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2014年11月10日)7時7分,我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
師昌緒先生是我國高溫合金的奠基人。他排除萬難回到祖國,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師昌緒先生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溫合金、合金鋼、金屬腐蝕與防護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項國家急需的戰略材料及部件,豐富和發展了凝固理論、相變理論、性能評價方法;引領和推動了我國納米科學技術、碳纖維、金屬腐蝕與防護、生物醫用材料、鎂合金等學科的快速發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與工程科學的杰出人才;就我國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新材料研究等重點科技領域發展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多項重要建議,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師昌緒先生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縣,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國資格,赴美留學。1945年畢業于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50年進入圣母(Notre Dame)大學任研究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1952年獲美國歐丹特大學冶金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時,美國國務院明令禁止回到“紅色中國”的35名中國學者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等,現為國家基金委特邀顧問、金屬所名譽所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名譽主席、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理事長、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會長等。1957年,被任命為高溫合金研究組的負責人,兼任合金鋼研究室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創辦并兼任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院長。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201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師昌緒是在中國材料領域、享譽海內外、深受社會各界尊重、愛戴和信賴的著名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大師和戰略科學家,被譽為“中國材料之父”。
排除萬難回國
師昌緒先生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縣,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國資格,赴美留學。
1952年師昌緒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1951年,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后,美國政府明令禁止學習理工、醫學學科的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回國,師昌緒便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國的35名中國學者之一。但他抱有回國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于是開始了同美國政府當局的堅決斗爭。
他曾和印度聯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學者,以便通過印度實現曲線回國的理想。但隨著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美國當局進一步限制中國留學生離境,并把離境一律視為回國。在這種情況下,他通過印度大使館把一封信轉交給中國政府。1954年5月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這封信成為中國抗議美國政府無理扣壓中國留學生回國的重要依據,周恩來總理向美國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為了贏得美國人民的同情,師昌緒又和一些中國留學生一起,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明確提出美國不應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并將這封信向美國人民散發。
1955年6月,美國政府在各方的壓力下,被迫按照日內瓦談判達成的“以美國空軍戰俘換回中國學者”為條件,同意一些中國留學生回國,其中就有師昌緒。
師昌緒侄子師兆仁說,師昌緒回國的時候,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像師昌緒這樣的知識分子,師昌緒的婚姻還是時任總理的周恩來做媒。
回國后,他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志愿,服從分配前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報到,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國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高潮之中。“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了很大沖擊,受到非人的折磨,被造反派誣蔑為“美蔣特務”,被打得皮開肉綻。但是,所有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動搖他對祖國的一片赤誠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信賴。后來他任金屬所所長,對那些整過他的人照樣以禮相待,特別是在晉升職稱等問題上一視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稱贊。
1978年,師昌緒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生攻于科技
早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期間,師昌緒就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其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300M高強度鋼,成為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飛機起落架用鋼。20世紀50年代末,他從中國既缺鎳又無鉻,還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發展鐵基高溫合金的戰略方針,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808,代替了當時鎳基高溫合金GH33作為航空發動機的渦輪盤;20世紀60年代初,他承擔了空心渦輪葉片的任務,在缺乏資料、設備簡陋、工作和生活都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采用科研、設計、生產相結合的形式,領導了我國第一代空心渦輪葉片的成功研制,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性能上了一個新臺階,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使用這種葉片的國家。
作為戰略科學家,師昌緒在我國科技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關鍵時刻,都發揮了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所應有的積極作用。1982年,他在沈陽主持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腐蝕專業研究所--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還是在1982年,他和張光斗、吳仲華、羅沛霖四人聯名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題為《實現四化必須發展工程科學技術》的文章,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工程科學技術的必要性和方法,奏響了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序曲。1992年,他又再次同張光斗、侯祥麟、張維、王大珩、羅沛霖聯名上書中央,詳細闡明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經中央批準,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
師昌緒在從事航空用、民用高溫合金研究開發的同時,在新型高合金鋼方面也同樣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工作。1958年,他與姚漢武開發的不含鎳的奧氏體耐蝕鋼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業設備上,具有優異的抗蝕性。經中小型尿素廠推廣后,獲得好評。為了研究該種鋼在尿素生產過程中,在缺氧條件下仍具有優異耐蝕性機理,他們曾設計與制造了一套在線測試電化學的精密裝置,安裝在南京化肥廠,并探明了耐腐蝕的原因。師昌緒多次在現場解決冶煉、熱加工等問題,為鉻錳氮鋼的研制和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師昌緒與李有柯等還開發了鉻錳氮系耐熱鋼和無磁鉻錳氮系高強度不銹鋼,前者用于工業爐,后者用作潛艇桅桿。在師昌緒的指導下,張彥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開始從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通過相圖、相變規律、組織結構和各種性能的系統研究,表明這類鋼在液氮溫度下比鎳鉻不銹鋼具有更好的韌性,是一種良好的低溫材料;作為耐熱材料,其性能不亞于鐵鉻鎳基高溫合金A286;作為無磁材料,其性能優于鎳鉻不銹鋼。為了推廣該鋼種,對其冶煉、壓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藝制度,從而推動了全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與發展。
由于在科學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規劃等方面成績突出,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院、部級的獎勵。
50年代,他是美國金屬學會(ASM)會員;從80年代起,他是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員。1987年日本東京大學成立100周年,舉行“材料與社會”討論會,共邀請10余名國際知名學者,他是被邀的唯一中國學者,并在大會上做了學術報告;1988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新材料國際會議”,同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材料大會”以及1991年在法國,由歐洲材料研究學會(E-MRS)主辦的“國際材料聯合會在第一屆先進材料會議”等,師昌緒均被邀為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1990年由中國材料聯合會(C-MRS)召開的先進材料國際會議,他是大會主席之一。1992年由中國金屬學會、美國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日本金屬學會及韓國金屬學會共同發起的“第一屆環太平洋先進材料與技術國際會議”,以及同年,由國際薄板成型研究會(IDDRG)舉辦的“第17屆國際會議”,他均被選為大會主席,并任1992~1994年度的該研究會主席。
師昌緒發表論文300多篇,培養碩士及博士生近100名。
2010年6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30名研究生因為表現出色,獲得了該所的“師昌緒獎學金”。這項以師昌緒名字命名的獎學金,是他捐出2004年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所得的50萬元獎金設立的,師昌緒選擇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金屬所幾十年的不舍之愛,也激勵后輩們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向前。
在學術界,師昌緒是人所公認的大科學家,他用雄才大略為材料科學操盤掌舵,是難得的科技管理領域的帥才。而在專業研究領域之外,他則以寬厚仁惠為后生晚輩鋪路搭橋,是個助人為樂的好先生。
“師老在學術內外的作為,他的為人,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 ”師昌緒的學生,年逾八旬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趙惠田這樣說。
統領材料科學30年
師昌緒1955年回國后即來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工作,1980年,他正式接任金屬所所長,完成了由一位科研工作者向科技管理者的身份轉變。走上領導崗位后,師昌緒的目光不再僅僅拘泥于微觀的科學世界,而是投向了更加宏大與高遠的戰略層面。
在師昌緒擔任常務副所長和所長期間,金屬所正處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學科方向未定、人員斷層、設備老化等諸多“老大難”問題。師昌緒緊緊把握住科技發展的脈搏,確定了該所“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基礎研究與承擔重大任務并重”的發展規劃,校準了金屬所這艘航船的前進指針,并且用自己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學風浸潤著一代代金屬所人。有了師昌緒的領軍,金屬所今天在國際材料領域能占據一席之地。
材料腐蝕是金屬裝備主要破壞形式之一,每年都為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材料腐蝕科學的發展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腐蝕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卻因選址問題而擱淺。 1982年,師昌緒主動請纓,在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于沈陽籌建了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并兼任所長,在師昌緒的帶領下,腐蝕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目前已應用到杭州灣和舟山金塘等大橋的水下鋼樁中,設計壽命達到100年。
自從事科技管理工作以來,師昌緒所走的每一步都帶有高瞻遠矚的智慧,每一個腳印都印證著他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遠見卓識。
1984年,師昌緒被調到北京,升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他與20多位著名科學家共同提出中國科學院和大學要與大中型企業聯合,讓科學技術推動大中型企業的發展。
1986年,師昌緒被任命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他提出優先資助某些領域的概念,特別是數學和理論物理方面,并爭取財政專款成立了“天元數學基金”。他還主持編寫了《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對國家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議,為我國基礎研究的資助指明了方向。
1993年,師昌緒向中央提出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建議,得到批準后,他是提出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籌備組副組長,之后又被任命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為工程院的發展謀心盡力。
1995年,從國家金屬材料資源的儲備角度考慮,師昌緒等5名院士聯名建議,將鎂的研究與開發列為重點攻關項目。自此以后,國內掀起了鎂合金研究開發的熱潮……
用仁愛感染后來人
金屬所研究員趙惠田,幾十年來一直把師昌緒當成自己的再造恩師。他用“舒暢”二字來形容自己與師老一起工作、生活時的心情。“師老是位愛才的好老師,是位平易近人的好先生。 ”
師昌緒的學生張順南研究員至今仍記得這樣一件事:上世紀60年代,已經是研究室主任的師昌緒在一次會議上講到一個技術問題,當時一名同事立刻提出異議,并指出了師老的錯誤。師老并未覺得難堪、下不來臺,而是當即非常謙虛地承認了這個錯誤,表揚了這位同事,并作自我反省。
師昌緒的同事、朋友、學生、助理……只要是他身邊的人無不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行有技術難題,他二話不說盡其所能幫助解決;手下的研究員工作有失誤,他會認真耐心地給出指正意見,確保他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時間一長,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有什么問題也會第一時間向他匯報。師昌緒在金屬所工作期間,所里所有的研究員、學生、工人,他都能叫出名字,就連看門的老師傅都與他稱兄道弟,夏天閑暇時,和他一起坐在路邊下棋。
上世紀60年代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師昌緒受到迫害,在同行中受沖擊最大。 70年代初期,師昌緒剛恢復自由不久,就來到生活條件艱苦的大西南,推廣他的發動機氣冷渦輪葉片項目。他深入一線,與工人同吃同住好幾個月,終于使空心葉片的生產質量與成品率達到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師昌緒重新回到領導崗位,但他卻對之前的苦難遭遇只字不提,和以前曾粗暴對待過他的同事、學生“一笑泯恩仇”。
身為科技界的“宗師”級人物,師昌緒始終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從來不忘提攜后人。他學術思想活躍,支持身邊的同志不斷創新。他主張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和專長,鼓勵助手在研究工作中要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幾十年來,他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堅隊伍,其中已晉升高級職稱的上百人,有的已擔任所長、室主任等職務。他是兩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已與合作者共同培養了碩士、博士畢業生近百人。
為了讓年輕人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許多國際會議邀請他作主題報告時,他都把這些機會讓給青年人。在人才斷層的年代,金屬所里的年輕人在同齡人中卻是佼佼者。漸漸遠離教職崗位后,師昌緒也依然惦記著年輕人的成長。只要條件允許,每年金屬所研究生開學典禮他都要出席,用他親切的話語,給后輩們講授科學的真諦和做人的道理。
如今,站在國家科學技術領域巔峰的師昌緒留給了人們太多仰視他的理由,但在成就背后,我們總能發現那個一直用大智慧與大風度感染你我的仁厚長者,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師昌緒院士不僅是我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更是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戰略家,為中國的材料科學作出巨大貢獻。
回憶 年屆九旬 仍發奮工作
今天上午,與師昌緒同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同為校友的西工大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恒志告訴記者,“師老榮膺國家科技最高獎既是名至實歸,也是眾望所歸。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深具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和全局觀念,始終從世界科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國內實際出發,科學決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同時不放過關鍵的細節和問題,特別注重解決重大現實難題,所以他總能既起引領作用,又起指導作用。他是西北工業大學的驕傲,也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榮!”
傅恒志回憶,師老雖年屆九旬,還在發奮工作,每周4天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班,接待來訪、看資料、寫文章、作報告,依然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據他的“效率手冊”記載:2010年在京接待來訪一二百人次,在京開會四五十次,出差十余次,北到哈爾濱,南至廣州,還作了3次特邀報告。這就是自稱“一個閑不住的老人”90歲科學家的生活。
“師老向來豁達開朗、性情和善、樂于助人、沒有架子,但他的原則性又非常強,關鍵問題毫不含糊。”談及師昌緒生活中的故事,傅恒志回憶說。
談起師昌緒當年想方設法沖破阻撓爭取回國的一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先生曾撰文評述說:“如果說在美國科學技術最高學府的科研成果使師昌緒在中外技術史上嶄露頭角,他當年對美國政府欺凌中國人所作的斗爭,更表現了師昌緒的錚錚鐵骨。”
師昌緒是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
師昌緒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溫合金、合金鋼、金屬腐蝕與防護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與工程科學的杰出人才。
在材料學領域,師昌緒被譽為材料學大師、金屬學大師。
半導體照明情節
師老一直關心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發展,為半導體照明說了很多話。師昌緒先生用生命譜寫了精彩的人生,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卓越貢獻和高尚品格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贊譽和敬仰。
記得早在2010年1月19日,“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師昌緒院士以指導委員會主任的身份做了講話,從當時產業面臨的短期問題到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問題,以及機制體制問題都給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見,至今讀來仍是受益匪淺。
師昌緒:團結起來促進半導體照明產業健康發展
半導體照明是一個很好的產業,也十分重要,看著這個產業一步步的成長壯大,我深感欣慰。現在國產芯片的光效已經達到每瓦90~100流明,器件也可達到每瓦100流明,雖然跟國際相比還有差距,但進步很大。
現在LED用于路燈、隧道燈等功能性照明可節電50%。根據聯盟對去年國內應用情況的調研結果,已有50萬盞以上路燈、隧道燈、太陽能LED路燈、LED日光燈、筒燈、射燈、舞臺燈等產品得到示范應用,年節電1億千瓦時以上。當前發展節能和環保產業是全球的大趨勢,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從這個角度看,具有節能環保特點的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前景非常明顯。
除了節能環保的特點,半導體照明還有技術與勞動雙密集、投資風險遠低于微電子產業的特點,能解決就業,帶動社會、民間資本的投入。2009年,在金融危機影響尚存時,聽說LED產業出現了逆勢上揚的趨勢,業內人士認為具有百年傳統的照明工業將進入電子化、數字化的大規模高科技時代,過去產值幾億的傳統照明大企業,有可能發展成為產值上百億的企業。目前國家正積極努力地擴大內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且LED產業已形成一個科研隊伍和產業隊伍結合的產業聯盟,相信LED產業在我國很有發展前途。
不過,應看到還有些科學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從資源方面來看,我國的銦和鎵首先要滿足半導體(IC)芯片生產的需求,其次是照明,第三是太陽能。盡管我國銦和鎵的產量很大,但若照明一半以上或者全部采用半導體照明,銦和鎵能支持多久是一個問題。目前OLED主要用于顯示,其不存在原材料供應的問題,將來是否可用于照明,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未來條件成熟,或者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基金,用于開發除銦和鎵之外能用于照明的材料。
另外,目前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體制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企業規模太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結合比較松散、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的合作還不太密切等。如何有效凝聚各種創新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制與機制已成為現實而緊迫的任務。聯盟的成員以企業為主,同時也包括科研院所和地方行業組織,不僅為產業界和學術界搭建良好的交流合作平臺,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也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服務,特別是聯盟不計較自身利益得失,在促進產學研深入合作,提升產業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比如推進產業的標準化工作,標準的高低,往往代表國家在國際上的水平,標準化工作未來恐怕是第一位的,標準制定需要以企業為主體,也要聯合科研和生產單位。除了推進產業標準化,聯盟還組織應對國外的專利訴訟,落實兩岸產業的合作等,這些工作對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聯盟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贊揚。以聯盟的方式組織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機制應該是當前一個較好的模式。
團結全國的力量是很大的挑戰,由于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一種自搞一套,怕吃虧,怕在競爭中被吞并的心理,很難形成真正團結的聯盟。但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從2004年成立至今已有6年的時間,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形式。
現在半導體照明產業可說是到了發展的關鍵時刻,通過聯盟來組織協調產業發展,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帶動整個行業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而且聯盟在努力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與時俱進的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聯盟已經建立了很好的信息平臺,既有《半導體照明》雜志,也建立了“中國半導體照明網”,雜志和網站互補是一個很好的綜合性信息平臺,有利于本行業了解信息,發現存在的問題。
而且,聯盟每年還定期舉辦一些交流活動,比如,聯盟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半導體照明的國際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規模比較大,檔次也很高,而且一年比一年好,知名度也越來越大,吸引了不少外國知名大企業的高層前來參加。為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的交流,了解國際行業、產業發展的信息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對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無論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還是聯盟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都很有必要。半導體照明產業雖已有很大的成長進步,但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還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而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聯盟也需要指導和支持,不斷的加強自身建設以便更好的為產業發展服務,這樣看來,成立指導委員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眾人拾柴火焰高”,指導委員會有各方面的專家也有龍頭企業的高層,可以說是集合了產學研各方面的精英,委員們也各有所長。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的流通非常迅速,所謂兼聽則明,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也需要廣開言路,希望各位委員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產業的發展和聯盟的建設出出主意,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意見,使指導委員會成為一個真正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的“智囊團”。
總而言之,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走向健康發展,大家共同努力,產業才會有興旺發達的局面,希望大家團結努力,使半導體照明產業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
希望指導委員會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聯盟也越來越好,為產業發展做出更多貢獻,也希望指導委員會能真正發揮作用,引領中國半導體照明產業向前發展,最終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師老的愿望: “中國已成為全球矚目的最大的潛力市場,在半導體照明這一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上,我們應該有一個雄心壯志,并能精誠團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發揮聯盟的作用,加強各國、各界的聯合行動,從基礎研究、系統集成創新、人才培育等多個方面共同促進,讓半導體照明技術早日造福于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