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業內風向標的蘋果旗下可穿戴產品Apple Watch銷量大大低于預期,成為近日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蘋果最新財報并未公布Apple Watch銷量,分析師估算其實際銷量大約在200萬~400萬臺,這與蘋果手表上市前預測首年銷量達4000萬臺相差甚遠。
那么,國內可穿戴市場目前的情況到底如何?近日,記者采訪行業內一些企業了解到,目前,針對兒童等細分市場的產品賣得較好,不過行業內競爭亦日趨白熱化;對行業的未來發展,一些企業已將焦點瞄向了可穿戴醫療設備等細分領域。
南亞商人專門到中國進貨
7月初,市場調查公司Slice Inteligence發布報告稱,Apple Watch的銷量自開賣首周以來大幅下降90%。Apple Watch在美國市場日均銷量不足2萬只,有時甚至不到1萬只。對此,蘋果并沒有正面回應,庫克僅表示,蘋果手表有了一個“好的開始”,銷售數據超公司內部預期。
蘋果公司雖未發布Apple Watch的具體銷售數據,但有分析師預計,Apple Watch銷量約為340萬臺,平均售價499美元。
華為移動寬帶與家庭產品線創新中心總監蔡緒鵬對記者表示,Apple Watch客觀上來講是一款成功的產品,之所以目前被一些分析師看空,一方面是市場對其期望值過高;另一方面Apple Watch本身將功能放在第一位,設計放在第二位,這也是外界覺得其“顏值”不高的原因;此外,作為蘋果首款智能穿戴產品,傳感器等技術還需繼續完善。
雖然Apple Watch市場表現不如外界的預期,但這款智能產品仍掀起了智能穿戴浪潮。有機構預測,2017年,僅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規模就將達300億元。
那么,當下國內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表現又如何呢?
據了解,國內智能穿戴設備表現尚可,其中又以針對兒童等群體的產品的表現最佳,不過行業內競爭則越發激烈。
2014年7月,小米公司發布第一款小米智能手環,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出貨量達280萬件。小米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小米手環的出貨量突破600萬件。
蔡緒鵬表示,去年,華為曾推出首款智能穿戴產品,兩個季度售出50萬臺,而今年發售新款后,一個月能售出50萬臺,到年底可達200萬~300萬臺。“目前,市面上最火的是兒童智能定位手表,已出現賣斷貨的情況。”深圳市亞利韋科技公司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國內智能穿戴行業爆發,與蘋果、三星等的巨額廣告投入密不可分,正是這些大公司對消費者的引導,培育了智能穿戴市場。”深圳市智能穿戴行業協會秘書周玉艷表示。
近期,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2015國際智能穿戴展覽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遇到一位來自斯里蘭卡的商人威樂。其向記者表示,其所在國家和南亞地區的消費者也開始對智能穿戴設備產生興趣,此次來中國就是為了進貨。
企業掘金可穿戴醫療設備
對于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細分領域進一步拓展方向。一些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可在日常生活中,對用戶的一些情況進行持續不間斷監測,這一優勢與慢性病健康管理結合,或是未來完全打開這片新藍海的關鍵,多家醫療企業正在加速布局,意圖先行搶占制高點。
在翰宇藥業董秘全衡看來,當前,一些健康級或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用戶黏性相對更好,“因為這類用戶是病人,需要使用這些設備來實時監測、管理,屬于剛需。”
“單純從健康手環來看,可能是一個百億美元規模的市場,但涉及慢性病管理,或者說醫療級可穿戴設備,其市場規模又是另外一回事。”全衡表示,慢性病管理的市場規模達5000億~1萬億元,因此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潛力值得期待。
移動醫療分析師劉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可穿戴設備將向專業化發展,會有一些非常細分的市場被挖掘出來。”
與娛樂級可穿戴設備不同,醫療級產品除技術外,還面臨如何大面積推廣等難題。例如,去年7月,寶萊特(300246,SZ)推出了一款可穿戴專業醫療產品,定位于嬰幼兒連續體溫監測。寶萊特副總經理燕傳平表示,近1年來,其所遇到的最大難點仍是如何推廣。“目前,還沒有誰能找到一個好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都沒有上量,線上不砸錢難以上量,砸錢對于上市公司的業績而言是一個挑戰。”
燕傳平進一步表示,未來,將與平安健康進行線下合作推廣,后者的數十萬業務員有望成為推廣的中堅力量。
全衡則表示,其并不擔憂翰宇藥業旗下這類產品的推廣問題,醫生、互聯網推介、慢性病患者口口相傳是未來產品推廣的重要渠道。
據了解,今年1月,翰宇藥業收購了挪威普迪醫療20%股權,并獨家代理其開發的“無創連續血糖監測手環”,同時將以該可穿戴設備為切入點,打造“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寶萊特、翰宇藥業均與騰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燕傳平表示,雙方仍在進一步磨合、溝通,推廣和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中,“這一切都不會等太久了”。
此外,就國外移動醫療的發展經驗來看,保險公司是醫療級可穿戴設備推廣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但險企參與推動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只是未來的一趨勢,目前還沒有險企采取實質性行動。對此,全衡認為,原因在于目前,醫療級可穿戴設備還無法達到險企所要求的數據收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