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員遼闊、人口稠密的中國大陸地區,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容量,也注定要成為全球照明同行的“兵家必爭之地”。摩拳擦掌,垂涎爭食。面對這塊讓人胃口全開的“大蛋糕”,LED產業發展至今已超過三十年的中國臺灣地區,也自然不甘人后。
論人口數量,臺灣只有河南省的五分之一;論土地面積,黑龍江省已是它的十幾倍。在臺灣LED燈飾照明企業踏上進軍大陸市場的道路上,照明行業知名營銷專家吳正喆則表示,“當中更應該注意到的是,與臺企熟知的外貿市場不同,大陸市場廣闊容量的背后,隱藏著其獨特的復雜性。”他認為,要打開某個市場的大門,其實就是要完成從廠家到用戶的跨越。而這一種跨越,在大陸市場里顯得尤為復雜。
大陸LED市場當前局面的形成
對此,吳正喆指出,制造企業在幾個不同層面上面臨難以跨越的鴻溝,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吳正喆介紹道,追溯中國大陸地區的照明市場當前復雜的局面形成,可以從20世紀80-90年代說起,眾所周知,其時大陸改革開放正在開展得如火如荼,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大的消費者群體對于照明產品的需求,也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邁進,“能亮就行”的觀念已漸成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照明產品在不同場所的功能性上,不斷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在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政策驅動之下,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大批的民營燈飾企業猶如雨后春筍。隨著大陸照明產業聚集區的形成,企業的云集,又帶動了五金、電鍍、注塑等周邊行業的聚集,廉價的勞動力提供了低成本的發展空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珠三角照明產品的多樣性及成本優勢,已遙遙領先于其他的區域。
20世紀90年代的中后期,房地產大潮和國家基礎建設大潮興起,照明產品需求也順理成章地出現爆發性增長,讓許多的照明企業受惠盈利,也極大地加劇了行業之間的競爭,同時更讓原來的產品競爭逐步轉向渠道競爭和品牌競爭。他指出,也就是這個時候,行業性鴻溝和企業性鴻溝得到顯現。在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市場下,企業開始思考如何立足于自身定位,更加低費高效地與用戶完成對接。一些優秀的企業通過對渠道和品牌的建設,跨越了用戶之間的鴻溝,并且有意識地主動推高這道門檻,為競爭對手的跨越設置障礙。
直到自2012年始,跟隨房地產市場的不斷降溫,國內對照明產品需求的增長也陷入了低迷。吳正喆認為,在這樣的市道下,行業人士再難以取得本質性的突破,卻又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夾縫。行業高度分散、低效、板結的態勢似乎正在固化。“一些企業寄望惡化的市場環境,能帶來對過剩產能的洗牌,然而,過低的門檻,又導致這個行業從來不缺無知無畏的新進攪局者。”他表示,大陸照明市場進入了一直微妙的動態平衡,卻已早不是當初的那一片“熱土”。然而,置身于照明行業浩浩湯湯的發展大潮里,總會浮現一些“柳暗花明”的嶄新局面。“近年來,LED技術的普及、互聯網+時代與資本時代的來臨,照明業內人士似乎又看到了產業重組、重構乃至重塑的新曙光。”
大陸LED市場現有六大營銷模式
2015年即將過去,在新的照明市場形勢下,臺企要挺進中國大陸市場,在充分認識大陸當前市場局面形成的前因后果之余,還不得不先熟知大陸市場現有的幾種營銷模式。吳正喆就此列舉了六個可以直接借鑒的模式類型:
吳正喆指出,以上幾種模式,根本目標都是要跨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鴻溝。從鴻溝的行業屬性來看,由于照明產品的專業性、多樣性、低關注、低頻購買,將導致中間層長期存在。所以他認為,企業的跨越事實上要分兩步走:企業到商家,商家到用戶。然而,能一次性解決兩個跨越的少之又少。“上述六個模式的根本區別,也就在于企業對中間層數量和質量的得失取舍。在目前白熱化的競爭環境下,這些模式都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和明顯的缺陷。”
跨域鴻溝需解決的五個“本土化”
在他看來,臺企進軍充滿誘惑力的大陸市場,要分一杯羹絕非易事。完成鴻溝跨域,事實上要解決五個“本土化”問題。
吳正喆表示,臺灣品牌嫁接大陸照明行業平臺,可能是目前的最優選擇。在大陸市場眼中,臺灣企業有優秀的產品力、制造力,管理規范,信譽良好,問題在于“不接地氣”。反觀臺灣企業眼中,大陸市場潛力巨大,但非常混亂和復雜。而借助優秀的照明行業平臺豐富的行業資源,有助于充分整合業務團隊、倉儲物流等營銷和運營要素,這就要求這個平臺有足夠的能力運用資本力量+互聯網手段+行業知識,對平臺上的各類要素進行優化配置。還要有準確的戰略定位,立足于優化產業環境,使競爭回歸到產品的本質。他認為,對于臺企而言,通過了這樣的途徑,或就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制造優勢,而不必考慮過多市場和模式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實現對“鴻溝”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