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雷曼股份、奧拓電子、雙象股份、探路者、萊茵體育等體育產業相關個股近期頻獲機構調研。
面對傳統制造業的重新洗牌和產業重組,金融行業的資金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出口和投資對于整體增長的貢獻短期來看已經越來越有限,如何提升內需一直以來是困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難點,拋開服務業的整合升級,基于大量的人口基數和日益增長的體驗需求,文體行業無疑是未來10-20年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支撐點。伴隨著娛樂行業在過去10年的快速發展,體育行業無疑成為企業家們下一個需要攻占的領地。
移動互聯網之后的另外一個風口
早在今年9月,相關機構已經對萊茵體育、貴人鳥、雙象股份等體育產業個股進行了調研,調研焦點主要集中在公司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
其實,不只是投資機構,行業大佬早已紛紛切入體育行業。今年2月10日,萬達宣布牽頭三家知名機構及瑞士盈方管理層,收購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集團100%股權。9月初,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體育,正式全面布局體育產業。樂視體育在賽事版權方面重金投入,實現平均每年4000場的賽事直播……
體育行業在我國并非是新興行業,1949年,新中國剛剛誕生,就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2年成立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此后,各級體委機構也建立起來。教育部門、共青團、工會和部隊都成立了體育機構。但是,正是這種官辦氛圍濃重且多頭的行政管理架構,導致我國整個體育產業的市場價值和商業開發一直裹步不前。
2014年10月和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既46號文)、《體育總局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先后發布,“取消體育賽事審批”落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開放。2015年8月,中國足協正式與體育總局脫鉤,最難改革的足球領域也終于松綁。
積聚了幾十年的市場力量,迎來了井噴。
對比海外體育產業,我國目前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0.6%,遠低于美國的 2.9%及全球的2.0%。46號文件指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5萬億元。這意味著體育產業在未來10年里的復合增長率要達到27%以上。此外,按照保守計算,2025年我國GDP總量應為100萬億人民幣,5萬億意味著體育產業產值將占我國GDP總產值的5%。
掌舵阿里體育的張大鐘表示,隨著46號文件的落地,以及國內經濟發展的成熟,體育產業將成為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另外一個風口。
產業格局漸變 看大佬布局體育的兩條路徑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分化嚴重,80%的收入來自體育設施和用品,20%來自賽事承辦以及體育傳媒等相關服務業。隨著對體育賽事審批取消等政策利好,賽事承辦以及體育傳媒正在成為體育產業新的爆發點。10月26日,傳統的體育用品公司安踏宣布正式進軍足球市場,未來將舉辦訓練營、足球嘉年華、青少年足球聯賽等活動。
目前,總體來看,無論是體育行業公司還是其他行業公司切入體育行業,基本分為兩大路徑:本土培育和投資購買。
本土培育方面,以青少年足球為例,緊跟恒大入駐中國足球市場的阿里巴巴,已經成立了專門針對青少年校園足球的部門。萊茵體育稱與杭州市體育發展集團在足球學校建設運營、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
在大眾體育方面,中國馬拉松的發展尤為典型。2011-2014年馬拉松舉辦場次從22場增加至53場,參賽人數從40萬增長至78萬人次。在香港上市的智美體育集團運營著國內一半以上的城市馬拉松,并推出了自有品牌四季跑。IMG的彩色跑、盈方的歡樂跑中國、PPTV聚力的奔跑中國、李寧的李寧10k等等,都是正在中國開展的路跑項目。
另一方面,憑借資本優勢,投資和購買正成為眾多公司紛紛布局體育產業的捷徑。而鑒于中國市場商業開發成熟的體育賽事的匱乏,中國公司進入了“全球掃貨”+“瘋狂囤貨”的模式。
互動娛樂今日公告稱,將總計投入6400萬歐元控股西甲球隊,中國企業首次控股歐洲五大聯賽俱樂部。今年1月,萬達以450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西甲三大豪門之一的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份。8月,萬達控股的盈方體育以10年2.6億歐元注資德甲球隊美因茨;同月,萬達以6.5億美元并購美國世界鐵人三項公司100%的股權……
除了對體育項目公司的投資,對體育版權的爭奪同樣如火如荼。
今年5月,騰訊宣布以5年5億美元簽下NBA網絡獨家直播權,價格是新浪過去三年和NBA簽約的5倍。在一些冷門的小眾賽事方面,比如,F1、高爾夫、網球、搏擊、自行車等中小眾市場資源的賽事轉播,宣稱獲得8億元融資的樂視體育一個不落。
隨著資本的流入,中國體育賽事版權同樣水漲船高。9 月25 日,體奧動力五年支付80 億元成為“2016-2020年中超電視公共信號制作及版權合作伙伴”,與今年中超聯賽7000-8000 萬元版權價格相比,未來五年平均每年16 億元的價格幾乎暴漲了20 倍。
站在風口的未必都能飛起來 行業將先布局后洗牌
雖然蛋糕夠大,但長時間的政策束縛導致我國體育產業基礎薄弱,甚至有分析稱我國體育尚未形成產業,市場仍需要長時間培育。但是,資本和大佬已經紛紛進入,希望先占得一畝三分地。
拿青少年足球來說,除了由中國足協出資啟動了全國5個足球試點城市、20個足球重點城市的青訓中心、青訓營,以及上文提到的安踏、阿里巴巴體育、萊茵體育等公司,大眾、三星和天津奔馳均是介入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市場比較早的企業。媒體評論稱“青少年校園足球市場由‘藍’轉‘紅’。”
而關于版權的爭奪,據最新數據,一直備受關注的樂視體育目前擁有200余項比賽、共計10000多場版權賽事直播,項目涵蓋歐冠、英超、意甲、意大利杯、西甲等頂級資源,以及F1、高爾夫、網球、搏擊、自行車等中小眾市場資源。
除了對體育項目的切入和賽事版權爭奪,另一個行業現象就是,都想做全產業鏈布局,都想建生態圈。
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萊茵體育先后發布公告,先與黃山市政府合作,涉及黃山“國際戶外運動基地”投資建設、體育品牌賽事打造及發展體育旅游三大領域;再與杭州市體育發展集團合作,稱將在女足項目普及、足球學校建設運營、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職業訓練、競賽、市場開發推廣、賽事引進、科研醫療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此外,貴人鳥宣布20億投資基金布局體育全產業鏈;智美體育跟15個省市的體育局簽了協議,合作項目包括路跑、籃球、足球、羽毛球、網球、游泳、體育舞蹈、乒乓球、輪滑、徒步、廣場舞等等。
當然,憑借著資本優勢和集團力量,這些公司有足夠的理由提出這些戰略,而研究機構也很買賬,紛紛提升了公司股價預期。但在這些公司全面鋪開產業鏈前,變現依然只是一個存在于預期中的可能性。而對于以往各個環節均由專業公司運作的產業鏈條,一家公司如何上下游通吃,至少截至目前,在國內尚未有成功的范本。
1987 年美國體育產業總產值 587 億美元,與中國目前約 548 億美元的規模相當,美國的體育行業發展規模領先中國20多年 。然而,美國的體育行業開始于十九世紀中期,發展于二十世紀末期,這個過程,整整持續了100多年。
PPTV體育副總經理董礫曾表示,體育賽事存在一個“二八法則”,即20%賽事享受著80%的關注度,80%的賽事分享剩下的20%。目前的狀況是,無論是這些20%的賽事還是80%的賽事,眾公司都在紛紛大踏步涌入。接下來,洗牌將是必然的結局。
回頭看,上一個全產業鏈都在風口的是哪個行業?恐怕莫過于互聯網產業了。然而,現在的互聯網格局與2000年相比,早已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