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是新科技變革、新工業革命和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今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眾創空間”,隨后國家和各地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眾創空間”發展呈現“燎原之勢”,涌現出北京、深圳、上海、武漢等眾創空間建設高地,眾創空間日趨成為業態創新與政策創新的主陣地。但也應該注意到,國外眾創空間發展的重點聚焦科技和產業,這對提升我國眾創空間發展水平具有借鑒意義。
一、國外眾創空間的主要特點
國外眾創空間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是聚焦多學科跨界、市場需求逆向創新、向社會開放的創意及創意實現的場所。全球眾創空間正在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全球活躍的知名眾創空間已超過1000個,有利于顛覆性技術出現、培育新興產業、培養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等。
聚焦顛覆式創意及技術。國外眾創空間通過自由、開放、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再造”,產生了一大批面向未來的“顛覆式技術”。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面向全校開放的創新平臺,通過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和學科“嫁接”產生大量機會,如人工智能和醫學結合研究智能化人工器官、化學與電學結合研究導電油漆等。眾創空間為公眾提供了實現創意的基本條件,如美國創客空間TechShop擁有大量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柔性電子實驗室等,便捷高效將公眾的創意轉變為創新產品。
瞄準和培育未來新興產業。創意是新經濟的重要引擎。眾創空間注重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的銜接,從未來需求市場(消費端)中捕捉創意機會,采取“逆向思維”和“頭腦風暴”反向研究,為下一代產品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美國先進制造業中許多技術儲備來自眾創空間,如移動照明、納米傳感器、無線電力傳輸等,建立起下一輪市場競爭格局。英國倫敦通過舉辦“智力奧運會”,鼓勵公眾PK創意點子,并幫助實現創意點子,其創意經濟增長的速度遠遠高于英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大企業、高校和天使投資深度參與。大企業、高校和風險資本的深度參與,是國外眾創空間成功的關鍵。眾創空間的開放式、扁平化創新模式特點,使得僅有一個創意點子就可以獲得天使投資,極大促進了創意的實現。美國教育部等5個機構將與150所以上大學、130間以上圖書館合作創立更多的創客空間,增加培養創客的師資數量,使學生得到便捷工具或指導;英特爾公司為美國6個城市創客提供教育及小規模產品設計、開發和制造支持;韓國的京畿道創造經濟革新中心,大企業和政府一起為中小企業和創客提供平臺和一站式服務。大企業的參與促進了眾創空間研發鏈、產業鏈和市場鏈的深度聚合,為創意的實現和推廣提供“快車道”。
開啟全民參與的“微創新”時代。新工業革命是全民參與的微創新時代,科學家、工程師甚至小學生都可以參與創新創意設計,“小創意”可以顛覆“大機器”。國外眾創空間鼓勵公眾奇思妙想,讓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將創意轉變為價值。全球化協作創新的創客空間FabLab建立一個全球化知識共享社群,通過社區商業平臺提供小額信貸、風險投資、微VC等;國防部等13家政府機構正在資助數千所美國學校創建創客空間,配備開源硬件、3D打印機等數字開發和制造工具,幫助公眾學習先進制造技術、提升技能、培養創業精神;以色列通過全民創新,使其成為比肩硅谷的世界創新創業高地,普通人的創意對其貢獻巨大。
二、結合科技和產業培育眾創空間
目前國內大部分眾創空間集聚在現代服務業領域,作為尚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一方面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各地都將眾創空間作為引領創新創業的支撐;另一方面目前眾創空間多聚焦服務業,在帶動傳統產業升級、制造業方面涉及較少,許多投資商感言好的技術創新項目少,一些商業地產借機炒作眾創空間。眾創空間再不聚焦技術創新,將澤涸而漁。
將“眾創空間”向高端科技領域、傳統制造業縱深推進。目前國內大部分眾創空間屬于投資促進、教育培訓、媒體延伸等“中介”類型,聚焦技術創新的很少,因此很多人誤以為眾創空間僅僅是面向消費領域、互聯網O2O、服務領域的幾個創意點子,對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制造業等領域創新貢獻較少。事實上,國外很多先進制造業領域的許多技術都來自眾創空間,眾創空間完全可以成為支持“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的良好結合點。
以眾創空間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協同。實現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是很好途徑。眾創空間的本質就是以低成本、高效率實現匯集眾智,它不僅是面向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大企業也可以通過構建眾創空間,將生產加工中的技術難題,面向中小微企業、內部研發群體、制造工人甚至互聯網創客進行征集,通過購買創客點子并加以改造,迅速提升大企業創新效率。
通過眾創空間促進產學研金用的緊密結合。漸進式創新和多學科交叉顛覆創新共存,產學研金用各方的結合更加緊密,將會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亮點,近年來許多重大科技新突破均源自學科之間的綜合交叉融合,例如,空間科學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氣象學、大氣科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眾創空間完全可以成為多學科、多領域、產學研融合創新的“策源地”和“新陣地”。
三、推動我國眾創空間從1.0向2.0升級
大力發展科技型眾創空間。加強對眾創空間的頂層設計和分類指導,理順發展眾創空間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眾創空間分類標準,將偏向投資型、創意型、中介型的交給市場,政府重點抓一批面向產業技術需求、需要一定財政資金投入、公益性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強必要的科技基礎設施投入,改變現有眾創空間“重投資、輕技術”的現象,提升眾創空間對產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打造若干眾創空間的“集聚區”。眾創空間廣義上來說不是一個“點”的概念,也不僅是幾個孵化器,而是一個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概念,例如中關村創新創業大街。建議以發展較好的高新區等區域創新載體為基礎,構建若干眾創空間集聚區,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發資源集聚,促進技術、人才、人脈和資金快速流動,加強對眾創空間的信息對接、產業發展指導、科研資源共享等服務,營造良好的眾創空間區域創新創業生態。
激發大企業、高校建設眾創空間。大企業有著良好的創意轉化需求和產品渠道,但往往“有創新能力、沒創新活力”,通過制定相關稅收等相關政策,積極推動大企業建設眾創空間,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創新資源,激發產業和產品創新活力。引導高校建立自由探索的眾創空間,發揮高校多學科的優勢,讓物理、化學、醫學、藝術等各色專業人才匯聚眾創空間,產生一批顛覆式的產品。
積極發展天使投資。天使投資主要投向早期創業項目甚至一個創意,對推動眾創空間發展意義重大,天使投資是眾創空間發展的必備要素之一,應加強對國外天使投資立法、稅收優惠等相關研究,鼓勵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建立天使投資基金,支持眾創空間的研發及成果產業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