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由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團隊完成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唯一一等獎,這一發明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硅襯底LED產業化,開辟了國際LED照明技術第三條路線。
發光二極管(LED)是一種節能環保的冷光源。它發光效率高、壽命長、體積小、可靠性高、響應速度快和應用范圍廣。該項目發明的硅襯底藍光LED電光轉換效率高達60%,遠大于其他電光源的轉換效率,具有重大節能減排價值,替代傳統光源節電40%-80%。
由于硅襯底藍光LED屬單面出光,光線容易管控,其出光方向性和均勻性優于多面出光的其他技術路線,在高檔光源應用中也具有明顯的性能優勢和性價優勢。
該項目成果創建了硅襯底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裝和產品應用企業,推出了30多種產品,形成了硅襯底LED上中下游產業鏈,產品成功應用于路燈、手電、礦燈、筒燈、射燈、彩屏、家電數碼等領域,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
“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經過近10年的技術攻關和生產實踐,具有完整(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沖破了國外的專利束縛,產品在市場上形成獨特的優勢,有力地提升了我國LED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為我國LED產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硅襯底上制備GaN基LED,業界一直孜孜以求。然而由于硅和GaN這兩種材料巨大的晶格失配和熱失配導致的外延膜龜裂、晶體質量差,以及襯底不透明導致的出光效率低等問題長期未能解決,致使業界普遍認為,在硅襯底上制備高光效GaN基LED是不可能的。
江風益和他的團隊經過長期努力,經過3000多次實驗,攻克了這一世界難題,發明了在材料生長和芯片制造過程中克服巨大張應力的方法、結構和工藝技術,在國際上率先研制成功高內量子效率硅襯底藍光LED外延材料和高取光效率高可靠性單面出光藍光LED芯片,并率先實現了產業化,獲授權發明專利68項。
現有的三條LED照明技術路線,分別是藍寶石、碳化硅和硅襯底GaN基LED技術路線。其中,前兩條路線分別是以日本和美國為主發展起來的,主要貢獻者分別獲得日美兩國最高科技獎,第一條路線的三位主要發明人還獲得了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條路線是由我國發展起來的,即風益教授團隊完成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發明成果。
得益于“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的成功,江西省已描繪出LED產業發展“路線圖”:到2020年,全省LED產業主營收入要超過1000億元,把江西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LED全產業鏈研發、制造和應用基地,將南昌打造成全國的LED“光谷”。【人民網】
“數”解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記者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公報》,提取數字解析這項盛事。
0——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根據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采取記名投票表決方式進行評審,獲獎人選應必須由到會委員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數(含三分之二)通過。2004年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也曾空缺。
295——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予295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較2014年減少了23項。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國家科技獎勵工作以“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優化結構、規范程序”為重點。
21%——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受理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總數進一步減少,較2011年減少21%。進步獎減少近100項,減幅近35%。
7——本次授予來自瑞典、日本、俄羅斯、美國、意大利和荷蘭的7名外籍科技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意大利物理學家卡洛·魯比亞曾在1984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54.3——2015年度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54.3歲,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7.6歲。其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潘建偉年僅45歲,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歲獲該獎的紀錄。此外,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都是39歲,科技進步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38歲。
130——評審工作流程為,首先由130多個推薦機構或有資格的專家進行推薦,經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受理。通用項目將從4萬多名評審專家中隨機遴選專家進行網絡評審或審讀,再由各評審委員會評審。接著依次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科學技術部審核、國務院審批,最終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頒獎。推薦評審工作全程接受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同時也加強社會監督。
2013/2014——為加強科技成果沉淀,引導科技人員潛心研究,今年規定2013年、2014年獲獎項目的前三完成人,不能作為前三完成人推薦2015年度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同時繼續規定每人每年只允許作為1個項目的完成人,以避免出現“拼湊報獎”、“搭車報獎”。
5/6——針對社會反映“經濟效益虛高”、“應用情況不實”等可能存在的問題,今年首次組織對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應用情況真實性進行核查試點。記者獲悉,今年從初評通過為特等獎、一等獎的項目中隨機抽選了五六個項目,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核查。 (記者 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