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信春季新品發布會上,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高調地喊出"電視看海信",這讓所有人感到震動。但筆者認為,這并不奇怪,平板電視時代海信快速崛起,正是因為海信堅持技術立企多年,其已經掌握液晶電視領域高精尖技術,雄厚的技術實力足以讓其笑對未來彩電業之爭。
"電視看海信",這真的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自主技術極有信心的體現。
彩電市場之爭,說白了就是技術之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在未來就有發言權。雖然互聯網企業的進入帶來了內容方面的沖擊,但技術決定產業走向的特性,卻是亙古不變的硬道理。
自彩電進入平板電視時代以來,海信在技術研發方面卯足勁,絲毫不懈怠。從上至下對技術的不斷追求,是海信技術不斷積累,最終領先同行,叫板日韓企業的根本。
見證海信集團這十年巨變的董事長周厚健說過,"無論風往哪兒吹,我都會強調制造。這么多年,海信一直雷打不動的把'制造'作為支撐海信發展的'本',作為海信的核心競爭力。"
得益于技術研發帶來的一系列產業化結果,海信在彩電市場一直處于領跑狀態。中怡康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市場海信彩電的銷量連續13年排名第一,而在2016年,當海信、TCL、創維等彩電巨頭對未來彩電技術走向發生認識偏差后,海信的領先優勢繼續擴大,市場占有率維持在18%的水平,與第二名的差距已經擴大到2個點以上。
Display Search研究彩電總監吳榮兵也認為,中國品牌已經擺脫了過去的被動追隨狀態,市場份額不斷攀升,海信這樣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最有可能成為世界級品牌。
而對于另一熱門技術OLED呢?客觀講,OLED的機會擺在所有人的面前,那么為何海信和TCL不做?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明確表示"OLED技術目前并不成熟"。
筆者分析認為,他們深知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做OLED就等同LCD初期那樣,又被韓系品牌牽著鼻子走。而三星前期遲遲不涉足OLED也是怕被競品LGD牽制,所以截至目前,三星對外推的整機還是以超高清LED產品為主。
玩得再好,市場營銷做得再好,如果沒有自主技術,那么倒頭來也是為別人做嫁衣裳,仍改變不了LCD初期液晶受制于人的尷尬。
強化自主技術實現從被動到引領
對中國彩電業來說,歷經CRT時代到等離子液晶等平板時代,多年的核心資源一直掌握在日韓廠商手中,這也是中國彩電業規模很大但實力卻不強的原因所在。
作為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司視聽處就多次下文指導意見,而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也經常組織探討,尋求適合中國彩電業做強的最佳途徑。
雖然主管部門積極地想推動彩電業由大轉強,但客觀說面對現狀,他們有時也無法左右產業走向。因為彩電業要實現"強",需要彩電企業的排除外界干擾,一心一意地研發并推廣自主技術,并通過一滴一點的積累才能實現。
首先保持對技術的投入,那是一大筆錢,特別是近兩年,康佳、長虹等彩電企業普遍巨虧三五億,再挪巨資搞研發已不太現實。
其次,隨著整個國家的"互聯網+"戰略的不斷的推進,有更多的人和企業進入到互聯網技術應用開發的平臺上,電視已成為一個創新創業平臺,跨界的多元化的產品。樂視、小米等企業不斷用內容來沖擊彩電制造業,并宣揚硬件免費、研發沒用、內容為王等錯誤論調,一度甚囂塵上。
而對彩電業技術變革方面產生巨大沖擊的,還來自內部力量。韓系LGD為了延續其在平板時代統領彩電業的優勢,投入巨資建設OLED面板,并拉攏一些企業為其推廣。
面對巨額的研發費用、內容沖擊及韓系企業的技術誘惑,很多企業干脆放棄研發,技術直接拿來主義。
應該說,真正能堅持技術投入意愿或有實力投入的企業并不多。而海信、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一批發力液晶產業鏈的企業,卻享受到了堅持技術投入的成果。
從公開的材料不難看出,上述國內彩電廠商基本掌握了液晶產業鏈的所有技術,他們在液晶領域的話語權在增強,不少方面已經超越韓系企業。而這是韓系企業最不愿意看到,所以他們很多場合都在宣稱液晶技術已到了天花板,是強弩之末,發揮空間已不大。
但實際上呢?從2014年-2016年,海信ULED技術不斷精進,所謂的天花板不斷被捅破,ULED已發展到3.0版本,并實現了8K顯示,色域比OLED更廣,對比度比OLED更高。筆者認為,這些畫質指標才是彩電企業應該競爭、也是中國彩電業要做強必須追求的。而對于是固體還是液體,是被動發光還是自發光,想必大部分消費者是不會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