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照明網訊:敞亮、整潔的公司LED照明生產車間,整條生產線只有4個工人,還有1個工人處于備勤狀態,但公司的照明產品生產效率卻翻了一倍。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耿博出席簽約儀式并致辭
這樣的改變,即將在鴻雁電器發生--2015年10月28日,杭州鴻雁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雁電器”)與杭州中為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為光電”),在杭州達成了“機器換人”的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鴻雁公司編制了“機器換人”總體規劃,計劃通過三年時間,投資不低于5000萬人民幣,進行生產線、裝配線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智能工廠的建設。而鴻雁電器將“機器換人”項目的實施,將全面委托于中為光電。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耿博出席簽約儀式并致辭
戰略合作協議簽署新聞發布會當天在杭州香格里拉飯店召開,浙江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副巡視員張躍、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副主任陳葉根等領導出席了本次簽約儀式。
現在60個工人干的活 以后4、5個人就能做完
鴻雁電器的照明車間,現在共有8條生產線,如果“火力全開”,每條生產線每月平均可以生產30萬只LED光源級產品。不過,由于是半自動化的生產線,如果產能全開,每條生產線需要配備30個工人。
“但是現在工人不好招,特別是熟練工很稀缺,”說這句話的,是鴻雁電器照明生產負責人於金生,他告訴記者,鴻雁電器現在給工人的薪水并不低,平均月工資能達到4000-5000元,盡管如此,季節性招工難還是時有發生,特別是春節前,和暑期過后這兩個時間,“用工荒”最嚴重。
但是,隨著公司“機器換人”戰略的實施,於金生的“用工焦慮癥”終于要被治愈了。
按照鴻雁電器“機器換人”總體規劃,目前的照明生產線將進行自動化改造,升級后的每條生產線,月均能實現60萬只LED球泡燈的產能(每天按工作22小時計),相當于比原來翻了一番,而完成這樣的產能,僅需要4-5個工人。
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完成60萬只LED光源類產品為例,傳統的生產線需要30個工人工作2個月,按照5000元/人的月薪計,2個月企業需要支付30萬元的工資,但若引進自動化生產線,完成同樣產能,企業支付公司不足3萬元,人力成本大大減少。
3D打印滿足個性化需求
眾所周知,全自動化生產線更適合標準化的產品,那么小眾化、個性化的用戶需求該如何實現?
杭州中為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九六介紹,只要是客戶提出的產品需求,無論訂單大小,新生產線都可以通過3D打印和柔性生產來滿足。不僅如此,傳統生產線以工人操作為主,檢測產品難免出現“人工失誤”;新生產線首次引進了智能影像識別技術,代替人工目檢或機器定位,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同樣提升了產品品質。
事實上,新生產線在整個生產工序實現了自動組裝、自動檢測、自動老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整個流程都不需要人工介入,還可以實現產品全檢和質量檢測的功能,進一步把控質量關。
踐行工業4.0 搶占競爭制高點
“鴻雁電器‘機器換人’的戰略也是被倒逼出來的。” 鴻雁電器總裁王米成說。
據了解,以電工產品“起家”的鴻雁電器成立于1981年,公司的電工產品市場份額一直穩居行業前列。2010年,公司開始進軍LED照明產業,并在公司的兩個產業園投入了8條生產線。
但是,隨著鴻雁照明產業迅速發展,公司急需進一步擴大產能,“比如今年1-9月份,鴻雁照明的營收增長了80%,訂單迅速增加, ‘招工難’、用工成本高就成了公司發展的一大阻力。”王米成說。
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事實上,“機器換人”的戰略,已經在王米成心中醞釀了1、2年了。
“浙江是制造大省,但近幾年,“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調整,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作為制造業的鴻雁,未來之路該如何走?”
在王米成看來,浙江乃至中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挑戰,企業需要加緊戰略部署,踐行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而“機器換人”就是企業應對挑戰的必要舉措之一。
因此,這期間,鴻雁調研了大量的智能制造裝備企業,了解其技術與服務,終于在今年10月份,與中為光電達成合作,根據雙方約定,此次鴻雁改造的項目包括青山湖鴻雁產業園照明產品自動裝配線、五常鴻雁產業園電工產品自動裝配線以及五常鴻雁產業園電子產品自動生產線。
與此同時,雙方還將青山湖鴻雁產業園照明智能工廠的建設展開合作。如今,鴻雁已經開始布局智能家居領域,而按照王米成的設想,鴻雁不僅要生產智能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更要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以此來應對外界挑戰,搶占競爭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