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當前智慧城市非常熱門,但是也令人迷茫,智慧城市內涵是什么?如何建設智慧城市?這些仍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從三個方面來解答問題。第一,智慧城市的建設背景;第二,智慧城市的定義和內容;第三,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途徑。
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仇保興
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仇保興
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
首先談談建設的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八字方針”:集約、綠色、智能、低碳。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5日全國人大所作的報告上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強調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其實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有效治理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加強城市供水供氣供電、公交和防洪防澇設施等能效建設,達到讓城市生活更便捷、環境更宜居的目的,實現城市的善治。
我們來看看中央近年來提出的一系列規劃與戰略。智慧城市的戰略目標是包含在我國的“五化”之中的:新型工業化是動力,是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合作來提高生產效率和提供城市就業崗位的主動力;農業現代化是基礎,能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基礎性食品安全保障和生態底板;信息化可融合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和治理方式,屬協同創新;新型城鎮化是機會平臺,對于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來說,那么多的人口移居到城市里來或重新分布,發展機會很多亦很大;綠色化是方向,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這個戰略既包含價值觀的,又具有工具性。
我國為什么要確定一個這樣的“五化”同步的發展戰略呢?因為我國已經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工業文明剛進行了幾十年,但是已經把全球工業文明300年歷史的弊端暴露淋漓盡致,實踐已經證明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文明需要轉型,轉向生態文明或者后工業文明。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又伴隨著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這兩大進程是高度相互交織的,使得我國發展機會巨大,但是治理任務非常繁重,挑戰也空前巨大。
首先,從問題來看,我國粗放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導致“交通擁堵、能源緊張、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垃圾圍城、噪聲污染、用地矛盾、水資源短缺……”還有貧富不均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都暴露出來了。這些問題既影響了我國城市健康的發展,又妨礙了社會正義。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善治來應對挑戰。
那該如何解決呢?除了從體制上改變,政府效率提高,還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它是雙刃劍,既會帶來很多麻煩,也能解決很多問題。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來破解城市發展難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成為必由之路了。這就要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與善治與綠色化相協調,與智慧城市相同步。從宏觀方面看,要實現這么幾點:由城市優先發展轉變為城鄉互補;從高能耗城鎮化轉變為低能耗城鎮化;從大城市擴張轉向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從盲目克隆國外建筑轉向文化傳承;從高環境沖擊轉向低環境沖擊;從放任式機動化轉向集約式機動化;從大型、集中式的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小型、分散循環式;從少數人先富轉向社會公平。這些轉型都要在城市治理中實現,任務非常繁重。
智慧城市的定義和內容
關于智慧城市內涵,建設部的文件說的非常明白:
從管理者角度講,就是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了病之后“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諧發展;從企業角度講,利用智慧城市技術手段,提升企業自身運營效力,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從百姓角度講,讓民眾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民”、“利民”、“惠民”,同時也對政府進行有效監督。
在對智慧城市的理解方面,從手段上說,通過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題。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行過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手段推進管理創新;從內容上說,智慧城市涵蓋城市產業、民生、環境、防災減災、行政治理、資本配置等;從理念上看,以智慧系統為“粘合劑”將集約、低碳、綠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從難度上看,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難點是將信息孤島連接起來,通過信息共享、系統共生來消除部門“信息孤島”和利益壁壘。
“集約”能夠提高城市資源利用和城市的運行效率;而“智能”是城鎮化的智慧化與精細化,構建“更為智慧化、百姓生活更便利的城鎮”;此外智慧型城市能夠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就是循環利用資源能源、善待和修復生態環境;而“低碳”發展能夠降低能源消耗、推廣可再生能源、促進民眾行為節能減排。我國在8年前推行數字城管系統,這個數字城管系統實際上是一種網格化的物理平臺,不僅將物聯網的感知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精確疊加上去,而且又可以發揮現場巡視人員實地拍攝檢查并反饋分析的能力。這種系統能夠將所有涉及公共服務的事項通過電腦記錄下來,然后公之于眾,其適應了城市越來越多的專業化發展,因為現代城市管理是多專業協同體系。不管存在多少專業管理部門,網格化平臺都可以將其“一網打盡”。
數字城管系統與現在部分地區推行的綜合執法有很大區別,綜合執法將許多部門的事情集中在一個部門,顯然常常是力不從心的,也是與現代城市的復雜性和專業分化趨勢是相違背的,因而困難重重。但數字城市網格式管理,不管有多少專業服務機構,系統都可以做出客觀評價,有效促進管理效能提高,方便讓群眾進行績效監督。由此可見,數字城管系統是一種物理平臺,在這個基礎之上將其智能化,就可以形成“人-機”復合平臺,然后不斷地根據問題、現代化進程和人們的要求,來促進這個系統的不斷完善。總之,數字城管將讓城市發展更加可持續,有效解決現代城市多部門服務和協調復雜性的矛盾。數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礎工程,更是每個民眾都可享用的“公共品”。因此,可在已有數字化城管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擴充,作為智慧城市的公共平臺。
在對數字城管系統優化擴充的基礎之上可引進大數據。大數據跟傳統的小數據的一個巨大的差別在于:傳統小數據必須找出事物之間的因果邏輯性,但大數據完全是方法創新的,它可找出事物之間的相關性而非邏輯性。此外,大數據與小數據的區別還在于:
小數據可用傳統辦法和工具處理,抽樣辦法,模型簡化;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認知、創造新價值的源泉,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方法。小數據遵循還原論,將事物細分到邏輯原點,找出系統構成要素及內部運行機制、行為、功能,屬簡單科學;大數據遵循整體論,是由分散的、具體的全部數據集合構成,可全面、完整地把握對象的整體與局部要素的系統行為,屬復雜科學。小數據追求統一性、標準化,是關注普遍性規律,能通過理論模型簡化結果,是減少錯誤、保證調查質量的必要途徑;大數據容忍多樣化、個性化,融合地方性、實踐性知識,甚至模糊性(不精確性),強調數據的完整、多樣,進一步接近事實。小數據關注因果關系,數據少、精,尋找數據之間線性邏輯關系;大數據關注關聯關系,數據海量、混雜非線性,“黑箱方法”,忽略因果細節,只看宏觀關聯。
通過大數據,我們能捕捉到一些以前難以觀察的事物。例如,上海實施了九個新衛星城建設并實行了“職住平衡”,但十幾年之后市民還在承受越來越嚴重的鐘擺式交通始終沒有發現多數新增加的就業崗位仍在主城,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馬上就能看到新服務業的就業崗位大多數還在主城,所以上海的交通擁堵越來越嚴重。這只有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才能迅速找到相關的癥結所在。
數字城管系統正在逐步覆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58個市(區)建設了數字城管系統,其中地級市(含直轄市的區)122個、縣區級136個,江蘇、浙江、河北三省已實現地級市全覆蓋。傳統的數字城管基于網格化、精細化,將城市管理涉及的事、部件歸類、標準化和傳輸同步化等使現場管理反應快、準、好。通過數字城管系統的逐級提升,將傳統的數字城管從通過因特網、電話受理老百姓投訴,并向百姓反饋處理結果,轉變成城市公共信息平臺,通過現場拍照、攝像頭觀察和傳感器等,讓智慧城管平臺主動發現問題、有預見性地應對。此外,數字城管系統還能做到對城管所有部門的實時監督,同步將績效進行記錄公布,接受民眾的監督。
智慧城市建設還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一開始能夠找出主要城市病并編類,每一類都嘗試用智慧城市的辦法去解決,這是“專題性”智慧城市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功能模塊類——智慧北京;數據共享類——蘇州智慧醫療;虛擬城市類——數字南寧;電子政(商)務類——新加坡電子政務網等。然后將專題性的智慧城市系統疊加,能夠解決多個“專題性”問題,同時逐步做到能用信息系統攻克某幾個公認的現代城市難題,形成“綜合性”智慧方案。
由此可見,那些不能促進城市管治效能提高、節能減排、醫治“城市病”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都屬于“空”、“假”、“瞎”智慧,是勞民傷財的。
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途徑
萬變不離其宗,智慧城市應該朝著城市綠色化作為主要的途徑。其中,生態城市建設與改造;城市綠色交通規劃與“綠道”建設;海綿城市、排水、污水處理、安全供水與防災;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及建筑節能改造;綠色小城鎮和宜居村莊建設;城市空氣污染系統治理;綠色建筑、綠色社區等等,這些都可以智慧化來促進綠色發展,這些是我國進入“城市時代”永恒的社會治理主題。
首先,生態城市建設與改造。城市需要文明轉型,如果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城市,那兩型社會目標就難以實現。什么是生態城市?簡單來說就是緊湊混合用地模式;可再生能源占比≥20%;綠色建筑≥80%;生物多樣性;綠色交通: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65%;拒絕高耗能、高排放的工業項目。以上六個方面是生態城市28項主要指標中的核心指標。
第二,城市交通。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上海市委市政府定下誰能解決上海的交通問題,那將獲得歷史性功勛。各種研究機構都應該列專題進行長期攻關。城市交通實際是空間資源的分配問題。中國城市與國外相比有一些差別,例如廣泛存在封閉社區,封閉居民區、封閉廠區與機構大院落等,除必須打通交通“毛細管”之外,運用信息化的手段統籌運用多種交通工具,實時感知交通系統的擁堵點等,把城市交通轉變成每個駕車者都同步可視的系統是治理的重點。
第三,智慧水務。包括城市排水、污水處理、安全供水、雨水收集與防災等,這一系列改進通過硬件建設是不夠的,需要軟件設施的加強。海綿城市是開發前、開發后徑流時間、徑流量、徑流峰值三大要素保持不變,城市變為一個巨大的海綿。城市自身能利用雨水、滲透水、凈化水、循壞用水。這樣一來,城市水問題通過智慧水務自身就可解決。
第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和建筑節能。因為建筑能耗可達到30%全社會總能耗。建筑是一個用能大戶,但建筑一旦與新能源結合又可以采能,我國如果使用10%的屋頂進行太陽能的轉換,年發電量相當于一個“三峽”,這方面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通過推廣綠色建筑,達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節能、節地、節水、節材”,這樣一種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四節”建筑、是我們永恒的、堅定不移的、基礎性工程。通過歷史資料的觀察,如能把每幢建筑節能、節水做到可視化,就能產生節約15%以上的效果。也就是說任一個居住單元,一旦能顯示自身的節水和節能是同類單元的第幾位,居民就會積極自主節省,由此可見,簡單地信息化就可以解決節能節水的大問題。
綠色的小城鎮也非常重要,例如上海“1966”計劃,9個衛星城、60個小城鎮,如都能做到綠色化、智慧化發展,小城鎮市民就能享受到和主城同樣的各種生活、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優質服務,而空氣更潔凈、住房更便宜。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還應突出對城市空氣污染系統治理,而城市空氣污染系統的管理過程中應通過智能化技術進行管理,具體而言,體現在通過信息技術對污染源頭進行分析、現場監測、過程控制、預警預報、系統反應等五大過程。其次,更重要的是城市是建筑和社區組成的,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使得建筑和社更加綠色。對于各類學校而言,也應該建成綠色校區。綠色校區不僅僅能成為技術創新的實驗基地,更重要的是綠色環境對學生的良性影響,二者是相互協同發展的。
總之,智慧城市的類型眾多,目前至少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城市管理績效提高型,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美政府服務功能大幅度提高,老百姓能夠對政府運行進行監督,幫助各個部門進行績效考核。二是節能減排(綠色生態)型,城市必須是綠色的,這不僅僅關系這一代人的生活,更關系到下一代人的生活;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關注對百姓生活豐富化和優化的關注。前兩種是政府必須事先做好頂層設計和實施規劃的,并能為第三種企業為主體參與的“生活優化型智慧城市”奠定基礎。而頂層設計的本質則是“城市診斷”,首先應該對城市進行系統“會診”、看準“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綜合調理,(必要時再迭加基礎設施完善的方案)從而逐步演進為復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當前要注意區分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空、假、瞎“智慧”設計方案,確保我國智慧城市有序健康發展。
(作者:仇保興,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