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1984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是我國工業設計學術帶頭人和理論家。柳教授已經71歲高齡,目前還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擔任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其“生活方式說”、“共生美學觀”、“事理學”等理論方法在國內乃至國際設計界都產生了導向性影響,形成了中國自己的設計理論體系。
放下浮華,立地成佛
筆者:您如何以跨界眼光看待別墅設計師這個職業?
柳冠中:中國當下需要發揚別墅設計么?中國現在還普遍存在居住問題、公共建筑等問題,設計師都去鉆研別墅設計,中國還有絕大多數人都住在30平米、60平米的小空間里,針對他們的室內設計更加亟待解決。
中國設計界和藝術圈問題很大,不光是設計師的問題,畫家都靠拍賣和排名去炒作,互相攀比自己的畫每尺賣多少錢。年輕人追求房子、車子、票子;年長的人也是如此。很多搞藝術的人跑去景德鎮,去畫瓶子掙錢。要知道景德鎮的瓶子罐子都是用來玩賞的,大家都不務正業去鉆研玩賞,國家還如何發展?我反問一句,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在哪里?
做表面功夫令人汗顏
筆者:整個行業需要向柳老師一樣冷靜的觀察者發現問題。
柳冠中:現如今建筑設計也總是請老外來做,要求做高大上的東西。很多老外做得建筑都怪模怪樣,都是為了自己樹碑立傳的,哪是為了中國為了老百姓?其實就是做噱頭,做眼球的。這么多浮華設計被推崇,對于咱們行業沒有一點好處。大家都是為了自己而干。
作為一個行業和一個產業,組織的方向是什么。哪個紅、哪個時髦就跟風效仿。很多打工的省吃儉用買LV包;大學生為了買ipad和iPhone,把腎賣掉了……目前來看,咱們和他們做的是一樣的事兒,都是在做表面功夫,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抄襲成為中國設計師的通病
筆者:中國設計從國內走上了國際舞臺是否見證國內設計實力有所提高?
柳冠中:體會不深刻,3年前去米蘭參展時候,意大利使館簽證發給中國人大概10萬個簽證,還有很多沒有簽到的。大批量的設計師蜂擁去看米蘭展覽,拍照片、回來仿制,或者改頭換面。
我當時認識了一位意大利室內設計師,他與我溝通:你們中國企業模仿意大利的設計,我們還能理解。你們設計師也在模仿,無非把意大利的設計在中國改頭換面,就成為了中國的創意了。
目前我看到很多設計師對于新中式做法,要么把家具材料變一變,用有機玻璃、不銹鋼變一個尺度;要么就是將中國的一些閑情逸致的玩物擺上,既不知道誰去坐,也不知道坐在上面干什么。那是藝術,擺在櫥窗里面無法用的。把這些命名為設計創意,用到中國的室內設計就成為了“大師”,那就走到歪路上去了。
中國設計都在看表面,意大利的生活方式和經濟背景以及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他們提倡的口號,中國能簡單的借過來么?外國的標準,中國追上就是一流了么?我們自己的民族沒有思考,我們民族要干什么不清楚,跟著外國人屁股跑,跑什么勁兒呢?參加一下米蘭展,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這太自欺欺人了。
前年請英國設計委員會主席來中國講座,一幫有資歷的設計師在下面聽其講課內容,中間有設計師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設計應該怎么做。對方簡單的反問一句:“那不是是你的事情嗎?不是我的事情!”中國人習慣跟外國人走,不是不能學,你要學什么?但是否考慮過中國地大物博、發展階段跟歐洲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歐洲人是解決不了中國設計的問題的。
中國的設計師千篇一律的用外國的衡量標準來認為自己有創意,有設計了,不覺得可笑么?整個業界都是如此,不光是建筑界、室內設計界、產品界、工業設計,均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普遍反映出中國人的浮躁,沒有骨氣,急功近利。
中國設計師去國外看一個展覽,就懂得設計了么?大家一定要看設計背后的故事,語境是什么?這些國內設計師都不看,看完展覽回來就說自己懂設計了,他的結構我也用了,他的材料我也用了,他的形態我也用了。這叫設計么?只看展覽以及表面的功夫,那么設計師就只會照貓畫虎了。
有的機構組織去意大利參展,為了方便拍照,居然集體印日本名片!丟人不丟人?這就是中國人做的事情?看展都分工好了,你看桌面,他看結構、我看腿兒,看完馬上到外面去抄去畫出圖來。中國的聰明都用在這上面了!中國人有5000年的文明到哪兒去了?目前的設計機構從來不提設計研究的事兒,只注重效益,只看接了多少大項目,接了多少別墅。我反問設計師們,你到底設計出了什么!
中國元素論室內設計的中國夢在哪里?
筆者:中國設計師目前創新力不足,到底是什么原因?錯在誰?
柳冠中:跟教育有關系,大學設計學什么,大學設計教的是技巧、知識。中國的學校無論是哪個學校教出來的都是技校生,都是最底層的技術學生、具體操刀的人,都是設計工人(畫圖員),這也導致后面都要通過抄襲來完善自己的設計。甲方要求,設計師要拿錢,所以當然要抄襲了。甲方要求歐式就抄歐式,要求美式就抄美式,要求中式就抄中式。
談到中式就簡單的理解為中國元素,什么叫元素?很荒唐,其實問題關鍵并不在元素,在于系統!諸如猴子有鼻子,鼠也有鼻子,鼻子僅僅只是元素,把鼠的鼻子放在大象上,會不會非常可笑?中國設計師經常干這種事情,從來不講系統,只講元素。
一說中式元素就是祥云紋、斗拱、明式家具、羅鍋撐、霸王撐,這些元素用上就是中式了么?從根本上講明式家具是做什么?根本不清楚,明式家具當時是士大夫擺在家里面客堂,為了是來了客人三杯茶送客的,為了擺氣勢擺派的。有些人謊稱明式家具符合所謂的人體學,多么多么好,簡直瞎說八道!人架在那里,怎么會舒服呢?目的是為了讓你只坐5—10分鐘走人,強調人體工學就是笑話。現在明式家具充其量只是擺擺樣子,和繡墩、花瓶、玉一樣當擺設。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意設計,一些只是用來擺在櫥窗里面看的物件,毫無實用價值可言。中國這么大的國家,5000年文明,不是小國家,難道就靠這些小擺設生存?他僅僅算是小眾關注,而不是一提到新中式,大家就把眼光都聚焦于這些小擺設上面。
問到錯在哪里,我認為錯在于現在沒有人對設計本身和這個學科去認識。我們是有行業協會和行業組織,但是沒有人去想行業組織是做什么。所謂的行業組織聚集起來的目的是什么?現在的目的就是把人聚集起來,收取點會費,目的不純。作為行業組織,一定要把設計方向找出來!這個方向可能在文字上會有,但是做了什么?這點大家都不清楚,大部分人都在耍小聰明,混名氣,混文憑,掙錢。
中國人民還在為實現中國夢奮斗,那么請問室內設計的中國夢是什么?不清楚,這些都算是根本問題。跟教育、體制、行業目標有關系。大家目標都是只看眼前,其實應該站高往遠看,可并沒有人看的很遠,作為一個行業組織或者學科而言,就要打個大問號了!醫生還有治病救人的誓言,設計師都是美工出身,是聽領導的、聽總設計師的。行業沒有目標,沒有道德準則,所以才會這樣。室內設計師是引導人們生活的,除了創造生活,還要引導大家規范、文明的生活。
要從生活入手去研究設計
柳冠中:曾經改革開放初期,帶我參觀過一個據說是“非常好”的設計,起居室25平米,在家里有吊頂、射燈,有一個日式的榻榻米、又有西式酒吧、還有卡拉OK,這是家嗎?這成了夜總會了!設計成什么了?成為一種炫富的手段了!
而現在大家又把錢全部花在衛生間和廚房里面,擺一個意大利廚房,能搟面條,包餃子么?一個星期都不見得在家吃一頓晚飯,把廚房搞的那么奢侈,干什么?為了是炫富,而不是為了解決用的問題。
說到中國的室內設計,如果引導中國室內發展,應該從建筑的平面做起。現在的平面是不合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客廳里一個大沙發、兩個小沙發、一個電視,還合當時“習俗”。現在大家連吃飯都很少在家吃了,生活逐漸豐富,起居室這個空間用處不大了,早晚是肯定要甩掉的,這些問題我們根本不思考。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外國人有這個空間,所以開發商就照搬過來了,這就是房地產做的事兒。接到三室一廳,三室兩廳,室內設計師就去搞一些浮華的東西,貼金貼銀、大理石、寬厚沙發。有些70-80平米的小屋子,很多沙發都搬不進屋子,這些情況在室內設計過程中都不考慮,在展覽會看著大寬扶手的沙發覺得新鮮就要買回家。寬扶手沙發干嘛用的?它是擺在歌廳里,中間一個大爺,一邊一個小姐坐的。
室內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腦海中只是被新鮮、豪華與大氣的詞匯所占據!從來不從實用角度考慮問題。作為有名的設計師,想過沒想過廚房是什么?臥室是什么?諸如就現代人的睡眠問題而論,設計師總是從床、床墊考慮問題。現代人要解決的是睡不著的問題,并不是單單解決床的問題就行了,是臥室整體的氛圍問題!其中包括燈光的問題、色彩的問題,音響的問題,配套家具問題。
原來臥室只能放一張大床、兩個床頭柜、一個梳妝臺、一個大衣柜,臥室是否就應該這樣?沒有人去想去研究。
沒人去從引導健康、文明、規范的生活方式去思考臥室到底如何設計,都在從豪華與奢侈、高價的角度去考慮設計,為了就是多拿設計費。這和醫生開藥拿回扣有什么區別,只不過不容易死人而已。
現在的房地產商、室內設計師引導廣大居民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是追逐表面浮夸的生活方式。設計師職責是要引導人們健康地生活,提供的是一種“無言的服務”,引導居住者規范的行為,設計是一種“無聲的命令”。
諸如廚房,廚房不應該是操作間,老婆不應該是老媽子。所以應該回饋廚房本源的內涵,把廚房做成一家子會面的地點,把丈夫從應酬拉回來,一家人團聚,可以在廚房當中很自然的交流感情,很自然的進行分工:切菜、掌勺等工作,在溝通中創造一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體現家庭凝聚力。現在很多家庭,丈夫和老婆分別在外面應酬,孩子在家里打游戲,中國的未來將是如何,很可怕。
我們應該把廚房當成什么?應該回歸廚房本源——原始穴居時的“火塘”。“火塘”是做飯的么?不是,他是一個聚會的地方,一個相夫教子的地方。設計是探尋健康、合理的社會語境下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別墅,開發商提出5+2的生活方式,5天在城里,2天在別墅。有些人買下別墅后并沒有時間去享用,買別墅做什么?炫耀!目的不純。設計師需要做什么?設計師應該為業主考慮,恰恰不應該是越豪華越好,要方便維護。什么巴洛克式的,打掃衛生都打掃不起。
作為設計師不想這些實際問題,光想把造價弄大了,面積搞大,你是為別墅業主服務,還是只是滿足別墅所有者的虛榮心?從根本的意義上講設計師就是在腐蝕業主,這些問題都是很嚴重。
比如東三環的“大褲衩”,放在三環邊,周邊沒有空闊廣場,沒有視距,都給周邊的高樓大廈擋住了,走到跟前,根本看不見他的美。證明“大褲衩”設計是毫無思考可言。建筑與規劃有關,規劃與城市有關,室內與建筑有關,家具與室內設計有關,家具又跟人有關,人跟行為有關,人應該引導什么樣的行為?要成為社會人,而不是私人!
社會人需要什么,需要道德與準則,設計師研究過么?都是為了怎么多賺錢,怎么多用材料,怎么搞個性。有些設計師問柳老師,如何成為有自己風格的設計師?我回答,等你死后,要讓別人說。你急于要成為大師,肯定要跑歪的。要做很多表面文章,最終謊話一萬遍就成真理了嗎?
我原來是學室內設計出身的,后來轉行工業設計。就是覺得室內設計就是在裝飾,涂脂抹粉,室內設計師不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不研究人的行為,以及健康方式的引導,社會資源缺乏的產生原因。中國的GDP一半是靠房地產支持的,中國室內設計師都是賺在房地產里面的,一旦房地產破滅,中國室內設計師就沒活干了,所以這個產業很不清醒,大家都在滿足自己的小利益運作上了。
你們網站和室內設計協會沒有人站出來研究室內設計的本質?有些人說四合院好,四合院好在哪里?即便擁有能有幾個人呢?都是少數富豪階級擁有的,要么是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大家庭,四合院本質生活是一個老爺帶三、四房姨太太省得打架,所以適合住四合院。而不是僅醉心研究影壁、磚雕、裝飾或者木隔扇。四合院是解決家庭關系,解決社會問題的,看到的是社會的縮影。
現在的別墅讓我們看到的社會的縮影是相當可怕的。讓我們看到了堆砌裝飾、堆砌材料、堆砌空間。室內空間慣用的空間的轉折和移步換景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家就是一個窩,你倒下或者躺下沒人管你。外面要裝,回家是需要放松的。
反而經過室內設計師的設計,又被家里的設計給束縛住了。大家把本質的東西都忘記了,把實實在在的人忘記了,這方面的研究很少很少。而恰恰是對人的研究就是設計創新的第一步,你是否能找到問題,你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跟風時尚,跟隨外國人,跟隨古人,也不是搞元素,元素就是表面的。
現代人做的新中式風格你不覺得很沉悶么?外面陽光明媚,家里死氣沉沉的很壓抑,進屋后就感覺進了棺材。大家都覺得這樣很顯富很有文化,什么文化?目標錯了!大家披星戴月上班,回家已經天黑了,回來應該讓人心情舒暢一些,而不是那么壓抑。
“新中式”,什么叫新?沒有那么多元素和框架的束縛,有些外國人做得倒是很新。我建議你帶設計師去紹興文理學院書法學院去看看,沒有中國元素,一進去就有中國的味道在里面,非常安靜。具備人文氣息,非常簡潔,可能有點簡陋,但是很有禪意,很耐看,感覺在與空間對話、在跟大自然在溝通。
“意匠”時代過去 系統設計成主流
筆者:剛才您說系統設計,如何解釋?
柳冠中:系統設計包括理念、結構、組織方法、具體設計。系統設計非常重要,但確是中國十分缺乏的。中國自古是一個封建社會、帝王專制社會,老百姓都是最底層的,統治、領導者不希望干活的人去想,想都是統治階級的事兒。而西方的進步就是因為工業革命,要系統。之前是一個作坊做東西,不需要系統,古時候稱“意匠”,圖紙都在師傅腦子里面了。
工業革命要上機器要快、要批量,所以就要求分工。選料、下料、刨平、打榫、組裝、刷漆、銷售都是分工好的。分工越細致就導致每個人只做一件事兒,熟練度會馬上提高,效率就提高了。最大的問題就是上一道工序與下一道工序該如何銜接?設計才誕生了。真正現代意義的設計,就是應該需要有人先想好每一道工序與環節,使每一道環節都串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工序,最終賣出去。設計最重要的責任不是好看和新鮮,最重要的是協調制造、流通、使用、銷毀,這是一個系統,需要的是一個團隊。
設計公司不能光是室內設計師,必須有團隊:搞建筑,結構、材料、家具、規劃,而且有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學,經濟的,這才叫團隊。在一起不會打架,這就叫系統,系統效應不是算數效應,而是2+2大于5。中國人喜歡內訌,這就是中國系統思維不靈。比如外國公司說:研究機構里來了一個中國人,大家會非常小心,一個中國人十分厲害的。但如果來了三個中國人,大家睡大覺,他們自己就開始折騰了!機構來了一個日本人,沒事兒。三個日本人大家就小心了。
現在每個公司都做品牌,那還會有品牌么?那么就會都一樣了!中國的企業壽命平均就2.5年,中國150年只有5個。中國只做牌不做品。設計師急于拿牌,不愿意做品。為了打造一個牌,寧愿少拿錢接一個形象工程。
傳統是創造出來的而非繼承的
柳冠中:繼承傳統的說法要么是傻瓜要么就是騙人,諸如唐裝,難道我們每天都能穿嗎?中國所謂的繼承傳統,卻總在中國元素上拘泥著。真正的繼承傳統,當您到5000年后,看咱們現在做出的東西是否是中國的東西,如果做出來那就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法拉利和羅馬柱式有關系么,盧浮宮與盧浮宮博物館有關系么?不管哪個專業都在講中國元素,搞一個祥云就算繼承傳統了。傳統是批判性繼承,傳統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繼承的。祖先一直在創造傳統,從古至今從沒有繼承過,必須要創造!目前要提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圍繞中國的生活方式做出來的風格,那才是新中式。
筆者:很多室內設計師都單干了,針對這一現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柳冠中:可以這樣做,這是體制的問題,原來的體制更加僵化。但問題是這些人出來后有沒有自己明確的指導思想?單干可能賺錢容易一些,并且規避了很多矛盾。單干有利于自己思想解放,但出來能否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是否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不能簡單說形式的問題,單干更加能發揮優勢,有利于創意的發揮。
筆者:小公司逐漸蜂擁成立,現如今是不是一個社會趨勢?
柳冠中:不一定,社會現如今的現象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各有各的存在價值,服務對象也不一樣。既有大公司,肯定也會有小公司。如果遇到大項目,肯定要跟大公司合作。小公司只能賺小錢,不能賺大錢。小公司也有它的好處,決策的效率可能更高,管理更加扁平化了。
所謂的“小”是一個手段,而不是一個本質;只是一個策略,不是目的。關鍵是看自己做什么?這點要清楚,不要拘泥于趨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各有各的生存環境。
修養在設計之外
筆者:設計師一般都是藝術出身,如何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柳冠中:主要看他自己的優勢、思想規劃,服務對象。根據服務對象要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但眼界一定要跳出來,服務富豪的設計師,一定要了解設計之外的東西,包括修養,生活,其他東西。
一定要有新意。設計不在于自己服務的對象里面,而是在設計之外。修養在設計之外,要了解生活。老做別墅,就會做套話,所以室內設計師必須關心老百姓住房、公共建筑、游樂建筑、規劃、景觀,產品。經歷要比較豐富,行萬里路,多體驗。
帶來好處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筆者:您對哪個獎項比較了解?
柳冠中:我大概說一下北京國際設計周評出來的三個建筑,第一是觀禮臺,一點也不炫。反而很很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第二個是青藏鐵路,是要解決這個地區的開發。我不提倡輝煌的建筑,要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解決最根本交通的問題。第三個是紅旗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解決實實在在的當地飲水、灌溉問題。我們不會評選給人以眼球經濟的東西,我們要的設計是給人民、給社會、給國家帶來好處的設計。
而室內設計問題在哪兒?在解決可持續問題、節能減排方面下了多少功夫?設計界倡導綠色主題,于是出現了有些學生收集廢舊可樂瓶子進行廢物再利用,這樣做就能解決可持續問題?根本不可能!
等生了病再治病,都是事后諸葛亮,而設計的本質恰恰是事前干預!圖紙就是命令,事前干預你該研究什么?是研究文雅或新時尚么?當然不是。設計師沒有干該干的事兒,最終成為了資本的奴隸,商人的幫兇,設計師如果忘記自己的職責,只能成為一個打工仔,那就別埋怨領導不支持,老百姓不認,企業家不認,你本身干的事兒,叫大家如何尊重你?你沒有引導大家。
現在業內有三種聲音,技術聲音、商業聲音、設計聲音,目前來看設計聲音基本沒有,因為設計師現在是跟著技術走,跟著商業在爬!
筆者:您是否能代表設計界把聲音發出去?
柳冠中:沒有意義,金錢誘惑太嚴重!既得利益太可怕,我的聲音的力量還是很微小的,我希望你們網站能多多給予設計師正面的能量,帶大家走出一條設計新路來。
建筑尺度要看建筑服務的目的
筆者:有個設計師提問,建筑比例和尺度對萬神廟等古典建筑影響很大,才會有后來的柯布西耶著名的紅尺和藍尺,但如何解釋蓋里和扎哈的建筑?
柳冠中:這個問題又是從“形”——技巧層面上提出的,沒有去了解這些建筑背景。羅馬萬神廟的尺度是做什么的?那是供奉神的!肯定尺度要大,要夸張神的偉大。歐洲古典建筑是以神為本,不惜工本的。金字塔、古埃及神廟,這些建筑的比例失調,顯出了人的渺小,神的偉大。這些歸結為都是神的尺度。
柯布西耶講究人的尺度,一定跟“人”要接近,但是當時強調封建時期的教堂,仍然會向公共建筑過渡,貫穿文藝復興的痕跡,尺度向人接近許多。
威尼斯總督宮,已經到了文藝復興的萌芽了,第一層是柱子,第二層是回廊、柱廊,第三層是貼著馬賽克和大理石有窗子。這三層在老遠看非常清楚,橫向的水平分割,不是縱向的夸大神。它更加像現代的建筑,不像圍繞神的古代建筑。沒有那么奢華,開始回歸到人的尺度,這個尺度是紀念人,是社會人的尺度。
包豪斯設計學院、“白房子”就是住宅,就是人的尺度。蓋里是紀念碑的尺度,是他自己的尺度,他根本沒有強調人的尺度。他要夸耀自己,顯示自己。他可能講究了城市的尺度,自己的尺度,但并不是人的尺度。我并不迷信蓋里,他可能是建筑師出身但是過于炫耀自己了,做品牌去了。
包括天安門,長安街那不是人的尺度,是國家的尺度。現如今很多大學校園沒有利用人的尺度,大寬馬路的設計,讓學生感覺和校園沒有什么特別關系,學生要么在宿舍,要么在教室,幾乎沒有什么溝通和交流的空間。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一直強調的是人的尺度。而我們一直強調體現權力、國家形象、城市地標,可那并不是人的尺度。
設計師寧可“眼高手低”
柳冠中:對于尺度問題,中國建筑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都值得深思,舉個例子,家里10間房子,兩層樓,又有游泳池,你可曾想過家庭成員有多少?一個游泳池一天要用多少水?一天游幾次?水暴露在霧霾天氣之下,臟不臟?你換不換水?要從人的尺度著想,并不是尺寸,要從人的心理和生理去著想。
比如皇帝寶座的尺度,他是擺派的。寶座上不能歪著躺著,必須擺正了體現威嚴。高高在上,這是帝王尺度。再比如老板不愿意約下屬到家里談話,下班不愿意見員工。老板在辦公室里面大班臺后面的老板椅上,你就不敢同他大聲講話了。這就是老板的尺度。社會對人的認同,一切要從設計本源出發。
設計師不應該鉆到技巧上,不能用單一的黃金比例考慮所有設計問題。室內要圍繞人的尺度開展設計,臥室一旦比較大,床一定是要靠著墻,甚至要做空間隔斷讓床靠著,這樣才有依托感覺,這就是尺度。
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注重技巧,而沒有思想,將來怎么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對于社會發展,專業發展沒有意義,反而把下一代帶壞了。
柳冠中設計心得:
注重需求目標系統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內部因素;
注重結構關系而不是元素;
注重整體而不是局部;
注重過程而不是狀態;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釋;
注重祈使而不是敘述;
注重設計師與用戶的“主體間性”;
因勢利導,適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