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互聯網+”?
“互聯網+”標志著一場科技革命!
此前工業革命沒有可能發生在中國,是因為中國當時還沒有基礎。但“互聯網+”的時代,中國有6.5億網民,5億智能手機用戶,已是世界最大的群體,通信網絡、智能芯片廣泛應用,這說明“互聯網+”時代基礎已具備。
“互聯網+”不在互聯網本身,而是用互聯網來作為產業升級的基礎,這也是美國重提回歸制造業的原因。
“互聯網+”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
“+”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盛斌子認為,“互聯網+”其實傳統產業才是真正的基因。互聯網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播推廣互聯網化,二是銷售的互聯網化,三是公益練得互聯網化。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大數據,實現規模化的,私人定制,這才是非常可怕的。
林韶東認為“互聯網+”即互聯網plus,從這字面上理解,互聯網是基礎!
“互聯網+”LED會改變照明行業的未來嗎?
“互聯網+”LED為客戶提供定制化、差異化的LED產品打下了基礎,此外專業化細分市場將會出現藍海,如智能照明,植物照明等。
LED行業以后與物聯網、工業大數據深度融合,在生產環節可以實現精益化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為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基礎,大大降低了成本。一旦成本大幅下降,市場需求爆發,同時大量廠家將會倒閉。
互聯網時代是用戶時代,以用戶體驗為核心,是流量經濟,強調互通互聯,在信息化的條件下,我們需為滿足用戶需求提供一系統化的解決方案。不過互聯網時代也使得那些很專一專情專注的LED企業,也許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盛斌子認為,傳統LED產業是本,互聯網是末,不過隨著供應鏈的互聯網化,本末之間的概念越來越模糊,甚至本末倒置,都有可能。
如果互聯網改造傳統LED產業,真正意義上實現大規模的私人定制。你能說傳統LED產業和互聯網哪個是本哪個是末呢?因為互聯網沒有邊界,那些老弱病殘茍延殘喘的企業,必然快速淘汰。而那些對產品精雕細琢,細分市場的小眾產品,對光與環境的應用解決方案的敏感洞察,這幾類LED企業在移動互聯時代,更要發揚光大。
植物照明在智慧農業系統中如何抓住商機?
智能化無疑是半導體照明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突圍的突破口。農業,光電,信息化,跨界融合,很難,但技術路徑是可以探索的。植物生長用LED照明具有多學科交叉、跨領域應用的特點。
植物照明在智慧農業系統中,照明只是其中一個因子。
植物照明的關鍵影響因素包括光質,光密度,光均勻性等,照明產品的選擇和設計需以植物特定的生長需求為依據。
因此,我們需要對不同植物探索植物照明測量技術,掌握植物照明相關量化參數后,通過光照傳感設備進行上行采集,然后IT系統對植物照明進行精確的控制。
廖萍濤認為,植物照明現在大部分還是理論上,實在操作還是有困難。
蔣超澤對此表示,植物照明如果不解決光學問題光譜和照度不均勻,都不是真正的解決植物生長。光譜不均勻,照度不均勻會導致生長畸形,肥瘦不宜。
盛斌子對于LED植物照明表示擔心,其提出LED光源會不會改變植物的基因結構的疑問。其認為光合最佳生態要素的組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不同的植物個性化定制他的生態環境。
黃孟群對此表示,理論上,如果長期用人工篩選特定波長的光照射植物,是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的,這就是人工光源的安全性問題,需要重視。
而趙建宇認為植物的生態環境是由水,肥,空氣濕度,空氣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微生物等多重因素構成的,只一種根本沒用。
“互聯網+”LED如何建立系統思維?
“互聯網+”LED,重要的要建立系統思維,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互聯網為平臺,為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互聯網+”,互聯網經過了10年發展,接下來的20年,“+”時代是很重要的一個行業機遇期。中國版叫中國制造2025,德國叫工業4.0,內容很接近。這對LED企業來說既是危機,也是機會。
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中應綜合集成應用。“互聯網+”,實際已是物聯網了,中國是物聯網標準的主要制定者,已在世界前沿。
古旭奇覺得,智能照明在智能家居系統、植物照明在智慧農業系統中,中小企業有實現彎道超越的機會。
趙建宇認為,不論互聯網,還是物聯網也好,只是工具而已。看看國外,互聯網時代都過去了,都在玩硬件了,而我們還停留在軟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