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模式等九個方面出現的趨勢性變化,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一階段性特征。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會議在新常態這一特征下,提出了2015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務:
一、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
二、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二是創新要實,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三是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公開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
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要完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繼續實施。各地區要找準主體功能區定位和自身優勢,確定工作著力點。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五、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
會議要求,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提出兩個“度”到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中央決策無不體現“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本文圍繞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著力點,邀請權威專家進行解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消費要瞄準新需求
【會議認為】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專家解讀】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目前中國人消費已進入發展新階段,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費能力和特點與消費結構升級前已不同。在消費能力偏低時,大家從眾心理強,看到別人買什么,自己就買什么,模仿的人多后,一種商品的消費大幅增長,形成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當大家轉而消費另一樣商品時,前一種商品銷量則大跌。模仿型消費的弊端就是消費不穩定,持續性差。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時不再從眾,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文化背景、民族的不同男女,會根據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進行個性、理性消費,在市場上形成多個消費熱點,消費的成長性穩定,市場上消費品和商家的服務也因此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長久性和穩定性。企業認識這種消費的新常態后,就不會再盲目跟風,而是更關注發掘企業的內生動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市場新需求來確定發展戰略。
出口要營造新優勢
【會議認為】
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專家解讀】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我國出口低成本的傳統優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是國際市場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在緩慢的復蘇中;另一方面,我國自身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國要轉變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式。如何轉變呢?要找新優勢,原來拼價格這種傳統的辦法,將來的路會越來越窄,更多是要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技術含量、進行品牌戰略、搭建服務網絡等。從宏觀角度看,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基本確定了4個區域發展戰略,即京津冀一體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長江經濟帶,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等多方位打造我國對外貿易新型優勢。
在引進外資上,也不能靠拼規模了,要高水平引進外資,這樣才能為我國的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上贏得更高的起點。今后要引進高端制造業以及服務業,尤其是與高端制造業相關的服務業。此外,要擴大走出去的范圍,中國要做到不僅是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為商品輸出打好前戰,要做到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兩個輪子一起轉。
創新要成為新引擎
【會議認為】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專家解讀】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何維達: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數量規模擴張,依靠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低廉要素的外延投入。但是目前的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變成了現在的兩位數以內的經濟增長。這種新常態的經濟增長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進入到我們所說的內涵型經濟。這種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也代表著更高層次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也是中央對未來提出的一個高瞻遠矚的新的思路。
我們現在找到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落腳點,就是一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二要大力強調創新。這里面既包括企業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也包括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甚至可以說,制度創新在某種方面也是能給經濟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未來一方面從企業角度講,需要企業自身在技術創新上加大步伐;另一方面從國家角度來講,政府也要從制度創新上下大力氣,使自己工作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同時也給予企業創新更大的空間。
環境要營造低碳型
【會議認為】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專家解讀】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從環境承載能力角度把握經濟新常態首次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這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突破。這么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經到了一個限度,不得不迫使我們放棄原先經濟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不健康基因”;二是按照經濟發展的自身規律,目前中國經濟自身也有轉型升級以及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高端邁進的需要。可以說,在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正處在一個主動改革和被動調整相統一的歷史時刻。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的提法,體現了一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發展態度。新常態下的發展,將不再只有枯燥的GDP數字,而是更加注重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存環境。隨著綠色低碳型新常態的確立,人們也會逐漸轉變對經濟增速的敏感。可以預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將與人們自身的“心常態”相互融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
風險要建立防控網
【會議認為】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專家解讀】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何平:任何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風險,特別是在金融領域。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經濟風險總體可控”是符合中國經濟實際的。一方面,30多年的高速增長為中國經濟奠定了雄厚基礎;另一方面,過去的發展中,政府與經濟的關系十分密切,銀行放貸并非在純競爭性環境下進行,這就讓銀行體系的實際風險總量處于絕對可控狀態。
中國經濟現有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債和銀行不良資產上,短期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特別是房地產業的下滑將讓風險暴露出來。因此,本次會議明確將“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作為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發力點,同時指出化解這些風險需要一段時間。對此,每一個經濟參與者都必須明白,新興產業接過傳統產業的“接力棒”以及傳統產業自身的升級都需要一個替換周期。在這個周期內,我們將建立一個風險防控網,來應對新常態下的風險特征,保證經濟平穩過渡。
投資要轉向新產業
【會議認為】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專家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產能過剩嚴重,通貨緊縮風險顯現,所以穩增長仍放在首要位置。實現穩增長需要穩投資,其中互聯互通,指各地之間通過公路網、鐵路網連接而派生出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互聯網、電商、信息消費、創意文化產業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資機會。
互聯互通能使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企業物流成本和商品成本會下降,還會派生出道路、碼頭、港口、物流、產業園區建設等投資建設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乘數效應”。投資穩下來,經濟也就穩下來了。
與過去不同,新常態下的投資不在盲目亂投資,而是重在促進經濟調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正確引導社會資金有序流動,把錢用在刀刃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調整經濟結構,補上經濟發展的短板,惠民生,引導經濟實現穩增長。
產業要走上新路徑
【會議認為】
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專家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戰:新一屆政府圍繞產業升級走上新的路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創業就業方面,政府主動降低門檻,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放開一些壟斷領域投資限制,建立負面清單制度等;在產業創新方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時政府鼓勵創新,包括全民創新、大眾創新、萬眾創新,激發全體老百姓的創新潛力,這既是實現穩增長的需要,更是產業升級增效以及新常態必經的步驟。
之所以稱為新常態,意思是這樣做已成為常態。沒有產業的升級改造,服務業、小微企業的重要性就無法凸顯,經濟增長也穩定不了。因此,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到當前階段,必須依靠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來維持經濟增長,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
從過去經濟高增長的常態發展到現在7%左右經濟增長的新常態,產業也需要大膽演進到新常態,中央就要采取一切措施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鼓勵創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型產業、鼓勵科技創新等。此外,金融支持三農、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等一系列措施也配合經濟新常態的發展。
競爭要扣住差異化
【會議認為】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專家解讀】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教授劉煜輝:競爭要扣住差異化,這背后根本性的是一個過去的經濟模式的轉變,尤其是要調整央地之間的利益關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根本的一個經濟增長的驅動是來自于地方政府所謂的GDP競爭,地方政府由于具有很強的資源配置的權力,就必然會形成一個市場的分割,產業的同構化,以及整個國家的產能過剩、資源錯配,妨礙了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的形成。
現在要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的競爭,從根本上就要打破地方政府驅動經濟的模式,重新調整央地之間權力分配的關系,讓地方政府職能從一個經濟建設型的政府向服務型的政府轉型。所以也意味著地方政府的事權有一個重新界定的過程。在經濟建設上的職能要逐步削弱,社會保障、提供民生、公共服務的供給要大幅度地提升。當事權能夠清晰界定以后,必然會帶來地方政府的收入結構的調整,包括土地流轉、戶籍,重點是財稅制度的改革。
調控要著眼總供求
【會議認為】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專家解讀】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過去,我們的資源配置是聽“市長”,而不是聽“市場”。資源配置由市長決定的制度很難根治“問題官員”和“問題富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有幾萬字,中間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的“不一樣”就在于,中央將圍繞“新常態”來謀劃新一年的經濟工作。就宏觀調控方式而言,應做到科學調控,以“微刺激”而非 “強刺激”,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現在不能再靠類似海量經濟刺激計劃和天量信貸這種“打強心劑”式“西醫療法”,雖然見效快但可能有副作用。投資是三駕馬車之一,要保持適量投資,并且要使投資能更好地服務當前的創業與創新過程。如何保持適度投資,應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更多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二是采取“中醫式療法”,運用減稅費、定向寬松、刺激消費等不同的政策組合,將短期應急措施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三是可以用區域經濟的形式來推動,例如建設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等板塊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