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歐普燈飾凈利潤達2800多萬元,2015年雷士家居沖刺10個億,2016年木林森燈飾要從0做到10億,飛利浦燈飾要增長3億,飛雕燈飾要從3億增加到10億……
2015年照明渠道品牌累計增加了20多億的花燈銷售額,也就意味著要倒閉100家2000萬規模的燈飾企業。大家板著手指頭算算,要倒閉多少家?又要“飛起來”多少OEM廠家?當燈飾企業被迫退出江湖時,品牌巨頭正在開慶功會!
事實上,早在前幾年照明品牌就開始進軍燈飾領域,但一直不被業內人士所看好,其原因在于照明與燈飾雖屬于燈具范疇,但二者的供應鏈、生產設計、營銷推廣乃至售后服務都有著不同的基因。這使得照明巨頭進軍花燈,更像是在玩“生意”,即利用渠道和品牌資源,通過整合燈飾產品去占領市場,因而產品很多是OEM而非自制。那么既然照明巨頭受限于自身“規模化統一”的體制,很難與燈飾個性化進行匹配,為何在這一兩年對燈飾企業會有如此大沖擊呢?
當一個時代進入到講究產品規模、市場規模和品牌知名度時,那么大品牌就會迎來它爆發期,中小品牌則變得越來越難生存。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的產生要看所處的時代,而今天正是品牌的時代。
在上游廠家層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沉淀,照明領域基本奠定品牌競爭格局,其中品牌巨頭擁有豐富的產品線、雄厚的制造能力、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和巨大的產品消化能力。以雷士為例,截止2015年6月30日雷士共有3437家專賣店,其中省會城市覆蓋率為100.0%;地級城市覆蓋率為96.8%;縣級市或縣級城市覆蓋率為65.9%;鄉鎮城市覆蓋率為2.3%。
反觀國內燈飾領域,很多企業針對某一品類如中式燈、新中式、美式、小美式、后現代、新歐式等打造單品冠軍,其中部分單品冠軍再進化為品牌專賣店,如華藝、琪朗、金達、寶輝、新特麗等。然而,品牌專賣店背后巨大的研發、設計、物流、推廣、終端形象展示等費用,不是一般的中小企業所能承受的。因而,盡管古鎮擁有燈飾相關品牌28000多家,但在終端消費者能接觸到燈飾品牌卻不到2000家,而通過品牌專賣店系統展示的不到200家,其網點數量和縱深度更無法與照明品牌相媲美。
在經銷商層面,新的業態環境下,很多過去打拳的“老師傅”失去了“看家本領”,一夜間對市場產生一種陌生感和不安感。對燈飾的經銷商而言,甚至經營多年的“老燈人”,也感覺越來越看不懂花燈,開始越做越累,而此時如果能依托于品牌,站在市場更高點去做判斷,廠商共擔風險,則不失為一件幸福事情。
在消費者層面,80后、90后的消費群體正在崛起,他們更舍得花錢,更偏愛網購,更認可品牌。過去信息閉塞下,在消費者眼里“商家推薦哪個品牌,那它就是品牌”;如今信息透明化下,商家話語權下降,品牌不僅在于信息推廣,更在于產品和服務的認同,而這有賴于廠商共同努力。
品牌化時代下,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在此背景下,不少二三線燈飾品牌被迫要么加碼豐富產品線和做大渠道,要么淪為照明品牌巨頭的OEM廠家。那么面對照明巨頭渠道“大掃蕩”,燈飾品牌何去何從呢?
在此背景下,當眾多燈飾品牌依托于賣場平臺,在合理的盈利與租金下,實現彼此利益高度捆綁,無形中組成一個“大聯盟體”,這就有了與巨頭對抗的力量,進而在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下去,而單個燈飾品牌很容易品牌巨頭吃掉。畢竟打敗你的是對手,更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