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田管理的最小面積單位是1平方英尺,也就是0.093平方米;而中國大田管理的最小面積單位還是1畝,也就是666.67平方米——兩者相差7000多倍。院士所舉的一組中美對比數字,令人多少有點震驚。武漢大學原校長、昆山杜克大學校長劉經南昨天在滬表示,發展現代化的精準農業,不能粗放經營,還得精耕細作。
劉經南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汪懋華院士等來自農業科學、導航技術兩大領域的專家學者跨界對話,在第14次金橋產業技術創新會議上展開“北斗+農業=精準農業”的議題。作為擁有數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大國,中國自主創新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不斷投入實用,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也有望發生本質變化。比如,今后可能真的“沒人種地”了。
美國主導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早已應用于精準農業。在農業高度自動化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機械接收衛星定位信號,在大田里循著既定路線自助耕作,甚至發展為智能化農機。劉經南認為,精準農業或者精密農業,對衛星定位精度的要求達到厘米級或分米級的水平。
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2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形成一個巨大星座。天上北斗加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已可以滿足農莊厘米級、全國分米級、全球米級的高精度實時定位導航需求。借此引導,就可以實現大豆等作物“厘米精度”的播種、分米級精度的大田精細管理、米級精度的拖拉機數千公里跨區作業調度管理,達到精準農業、精密農業需求。
備受關注的無人駕駛車真正上路、形成無人車交通系統,可能還需假以時日;那么,大田里的無人農業機械車輛種地,則可能更早實現。劉經南認為,我國農業用車物聯網,也就是農機車聯網,正在走向人、車、路與環境的協同感知階段。
“無人自主農機車將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汪懋華院士也認為,農業機械自動導航技術,可支持夜間作業,大大減輕農事工作者的勞動強度。今后,晚上可以種地,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也將隨之大大提高。
上海市農業機械化管理辦公室主任施忠表示,智能化農業機械,將成為“十三五”期間上海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亮點。目前,光明米業崇明生產基地已將滬上華測公司開發的自動導航系統用于小麥播種機;上海司南衛星導航公司生產的北斗導航支持系統,也在嘉定外閔基地試驗。今后,上海將重點發展智能化農機在耕地整地、機械播種、開溝作埂等環節的應用,為進一步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精準控制打好基礎。
汪懋華表示,自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以來,國內導航企業對農業機械進行了大量“北斗化”改造,北斗應用的精度優勢將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市場前景非常巨大。特別是國家從去年起開展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到2020年要建設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使農村成為北斗導航技術和測繪技術應用的重點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