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收。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421.5億元,同比增長7.4%,增速比1-2月份提高2.6個百分點。而且在扭轉了連續數月負增長后,工業企業利潤連續兩個月大幅回收,表明需求回暖跡象明顯。
看起來樂觀的宏觀經濟數據,似乎依然無法安慰LED業者勉力苦撐的心:根據LED企業2016年第一季度報告的營收數據顯示,雖然LED企業Q1業績全線飄紅,但毛利率卻出現一定程度的縮水,且并購裝扮業績的現象依然在延續(見下圖)。
而LED芯片和封裝產業發展放緩乃至衰退趨勢似乎在2015年就有跡可循:據TrendForce集邦科技旗下綠能事業處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LED產值(含可見光與不可見光LED)達到143.25億美元,年衰退達3%;其中,LED芯片市場規模達20.2億美元,年衰退7%,首次呈現負成長;LED封裝市場規模達88億美元,年成長僅2%。其中中國廠商成長7%,而國際廠商則下滑10%。
熱點
飛利浦不賣照明業務了
國際大廠每走一步,都意味深長。差點創下LED業界最大收購案的主角之一,收購方-金沙江資本剛宣布成立LED照明產業基石基金,而另一位主角,飛利浦Lumileds則于4月25日對外宣布,由于2016年以來,證券市場的情況轉好,市場集資現況有改善,因此飛利浦改成傾向透過IPO來處理旗下照明事業,而不是透過非公開出售給特定廠商的形式。這就意味著飛利浦不賣照明業務的機率大增。
這會讓飛利浦的追求者卻步嗎?看上去,想要獲得飛利浦照明事業這個重要的關鍵資產,就得想其他方法了。從公開市場上收購股票,也是一種方式,當然這正中飛利浦“下懷”。不過,擁有飛利浦股票的投資人似乎不領情,飛利浦的股價在當日下跌了超過4%。畢竟飛利浦照明事業要實現IPO,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快也要花上一年,這對擁有飛利浦股票的投資人而言,直接賣掉飛利浦照明似乎更劃算。
據飛利浦照明方面表示,分拆照明事業所產生的稅務相關費用,會讓它在2016年第一季的獲利打折扣,預估凈利是3700萬歐元,和2015年同期相比衰退了63%。營收方面小幅減少了3%,仍達到55億歐元。
據悉,飛利浦原本要出手照明事業,是想要集中集團資源在健康照護事業上,這個領域的獲利較高,也是他們和西門子集團、美國GE公司競爭的重點商戰場之一。這次卻放棄出售改為IPO,真的單單只是因為股票市場轉好、集資容易嗎?還是有其他市場考量?
GE收購澳洲物聯網新星Daintree
同期收購
華燦光電完成對藍晶科技的收購
奧拓電子擬收購某照明工程企業
德豪潤達子公司超2億收購大連綜德照明100%股權
飛利浦不賣照明業務了,另一傳統照明巨頭GE積極進軍物聯網領域。日前,GE以超過1億澳元收購了墨爾本建筑自動化創業公司DaintreeNetworks,成為本十年來最大手筆的澳洲科技類業務資產私人銷售交易。
Daintree公司由BillWood及另一位前惠普工程師創建于2003年,設計研發出的可進行光線及溫度調控的開源、標準化無線系統Controlscope,已經應用于美國的1000多家中小商業建筑。
據悉,經GE收購后,Daintree公司團隊——分別位于墨爾本、加州與麻省的60余位工程師將并入GE新設的創新業務單元Current的工業互聯網軟件研發平臺Predix。G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本次收購將使Current擴展建筑自動化平臺,增強向全球中小型建筑提供“能源即服務”的能力。
收購Daintree公司將是GE進軍工業互聯網的重要一步棋。GE澳洲總裁GeoffCulbert表示,如今的工業互聯網就如同1999年時的消費互聯網。GE預測,到2020年將有500億臺機器實現互聯,包括1億個互聯燈泡。曾經靜止的東西將發生轉變,能夠有力地驅動信息流。我想這其間將會發生指數級的增長。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前不久華為與歐普跨界合作,進軍照明物聯網領域。那么,問題來了。在物聯網領域,誰會執牛耳?
“爆”表
最后,小編想爆一張刷爆了各LED媒體圈的表。
除了位居第3的lumileds和位居第3的首爾有小幅增長外,其它八名企業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一時間,寒冬論又起。
但向來樂觀的筆者這一次也不例外地再樂觀一次,為什么?
單純從上表數據可以得出幾個淺顯結論:
1、前五名依然保持好隊形,各自穩守,誰也沒有被誰超越。同時還意味著,沒有黑馬出現,整體局勢不動蕩。
2、后五名的排序也只出現了較小的變動,僅從名次上看,波動并不明顯,只有光寶從11名晉級到第10名,而原本2014年位列第10的lumens則出局了。
3、根據前兩條變化,以及目前大環境的整體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再次說明了,LED產業進入成熟期,增速放緩或出現小幅負增長都屬于合理范圍。另外,正因LED普通照明已經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研發,LED背光市場也已經逐漸飽和,所以各大廠商正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如前三甲爭搶車用LED市場、韓廠轉向OLED面板燈,都處于正常轉型期,出現的小幅波動也屬于正常范圍。
基于以上幾點,筆者得不出寒冬論,只是看到了與其它大多數產業發展一致的正常路線。至于每一個企業存在的增長差異,各自外部內里影響因素較多,需要探尋不易,只言片語也道不盡。
當然,筆者還有點小困惑,全球前十,除了木林森以外,中國大陸的LED企業為何難上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