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革了白熾燈的命,也打歪了節能燈還未坐穩的江山,除舊迎新成了照明市場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公共照明方面,LED產品早已拉開替換大潮。
“有買賣就有傷害”,這種替換浪潮下的黑暗角落也似乎在日漸浮現。據江蘇省蘇州市相城、昆山兩地檢察機關官方微博近日先后發布消息,對相城區、昆山市的兩個路燈管理所3名負責人立案偵查;浙江省杭州市電力局原路燈管理所工程科科長吳水靈受賄案近期也在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法院一審。
小小路燈的背后,往往是數千萬甚至上億的巨額投入,據相關人士表示,大中城市上十萬盞路燈的日常改造維護、電費支出、廣告承租等方面都是巨額收支,從設計招標到驗收維護,每個環節幾乎都得花錢疏通。而動輒上億元的豪華路燈亮起來的同時,往往倒下一批“小官巨貪”。
本來被認為是“清水衙門”的路燈管理部門近年來卻是“清水不清”,甚至鋪了一層掩不住的油脂。
要拿到一個公共工程,大多數時候都要得到層層審批,而在工程結束之后的回款時段,又是一段“禮尚往來”的時間。當然在這段過程中,有人歡喜有人憂,有的企業順勢而火,也不乏有的企業因為承受不了巨款壓力走上倒閉之路。
一方面由于LED產品目前處于標準缺乏階段,路燈照明工程在照明亮度、覆蓋面積、節能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專業技術要求,原材料使用量大,但規格質量千差萬別,做高價格,瓜分差價成為不少部門的“油水”聚集點。另一方面,就如“我就是王法”這句話,雖然顯得霸道不講理,但是很多時候卻是真實寫照,由于此類項目往往要得到層層審批,像游戲打通關一樣,中間的任何掌握話語權的人似乎都是“王法”,很多時候“利益”就成為衡量是否合法的首選標準。
面對這個“清水衙門”里的暗溝油水,我們該如何做?這個法治時代還能不能靠自覺辦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