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LED透過尋址化驅動技術做為顯示器,除具有LED的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應時間快等特點,其自發光顯示--無需背光源的特性,更具節能、機構簡易、體積小、薄型等優勢。比起同樣是自發光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器,μLED有較佳的材料穩定性、壽命長、無影像烙印等問題,其獨特的高亮度特性在投影式顯示應用,如微投影(Pico Projection)、頭戴式光學透視顯示器(See-through HMD)、抬頭顯示器(Head-up Display,HUD),或是60寸以上的顯示屏或顯示市場應用,更具競爭力。此外,奈秒(Nano Second)等級的高速響應特性使得LED顯示器除適合做三維(3D)顯示外,更能高速調變、承載訊號,做為智能顯示器的可視光無線通信功能。LEDinside儲于超研究部門主管與張嘉弘分析師有此機會與榮幸專訪臺灣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吳志毅博士分享μLED技術、市場應用上的機會與未來產業聯盟的合作模式。
μLED技術不僅僅是LED產業,除了芯片技術外,微機電轉移技術、驅動IC,加上面板業等等的產業合作。若能透過聯盟的成立,更透過臺工研院的中立性,相信能為產業形成正向聯盟的合作關系。若以世界比較大的μLED的廠商技術來說,雖然領先臺系廠商一段距離,但是相信組成聯盟,相信未來能有所突破。同時,雖然μLED技術目前仍在相關研究開發之下,但是可以相信仍有上下游等等的合作關系。單打獨斗注定要輸,但是不透過聯盟的方式,更沒有辦法達到綜效。同時,相信聯盟的資金不會比各公司研究發展的資金來的高。同時,聯盟也將于今年成立。
半導體與芯片上制程微縮已到個極限,然而在制造上的微縮,則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對于μLED技術從芯片、轉移上,許多廠商摩拳擦掌,找出各自的專利與技術,希望各有技術的優點并補足各自技術的缺點,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產品表現指針,最終相信技術發展上能找出最佳良率則是最重要的,也相信未來專利布局上的發展將是相當重要的。以現階段來說,RGBμLED的表現比較好,但是也需要看應用上的需求。
針對于μLED技術于各產品應用要求不同,吳志毅表示雖然在ppi、間距等等要求都有不同,尤其在目前新興技術推出市場,面臨到春秋戰國的市場局面,但最終都是回到市場接受度,如何在最終產品能提高最好的產品性價比,則是最重要的市場成功關鍵因素。
在μLED技術發展的目標,初期瞄準的市場相信是穿戴式裝置的應用,之后朝向中尺寸顯示器應用市場。然而μLED在大尺寸市場,利基點仍須持續觀察。回歸到μLED的表現,仍以省電為主,相信μLED技術替代的市場仍以OLED為主。
最后,回歸到臺灣地區發展μLED技術的機會,主要是LED與面板業在臺灣地區都是相當成熟的發展。相信透過臺工研院的聯盟成立,在市場不景氣之下,更能加強業者持續投入發展μLED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