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基藍光LED的發明被譽為“愛迪生之后的第二次照明革命”。赤崎勇、天野浩與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光LED,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利用藍光LED和熒光粉合成白光的LED燈效率已達到熒光燈的2倍,已經廣泛應用于液晶顯示背光照明,正向家庭和辦公照明領域滲透,但還存在價格偏高的問題。傳統GaN基藍光LED一般工作電流密度為20A/cm2,提高LED的工作電流密度,可以在單位芯片面積上輸出更多的光,從而可以降低LED燈的成本,并使得LED適合應用于汽車大燈和投影機等需要高亮光源的場合。但是,藍光LED在大電流密度工作時存在的效率下降問題,即Efficiency Droop,阻礙了其向大功率、高亮照明領域的發展。近年來,國內外很多研究人員對引起效率下降的原因進行了研究,試圖解決藍光LED量子效率隨工作電流密度增加而大幅下降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就開展了GaN基藍光LED的研究工作,并在2010年實現了產業化。最近,蘇州納米所納米器件部劉建平團隊又在改善藍光LED效率下降的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采用新型藍光LED有源區結構,研究人員在平片藍寶石襯底上實現了超低效率下降的藍光LED。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5, 173510 (2014)。在國際半導體產業界具有廣泛影響的知名雜志Semiconductor Today對此研究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
研究人員所設計的LED結構如圖1所示,該結構中多量子阱(MQWs)有源區的量子壘(QBs)使用InGaN材料代替傳統藍光LED中使用較多的GaN材料,并且InGaN量子壘中的In摩爾組分是變化的,從P型層到N型層的方向階梯式降低(InGaN-SC QB),即量子壘層的勢壘從P型層到N型層的方向階梯式降低。所設計的有源區結構能降低空穴在有源區擴散的勢壘,從而使空穴在多量子阱中分布更均勻。而他們原來的研究發現(Appl. Phys. Lett. 93,021102 (2008),傳統GaN量子壘(GaN QB)LED中大部分空穴分布在靠近P型層的1-2個量子阱中,造成在大電流密度注入下量子阱中載流子密度很高,從而導致LED效率下降。
圖2給出了在平片藍寶石襯底上制作的InGaN-SC-QB LED芯片在電注入下輸出光功率和外量子效率(EQE)與傳統GaN-QB LED的比較。在200A/cm2的電流密度下,傳統GaN-QB LED的外量子效率下降百分比為28.4%,而InGaN-SC-QB LED外量子效率下降百分比僅有3.3%,對應地,InGaN-SC-QB LED的輸出光功率比傳統GaN-QB LED高了47%。這表明蘇州納米所研制的新型InGaN-SC-QB LED工作可以在200A/cm2甚至更高的電流密度下,其比傳統LED工作電流密度增加了一個數量級。
該團隊還對新型InGaN-SC-QB LED低效率下降的物理機制做了實驗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被稱之為檢測阱方法(monitor well method),即將藍光多量子中的一個阱替換為發光波長為480nm的長波長量子阱,用以估計該阱中的載流子密度與所處位置的關系。如圖3給出了在200A/cm2電注入下,InGaN-SC-QB LED與傳統GaN-QB LED中檢測阱的發光強度。該結果顯示在傳統GaN-QB LED中量子阱的發光強度從靠近P型的量子阱到靠近N型的量子阱近似指數下降,最靠近P型的量子阱的發光強度是最靠近N型的量子阱的發光強度的4.5倍,這也說明空穴的高度不均勻分布。而在InGaN-SC-QB LED中,發光強度的最大差別只有1.7倍,即第4個阱和第一個阱的差別。這個結果強有力地證實了空穴分布的改善,也揭示了InGaN-SC-QB LED中量子效率基本不下降的物理機制。
圖1 高效率藍光LED結構示意圖
圖2 不同電流密度下LED光功率和EQE
圖3 兩種LED結構中檢測阱的發光強度與位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