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亞洲照明設計論壇2015圓滿落幕
主題:機遇與挑戰
時間:2015年10月19-20日
地點:清華科技園﹒科技大廈A/C座二層國際會議中心
主辦: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承辦:《照明設計》雜志中文版
學術支持: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中國照明學會(CIES)
總策劃:張昕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但公眾的審美水平卻在逐年提高;照明設計數字化趨勢給設計師創造了更多可能,但對于它的爭議從未停止;所以,我們不妨暫時停下腳步,靜下心來聆聽一下大咖都說了些啥!
2015年10月20日,由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辦,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和中國照明學會學術支持,《照明設計》雜志(PLDChina)承辦的第六屆亞洲照明設計論壇圓滿落幕。各國設計大腕、相關領域專家、研究學者共計400余人聚首第六屆亞洲照明設計論壇,攜手共創了一場頂級盛會。能夠引發如此多業內同仁的關注是論壇的幸事,更是照明設計未來的幸事。當論壇的腳步漸行漸遠,會后引發的議論與思考仍在繼續。滿滿兩天的知識養分還需慢慢消化,小編先摘錄論壇中各位大咖的金句,與您一同分享。
3位重量級嘉賓致辭
莊惟敏: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兼總建筑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建筑環境本身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創作,它給城市帶來的視覺影響和空間上的影響,乃至心里和經濟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專注大眾的審美取向,沒有專注一個場所的精神發展,設計有可能帶來的是一場視覺的災難。
詹慶旋: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發起人、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照明設計》主編
2014年三位日本人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又被聯合國命名為國際“光之年”,國內照明設計師的作品也逐漸被國際認可,這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機遇;不過如何提高我們的素質,提高職業道德水平,防止光污染,仍是我們急需解決的挑戰。
鄭康和:建國大學藝術文化學院設計系教授,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理事長
亞洲悠久的歷史,為照明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元素。ALDF是以亞洲為基礎的設計論壇,我們要以此為基礎,團結起來,向世界展示我們亞洲照明設計的活力與風采。
論壇總策劃發言
張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照明設計》副主編
本次論壇是第六屆亞洲照明設計論壇,我們通過提前一年的系列“和聲訪談”準備,與權威大師溝通,與年輕設計師交流,最終確定了論壇的四個主題,并希望通過中國照明實踐主體演講內容強調中國本土照明實踐的重要性。
[pagebreak]
12場主題演講
周鍊:美國BPI照明設計事務所合伙人、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名譽理事長
《照明設計師的可替代性與不可替代性》
照明設計師是不能被商業模式代替的,照明設計師是不能被法規代替的,照明設計師的個人的設計認知是不能替代的。雖然照明設計行業是一個為了創造有人文品質光環境的盈利商業行為,但我們要保護及維持商業道德。
面出薰:Lighting Planners Association Inc.負責人
《建筑照明設計趨勢》
過去的20年里,大家都喜歡非常明亮的燈光設計,直到2010年左右,我們因要面臨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的原因,燈光設計方面也有了明顯改觀,在設計當中更多的融入了陰影的設計理念。建筑照明設計通過操縱光影將城市和建筑的吸引力提升到至極。
內原智史:Uchihara Creative Lighting Design 總裁
《LED技術帶給照明設計的變化》
LED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得以從注重設計的整體化以及空間屬性方面有更多的考慮。我們開始從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考慮設計,LED技術是我們思考這些的基礎。我們該怎么與它對話,怎么與它交往,或者說我們該怎么樣應用它,是一個需要不斷挖掘的課題。
鄭美:EONSLD總裁
《數字化情感》
目前設計非常重視人的情感因素,那么如何將人的情感通過照明真實的表達出來?我們通過控制器,通過編程實現節能和顏色的變換,利用數碼數字化的LED,把數字化的數據、管理程序和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以及故事、情節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最終傳達的是人的情感因素。
林大為:月河燈光設計公司負責人
《High or low-數碼建筑燈光的反思》
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技術改變最重要,想法改變最重要。數碼建筑燈光是趨勢,究竟是設備科技、表現效果重要;還是內容、設計理念重要?這是燈光設計專業,都要仔細思考與反思的課題。
近田玲子:近田玲子照明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自然感覺上的數字化》
日本金沢城里面一個叫玉泉院丸庭園的庭院,在設計的時候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考慮:首先明確空間的歷史感;其次是挖掘空間的個性,根據每個空間的不同功能屬性進行相應的設計;最后是打造一個視覺化的心理滿足感。大家會看到兩個以“春”和“櫻花”為主題的設計視屏,我們希望用我們的設計讓每一個來此的人用眼睛得到心靈的滿足感。
關永權:關永權照明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副理事長
《我能稱得上是一位燈光設計師嗎》
什么叫成功的燈光設計項目呢?從我多年的從業經驗來說,我認為燈光不一定很復雜,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具備以下因素:感染力,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細致的藝術作品,層次豐富的燈光構圖,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燈光的效果,能喚起使用者的情感,能增強室內的空間感,提升室內價值。
Sarvdeep basur:principal lighting designer of Lucent Worldwide
《照明控制和設計質量》
燈具的技術越來越先進,節能對于我們照明設計而言已經不是難事。我們需要更注重燈光的質量。燈光的品質是燈光設計的藝術。就像藝術一樣,照明設計也無法被取代。情感的體現、燈具的光學原理和品質以及設計預算會決定燈光的品質。燈光設計的品質是主觀的,必須要考慮到人性的因素。
鄭康和:建國大學藝術文化學院設計系教授
《光的變奏》
我認為照明設計工作,就是燈光照明加ING,ING就是有意圖的控制燈光。如何把模擬和數字的信息相互互換、兼容,然后在照明上有效的展現出來,這個是關鍵的部分。借鑒人體大腦,將智能化的MCU、智能型的芯片等組建成一個照明器具,我叫它智能化的照明平臺模塊。我們可以嘗試把藝術性的感性的因素與這些硬件部分結合起來。
黃引達:萬達商業規劃研究院總照明師
《設計管控》
我的從業經歷讓我認識到管理和管控是很重要的。管控反饋到照明設計整個過程中,是控制效果、控制成本、控制時間結點計劃。我覺得一個照明設計師面臨的不光是一個創意的過程,創意如何實現,可能里面更加要加重和加深的是你的管理能力。
徐甜甜: DnA Design and Architecture建筑設計事務所北京負責人
《自然。光》
在一個自然的場景里,光不一定是主導,光也許是一個過渡;光不是目的,光應是一個過程,通過光的設計反應,建筑里面可以表現出自然的其他元素的參與,從而最終表現出一個自然的場景。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把自然的元素,自然的氛圍放到我們的空間中。
董功:直向建筑事務所創始人
《自然光的設計實踐》
光實際上是可以讓一個固化的靜止的空間,或者是一個物質化的空間,向一個精神層面的情緒和氣氛轉化的一個重要的元素。照明設計絕對不是簡單的為了效果出發,而是要從功能的角度滿足照明的需求,但同時由于自然光的特質,建筑師是有機會把功能性照明提升到一個塑造情緒和氛圍層面上的。
特邀演講
張利: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世界建筑》主編
《2022年冬奧會申辦的部分情況》
冬奧場館設計的原則越來越明確:賽后賽時同樣重要,某些場館甚至更重視賽后的利用;所有雪上項目的場館今后將成為我國冬季項目訓練基地,在夏季則作為旅游和戶外運動的場所;現在修建的與競賽有關的非賽道設施冬奧會后,替換它們的將是永久性的、服務于大眾需求的運動設施。城市的發展有一定的慣性,有時候會固化在原有的建設模式中,但冬奧會將給城市一個很強的動力,可以推動區域的轉型發展。照明設計在其中也會有很多機會。
10場中國照明實踐主題演講
王彥智:大觀國際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主持設計師
《我們的設計原則與態度》
在做設計時我們必須遵從這七個原則:表現建筑語言;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光電系統與幕墻系統的合理結合;可實施性-確保方案能落地實現;慎重使用彩色光/有條件的使用;不做多余的設計;尊重建筑。
杜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授
《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照明設計方案》
我們考慮的是利用自然光來解決室內照明的問題。結合米蘭當時的自然條件,采用竹編和PVC膜,經過反復計算之后,實現了麥田效果;其次是在對精耕細作的理解上,優化照明設計;最后我們要解決建筑和室內照明如何兼容的問題。我們考慮如何用室內的光影響室外,讓它變成室外的照明,從而將室內照明和室外照明變成一套體系。
林志明:美國BPI碧譜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合伙人兼中國區執行董事
《中國照明設計實踐2003-2015》
國外公司來國內碰到的問題首先就是項目如何落地,我們采取的是境外設計與本地設計相結合,從而解決人員經驗或者說人力問題;其次是怎么實現人才本地化。在分工和全才問題上,我們采用了全才的培養方式;最后是如何了解設計的資源,我們盡量選的光源都是自己帶配光的,而不是靠燈具的反射器來做配光。
丁平:英國萊亭迪賽燈光設計合作者事務所執行董事
《國內商業照明的演繹》
我國傳統商業的Mall在設計方面與國際照明的水平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在整體商業定位中,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數商業還是沒有意識到照明的重要性,而政府又不能大包大攬。因此,項目推動起來比較難。我們應該意識到體驗式藝術照明對傳統商業銷售有一定的帶動。
林紅: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藝術觀念與光的創作應用》
技術的應用以及商業的推動,我們看到了媒體建筑非常強勢的以亮度或者是色彩的東西,介入到了我們的空間里面,當然也有做得非常含蓄和有藝術美感的東西。當媒體建筑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它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商業元素的泛濫,有信息總量的超載,也有視覺效果的混亂,和想象力和品位的惡化。這就需要我們在平衡和克制上面做一些需求,回過頭來再去看看之前的事情,或者是看看更加樸素的極少主義的做法。
羅濤:博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院光環境與照明研究中心
《采光與照明的耦合設計》
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件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緊密配合與相互影響,并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廣泛應用于機械、軟件和通信領域。耦合設計有兩個層次,采光與照明的耦合,光和熱的平衡。采光一般由建筑師決定,照明則由電氣工程師或照明設計師負責,表面上看是分工明確,但存在設計前后脫節的風險。
蔡孟: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城市照明規劃設計院院長
《有“限”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經常提高標準,藝術追求,但還有一種人為制造的限制不能忽略。我們在做設計時會面臨很多困難和限制,不僅是專業的限制,還有人為的限制,我們要盡力去找平衡點。
王小冬:杭州純粹照明設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對媒體墻照明設計中幾個常見問題的思考》
作為照明設計師,我們的工作遠遠要大于硬件設施的安裝方法和控制的實現。媒體墻的內容和視覺化實現過程,更需要設計師的介入和主導,甚至邀請多媒體藝術家的參與。只有當技術與內容實現完美的銜接,我們的城市夜景才會更加美好。
初醒悟:上海曉醒照明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
《為什么要設計成媒體建筑》
對于媒體建筑的評價褒貶不一,所以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反思一下。有些建筑的夜景選擇設計成“媒體建筑”實乃迫不得已,很多建筑的外立面是玻璃幕墻結構,幾乎無法用之前的泛光手法來表達建筑的美感;“媒體建筑”不能與戶外顯示屏劃等號;“媒體建筑”應該播放適合的內容。所以,我們需要改變設計思維,改變設計方式。
張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照明設計》副主編
《多暗算暗:鄉村照明實踐》
暗是一種主觀上的對于明度不足和視亮度不足的感知,是對于空間的一種獨特的感知維度,不僅是指光的不足,更是指視覺質量的不足。暗感知受如下六個因素影響:視覺能力,包括群體的視覺共性和個體的視覺經驗;光,例如不足的照度;材料,如低反射比或低透射比材料;對比,如對比的范圍越大,對暗的體驗越深;時間,例如主體的暗適應時間;區域,如明確邊界的局部暗(如陰影)或覆蓋全部表面的整體暗。
[pagebreak]
三場主題對談
(內容略,如欲了解詳細信息,請關注第71期《照明設計》雜志內容)
主題對談一:照明設計師的“可替代性”與“不可替代性”
學術主持:賴雨農(十聿照明主持設計師)
對談嘉賓:周鍊、面出薰、許東亮、王彥智、侯正華、趙凱、湯士權
(許東亮:棟梁國際照明設計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正華: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發展部助理總經理,趙凱:Zumtobel集團照明品牌中國區技術支持經理;湯士權:湯石照明董事長)
主題對談二:照明設計的數字化趨勢
學術主持:常志剛(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副院長)
對談嘉賓:內原智史、鄭美、林大為、近田玲子、陳海燕、孔鵬、何崴、楊亮、劉曉光
(陳海燕:北京清城同衡照明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北京清控人居光電研究院副院長;孔鵬:旭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區域事業部總經理;楊亮:VF照明總經理;劉曉光:磊明總經理)
主題對談三:照明控制與設計品質
學術主持:黃引達(萬達商業規劃研究院總照明師)
對談嘉賓:宣琦、徐長財、李恒、李麗、關永權、鄭康和、Sarvdeep Basur
(李恒:北京龍湖產品總監,李麗:北京清城同衡照明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北京清控人居光電研究院副院長,宣琦:iGuzzini中國市場主管,徐長財:西頓巴赫總監)
論壇四位主持人介紹:
19日上午主持
吳剛:《照明設計》出版人、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秘書長
19日下午主持
何崴: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照明設計》執行主編
20日上午主持
李大偉:《照明設計》執行出版人、亞洲照明設計師協會(ALDA)執行秘書長
20日下午主持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照明設計》副主編
支持單位
浙江城建園林設計院光環境所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上海現代建筑裝飾環境設計研究院
北京墨臣建筑設計事務所
CCDI悉地國際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
天津市建筑設計院
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
北京清水愛派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發展部
旭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區域事業部
北京龍湖置業有限公司
媒體支持:
《世界建筑》《裝飾》《城市·環境·設計(UED)》 《照明工程學報》《繽紛space》《新建筑》《建筑技藝》 《 AC建筑創作》《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阿拉丁》 《第一設計》 新浪家居、騰訊?亞太家居、designboom設計邦、非常設計師網、中國半導體照明網、中國照明網、中國之光網、云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