宣布由于成交量太低迷,將從倫敦和瑞士證券交易所摘牌退市。
洋家電為何集體出走
出售博西家電股份,并不是西門子在9月22日當天宣布的唯一交易。
同一日,西門子還宣布將以76億美元(以發稿時匯率換算約為60億歐元),合每股83美元的價格,以全現金方式收購美國油氣設備制造商公司德萊賽蘭(Dresser-Rand)。這樁能源交易顯然要比家電貴上許多。但是GE在后來通稿稱,公司并沒有出售照明業務,由此可見家電業務已成拖油瓶,LED將會取代成為洋企業的核心。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西門子對外發布的名為“2020公司愿景”的新戰略中,便將電氣化、數字化、自動化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做出相同瘦身選擇的,并不僅有西門子。
就在兩周前,曾經的美國消費電子巨頭GE將自己的家電業務,以33億美元的售價,賣給了瑞典白電巨頭伊萊克斯。而此前GE已經多次傳出要出售家電業務。
而比GE更早決定淡化或退出家電領域的,是飽受家電業務虧損拖累的日本企業。2011年,一直虧損的三洋將白電資產打包轉讓給海爾。而以特麗瓏電視聞名的索尼,也剝離了自己的電視業務。
家電業務盈利微薄顯然是這些企業選擇轉身的主要原因。
根據查閱到的數據顯示,2013年,GE家電業務銷售收入為83億美元,占公司總銷售收入的6%。而帶來的利潤為3.8億美元,僅為GE全部利潤的2%。而在2011財年,日本消費電子三巨頭的集體巨虧更是凸顯了家電業務的拖累。
盡管轉型方向各有不同,但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對記者表示,日本、歐美等家電企業選擇出售家電業務,往往是因為企業選擇發展一些利潤更高、技術準入門檻更高的領域。
例如索尼現在重點發展電池、鏡頭等硬件。轉型更為徹底的東芝,則將核心業務轉為醫療設備、電機等,其家電業務占整體營業額已經不到10%。
但外資品牌的集體轉身似乎也并沒有為中國家電企業留出太多空間。
張彥斌表示,從全球市場來看,外資品牌還是占有很大份額。全球各地有自己傳統的勢力范圍,中國企業想進去也并不容易。
PS 行業掃描:百年老牌紛紛作別家電業
老牌退出家電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今年9月上旬,美國通用電氣(ge)宣布,以33億美元的價格把旗下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業務出售給歐洲老牌家電制造商伊萊克斯。而ge則將重心轉向核心業務轉向能源、醫療、家庭、交通運輸、金融等領域。
更早之前的2009年,松下收購了“胞親”三洋,并積極整合了三洋的多項業務。整合之后,松下也把航空電子、汽車電子、新能源電池等業務作為最重要的業務來發展。家電業務只是“盡人事,聽天命”。以ge的家電業務為例,銷售額和凈利潤分別只占到通用電氣整體銷售額、總利潤的6%、2%。
而同為歐洲老牌家電品牌的飛利浦則也將在華市場的電視業務出售給了冠捷科技,自身則專注發展醫療保健、照明等業務。被保留的家電業務,也僅僅是更賺錢的剃須刀、空氣凈化器等小家電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