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這個巨變的時代,照明行業需要有更多“膽大妄為的攪局者”來突破思想的疆域,開啟照明行業的全新模式,打造更多的“越域”成果。
近期,照明與媒體建筑的結合悄然進入業界的視線,引發廣泛關注與熱議。6月,大峽谷照明系統集團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媒體建筑學會(MAIC)發布會”充分詮釋了照明與媒體建筑領域的最新合作成果,講述了媒體建筑的應用發展和遠景,讓業內人士為之欣喜。
的確,互聯網時代,建筑本應是重要的載體之一,而媒體建筑、設計與LED照明本就應該擁有良性的互動及更廣泛的合作,給人不同的視覺新體驗。
這次“越域”嘗試迅速吸引了眾多照明界的同仁,同時也紛紛提出了各種疑問,什么是媒體建筑?照明與媒體建筑如何結合,會實現怎樣的藝術效果?作為照明企業該如何更好的“越域”,打造更多的照明成果……帶著這些問題,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上海大峽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峽谷光電”)董事長張家瑞先生。
上海大峽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家瑞
走進“大峽谷”
大峽谷光電,2002年在上海注冊成立,長期專業從事LED應用產品和相關控制系統軟硬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系統集成,堅持為客戶提供一流的專業服務,為廣告傳媒、建筑亮化、酒店商業照明、居家照明、舞美設計、光環境藝術等行業提供全方位的LED應用解決方案。
目前,大峽谷光電在全球范圍已擁有超過1500個成功案例,產品覆蓋戶外景觀照明燈具,室內LED智能照明燈具以及先進的LED控制器和智能照明系統。
打開大峽谷光電的網頁,一張張各地標志性建筑的夜景圖極為打眼,炫麗、多姿、藝術、唯美……各種形容詞在記者腦海頻頻閃現,仿佛不經意間已置身各地,欣賞著一個個燈光妝點下的彩色地標,流連忘返。
這就是大峽谷光電成立十三年來的佳作,而這些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燈光設計創意也正源自大峽谷光電十三年來的不懈努力和“凝聚、創新、分享”的企業文化。
張家瑞告訴記者,大峽谷光電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凝聚、創新、分享”的企業文化,不斷提升StrongLED(其LED應用產品品牌)照明系統的核心競爭力,為顛覆照明的定義以及人們對光的感受而積極努力,堅持不懈的用光的非凡魅力改變著每個城市,讓城市越夜越美麗。
“可以說,大峽谷光電一直處于設計開發LED照明系統與解決方案的尖端,全方位滿足世界各地客戶的不同需求。在這風風雨雨的十三年間,我們經歷了很多,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張家瑞娓娓道來。
張家瑞說,他來自臺灣,1990年開始在上海做貿易,LED燈的問世讓他洞察到了其未來發展潛力和商機,因而當LED燈問世不久,他便有意引入,并成立了大峽谷光電。如今,大峽谷光電在張家瑞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從2003年,大峽谷光電率先將LED光源應用于招牌、標識和立體發光字,推出LED廣告光源模組;到2010年,在蘇州吳江汾湖高新區設立LED應用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再到2013年,實現1.2億元的銷售業績;以及明年即將成為第一家在吳江生根、在臺灣上市的企業。“一路走來,困難雖多,但我要用我全身心的愛去開拓我生命中的這項事業,我們要給城市夜景做最酷炫的光。”張家瑞的自信與干勁讓人欽佩。
正如張家瑞所言,作為一個領先全球的品牌照明系統與解決方案供應商,大峽谷光電正在將蘊含美麗和細膩的巧思與城市燈光藝術完美結合,“點亮著城市,也照亮著你的心。”
媒體建筑初體驗
智能化與節能是當今照明產業的發展趨勢,人文與科技的結合正在突破傳統思維,不斷革新光的內涵與體驗,媒體建筑就是這樣一個全新的概念。
何謂媒體建筑?據了解,媒體建筑是一個新興的領域。狹義的媒體建筑概念就是媒體與建筑的結合,以媒體為建筑,以建筑為媒體。廣義的媒體建筑涉及到應用了新媒體的建筑工程、建筑技術、建筑材料,以及城市建筑、建筑藝術從具象到抽象的所有層面。
媒體建筑生成于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交集之中,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體,融合了建筑學、傳播學、公共藝術、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半導體照明技術、互聯網技術、交互技術、智能控制、計算機科學等眾多領域和學科。
媒體建筑出現不過十余年,如今,正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著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觀念。同時,媒體建筑的發展正在引發產業鏈及設計決策過程的轉變,催生新的產業,演變為一個重要的趨勢,給21世紀建筑與城市建設的帶來了真正的挑戰與機遇。
張家瑞又一次看到了LED照明與媒體建筑相結合的發展契機和潛力,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打起”了媒體建筑的“主意”,并且“動作”不斷。
4月17日,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大峽谷(蘇州)媒體建筑藝術產學研實習基地”正式揭牌。6月9日,中國媒體建筑學會(MAIC)、中央美術學院大峽谷(蘇州)媒體建筑藝術產學研實習基地舉行了隆重的新聞發布會。
專家們紛紛表示,希望中國媒體建筑學會可以積極活動,發揮更大的作用。“媒體建筑學科要與國內外頂尖藝術設計機構及互聯網、半導體照明等高科技研究機構合作,整合國內外‘學研產’資源,以保持媒體建筑學科在人才培養及專業領域的引領作用。”一位專家表示。
“未來,我們會借助基地培養人才和挖掘人才,這對于我們未來的產品創新和藝術創新都將有非常大的幫助。”張家瑞如是說,“半導體照明的應用創意是無止境的,但只要有人才,我們就會有機會朝著未來應用發展的方向前行。而基地的建立不僅為我們儲備人才、挖掘人才,讓企業擁有更多創新智慧,打造成藝術與科學融合的高端平臺提供了先決條件,還充分發揮了‘學研產’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為學生創造了理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習機會,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據了解,在大峽谷光電主推產品中,一款非常富有藝術氣息的3D媒體互動墻就是借助基地這個平臺上產生的。“這個原創就是中央美院的學生,他們創作之后,通過我們的優化與控制系統軟件的結合,最終實現了設計的落地。”張家瑞告訴記者,這款產品在今年光亞展期間非常受歡迎,吸引了很多觀眾咨詢和洽談。
可以看到,如今,媒體建筑正顛覆傳統的空間藝術觀念,以真實的城市為舞臺,創造全新的城市空間媒體藝術和公共藝術,使作品的互動性、參與性、公共性、社會性、復雜性和影響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大峽谷光電正在LED媒體建筑這個舞臺上施展著自己的才華,成為未來吸睛的亮點。
再闖國際市場
在國內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將眼光投向海外是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重要路徑,更是在日益殘酷的同質化競爭中贏得差異化優勢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對LED照明企業更為如此。一直以來,開拓國際市場成為眾多LED照明企業的美好愿景和奮斗目標。
然而,是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國外發展?“國際市場具體其特殊性,國內企業切記不要盲人進入。”張家瑞說,“之所以給同行如此建議,是因為大峽谷光電曾有過一次失敗的國際拓展經歷。”
據張家瑞介紹,早在2005年,大峽谷光電就成立過國際貿易部,并迅速開始了“國際之戰”,但沒想到那是一場“滑鐵盧式的戰役”,讓大峽谷光電蒙受了巨大損失。
“那是一段很艱苦的路。當時,LED在國外雖然已經取得了技術上的進步,但很多人對LED概念并不清晰,這其中包括很多‘老外’,他們對LED的想法也同國內消費者一樣,還處在比較傳統的范疇,并不完全接受,再加上每個國家的環境和要求各不相同,售后服務方面也遠不及國內便捷和快速,致使我們在國外的所有項目在啟動兩三年后都慘遭滑鐵盧。”張家瑞回憶著那段艱辛的經歷,“而當時我們能做的只有放棄打拼了兩三年的國外市場,把全部精力轉移至國內,待到時機成熟之后,再重新整裝旗鼓進攻國際。”
也許正是這次失敗,讓大峽谷光電積累了豐富海外拓展的經驗,在國內深耕了近十年后, 2013年決定再闖國際市場。“近幾年,我們看到了LED產業的變化,技術發展飛速、產品也趨于穩定和標準化,于是萌生了再度成立了國貿部門拓展國際業務的想法。”張家瑞表示。
隨著大峽谷光電商標和品牌重塑發展戰略進程的加快,2014年,憑借豐富的項目經驗和成功案例的積累,大峽谷光電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和效率,優化客戶服務及產品質量,結合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及研發DNA,加速了滲透國際LED照明系統市場的步伐。
大峽谷光電這次又會采取怎樣的競爭策略呢?張家瑞告訴記者,針對國外市場的特殊性,大峽谷光電主要采取自主品牌和ODM及OEM并行的海外拓展策略,爭取做到在增加營收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后續我們還會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力爭走出一條差異化的國際路線。”張家瑞信心滿滿的對記者表示。
那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到底有哪些不同?國內企業又該如何介入呢?在張家瑞看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最大不同就是觀念的不同。首先,國外對產品的要求與驗證比較細心和專注,從來料檢查,到工廠管理、生產、制成等每個環節都非常專注,而且品質驗證體系也相當健全,整個過程均要求精細、過硬的品管。而相對于國外,國內更講究速度,在流程上的細致程度會欠缺一些。其次,國外更注重產品品質,而國內往往會將價格放在考量的首位。
對此,張家瑞也表示,當前,很多外行業由于看到LED行業的表象而迅速進入,在這一階段LED產業更需要創新和跨界的融合,而不應只局限于價格取勝之上,因為唯有將產品放在首位才能捍衛國際競爭地位,才能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的確,在當今各行各業被“互聯網+”沖擊著的時代,未來似乎充滿了更多的危機與想象,而服務升級、價值整合、平臺融合將會成為傳統行業的全新突破口,因此LED照明企業唯有通過與各方的“越域”,借力多方能量,才能實現破局共贏,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