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照明讓每個夜晚都更加明亮和溫暖。但你也許不知道,這些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光源,它們的功能一直在不斷的更新和改進。照明,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它本身也成為了一門獨特的"藝術"。
照明的歷史從何時算起?照明設計在現代建筑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未來照明會呈現出何種趨勢?日前記者專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昕。在他看來,照明設計從科學演變成美學,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談照明的歷史--
最早的照明設計師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 全球僅10人左右
記者:您能否簡單介紹下照明及其照明設計的歷史?
張昕:人類對照明的研究歷史可追溯至百年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對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年齡、性別的人進行眼睛的研究,并用一條類似正態分布曲線呈現世界各地的人眼水平。然后,科學家根據人眼對光的響應趨同,找到了適合的材料--硅光電池和硒光電池。隨后,人類才開始了對室內照明標準照度的研究。
1930年左右,國際照明委員為成立。60年代時,開始做道路照明、體育場館和體育轉播的照明。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有人關注景觀照明。以上是照明(illumination)的歷史,在大的框架下,我們說的采光、人工照明,顏色問題,視覺都屬于廣義照明。
再往下便是照明設計的歷史,最早的照明設計師在上世紀50年代,全球大約有10人左右、歐洲2、3個,美國7、8個。分別在各大洲開業。全球重量級照明師特別少。他們的弟子我們稱之為第二代。現在活躍在國際舞臺的都是第三代。
照明是illumination,涉及到發光、感受光、度量光、評價、生態等,是一個科學的,縱向的概念。照明設計則是lighting design, lighting 是指光環境的概念。Lighting design 是一個橫向的東西,比如前期要有包裝,要有概念,要說服建筑設計師。
談照明行業現狀--
觀念轉變是關鍵 中國老百姓喜歡亮的東西而不是感受氛圍
記者:與其他職業相比,照明設計師這個職業有什么特點?國內照明設計行業現狀如何?
張昕:功能照明屬于電器工程師的業務范圍。有美學需求后,照明設計師才出現,他們的業務就超出電器工程師的能力范圍,對燈具光源的理解也更為深入。比如,多數布置燈具的都是電氣工程師;博物館、酒店、夜景照明等少數高檔空間,就需要照明設計師。兩者之間最原始的區別是藝術設計上的有無。
照明設計師與建筑設計師也有所不同,在國外二者一般是合作的關系,有專門服務建筑的照明團隊。但國內由于起步晚,發展仍緩慢,照明設計師需要自己開發客戶。
目前國內照明設計行業還并不規范。即使是在大學中照明還未成為專業,還需要較長的時間發展。雖然大家看到這個行業很紅火,但真正的職業照明設計師卻很少。此外,LED的出現也使設計師的門檻低了,這對照明設計師來說是個沖擊。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觀念的轉變,從科學演變成美學是比較難的。中國人有看燈的傳統,而外國是沒有燈節的,他們是感受光的氛圍。在美學觀念上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比如,鳥巢和水立方都是燈的狀態存在來吸引大家關注,因為中國的老百姓都喜歡亮的東西。
奧運夜景照明設計師鄭見偉的"水立方"項目倒是一個挺有意義的變革,它賦予了水立方新的內涵,原來是傳統的美。現在水立方的燈光能跟天氣的相呼應,展現不同的色彩,更注重光的感受。最重要的是他們說服了政府去推廣這個技術和概念。從這個角度說,他們做的工作是有標志性的,因為要在中國推廣這種照明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主要還是要解決觀念的問題。
談未來發展--
當城市化率達到70% 照明將比建筑更有優勢
記者: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照明將在城市建筑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張昕:當城市化率可以達到70%,照明比建筑有優勢。因為燈具壽命較短,金屬燈的性能是三年,LED燈實際上并沒有五萬小時這么長的使用時長,照明工作就可以重復去做。中國的室內設計市場很大,但建筑重復率較低。另外,通過燈光照明解決水立方這種大型建筑的利用問題,這也是大家都在推廣的措施。
另一方面,從"照明需求"來說這個行業前景看好。城市化的發展需要提高效率,提高節奏。在這個問題上,光可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日本就已經有24小時城市的感覺,所有的人工環境都很亮。當中國到達70%城市化進程的時候,再想提高效率就得考慮如何利用空間,比如可能有人會在夜晚工作,就會有照明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照明這個行業將大有可為。返回記者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