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醞釀著給LED照明行業來一劑強心針,奈何天熱心燥無力提筆。而這兩天,在行家說APP上看到不少企業走向倒閉的消息,再看到大伙表現出“人心惶惶”的反應,深覺真的不能總惦記著吹空調抱西瓜,而讓行業負面消息滿天飛了。于是買了西瓜放冰箱,告訴自己:寫不完不準吃。 當然,以上純屬調侃,咱們言歸正傳。
為什么倒閉頻現?
——解不開的三角債與繞不過去的創新坎
多家LED電源發出清算通知之后,我發信息給同樣做LED電源的同行好友,提醒他,三角債如此嚴重,哥們悠著點啊。
他回復說:謝謝,不讓別人欠賬,也不欠別人的債,這是我做生意的一個原則,我不貪單。
他是德國留學博士,平時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什么都先講求有趣,再考慮是否有用。我不知道他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但“三角債”這么無趣又難搞的事兒,他說不碰就應該是不會碰的。
1、客觀環境
三角債籠罩著LED中小企業 三角債是中國特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環節角色之間的互保。原材料供應商商--配套企業--應用企業--經銷商--客戶這樣一個鏈條里,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現資金拖欠問題,就可能形成產業鏈上的三角債。
受經濟不斷下行、LED行業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債務環境在不斷惡化,相信最近倒閉的很多企業里,一定有不少是被三角債拖垮的,賬戶上皆是“應收而未收款”與“應付而未付款”,但企業常常還想再賭一把,繼續投入--產出--積壓--拖欠--再投入--再產出--再積壓--再拖欠,陷入大生產大賠小生產小賠的惡性循環里。交易秩序紊亂,結算紀律松弛,信用觀念淡薄,又加劇了三角債,它的陰影如今籠罩著LED中小企業,隨之魔掌會伸向哪?還不得而知。
搜狗一下,有很多處理三角債的方法,或者再問問曾陷入“三角債”的前輩們,也能說出一套一套的道理,但終究是隔靴搔癢。中國的這種經營大環境難改,能做的無非兩種:在談判之時,一、要賒賬就打折,還要縮短賬期,賒一千不如現八百;二、不貪單,保持克制,不與賒賬者同行。
再簡單粗暴點說,剛剛創業的,一定得保持克制,不走賒賬路;已經在路上的,日后最好在付款方面保持強勢,寧可平價收現;已經陷入三角債難以自拔的,乖乖早點清算,啟動倒閉程序,擔負應擔之責。
看到這里,陷入危機的企業應該感受到小安慰,可能認為“錯不在我,而在三角債”,但是這時候,我又不得不潑點冷水,(還好大熱天,希望頂得住),走到這一步,真的只是因為“三角債”?
2、主觀行為:該出手時未出手
我的另外一個身居美國的同行朋友,看到這些LED電源企業倒下的命運之后,給我發來消息:通常一個行業,世界范圍內,就應該只有三五家企業活得好,所以要么提高市占率,做大;要么就有獨特技術,過滋潤小日子,或等待被大公司收購。
如果兩種都做不到,就要準備打得差不多了就收手,或者轉型,或者跨界。
別人幾年前就開始去電源化了,這些電源企業為什么不改產品?憑他們的電源技術,開發去電源產品易如反掌,但是,卻沒有這樣做。
以為一個產品可以吃一輩子的想法很普遍,但是,如今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是行不通的。從鴻海集團投資納諾OLED技術,IBM攻云端、spaceX攻平價大空游,這些跨大步,告訴我們:好的公司都是不停地進步,不停地改進產品。但是他們為什么沒能好好研發諸如“低頻閃去電源化”等產品來形成自己的競爭力呢? 現在清算階段,如果有重整的希望,或可以再考慮去做這件事。
所以,走向倒閉的命運,與三角債的客觀環境有關,但更歸咎于讓創新停滯不前的主觀行為。這樣說,的確很殘酷,因為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很難去做研發之舉。但抱歉,如果準備不充分,為何要淌創業這攤渾水?
在LED行業,倒閉將是常態,如果你的企業,還有被收購的價值,請務必早點啟動;如果被收購無望,最大可能是走破產程序的話,也請務必不要猶豫,不要在意外界眼光,不要糾結沉默成本,勇敢一點,早點清算、擔責。吃一塹多長幾智,或還能在別處東山再起。
LED不行了?
——這是被負面操控的危險思想
再回頭看看,關廠、裁員、倒閉、跑路頻現,LED產業風聲鶴唳,LED是否不行了,完蛋了?這種想法放在我這兒,當然是大錯特錯!恰恰相反,我認為LED產業正通往正軌,通往美麗的春天。
中國好俗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LED產業也算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這跟身處哪個行業無關——除了人類本性的獵奇欲和窺私欲,神經學研究證明,人類大腦對壞刺激的反應比對好刺激更強烈,而且留下的痕跡更深,這屬于人類的負面偏好心理。而形成這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壞事對古代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影響更大——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危機四伏,除了吃人的猛獸,還得注意本部落的仇殺、其他部落的襲擊、災荒的跡象、疾病的征兆,不能對壞事作出迅捷的反應,基因就很難流傳下來。
但是遠古時代進化而來的負面偏好心理,在現代環境運行中出軌了,因為現代社會并沒有遠古危險,過度在意負面消息,就成了負擔。我們不能戴上有色眼鏡,過濾掉正面信息,更不能被負面消息操控,而要輔以清醒的理性分析。
所以,接下來,我想要讓大家,從一些負面表象,看出正面的本質。
存有實力但遇天花板怎么辦?
——出門右轉玩跨界
不管信不信,行業仍然有悶聲發大財的,這個時代,有時候低調才能避免惡性競爭。
當然,別想多了,我不爆料這些低調前行者。
那么哪些是看得出存有實力的企業?當屬國際大廠和國內上市企業——有品牌知名度,亦有相對可觀的資本儲備。
1、國際三大光源用跨界思維玩“LED照明”
按常理出牌,來分析一下國際三大光源品牌——飛利浦、歐司朗和GE照明——你以為他們混不好玩低調?其實他們卯足了勁在發展新應用。
飛利浦自放出要出售lumileds之后,便有人認為它在LED照明中活得不順,要放棄LED照明產業,再加上在今年光亞展前,被曝出關閉深圳一家工廠,業界莫名其妙地一片嘩然,離奇曝出“飛利浦不行、行業糟糕論”。
針對這個事件,只說三點:1、飛利浦從傳統光源轉向LED,姿勢到位,相比國內很多傳統照明企業的步伐都快,不負盛名;2、飛利浦變賣部分LED專利與資產,不與中國企業打價格戰,并且及時關停一些不掙錢的工廠,將資金轉投更有技術含量的智能互聯照明,這種“厲兵秣馬,糧草先行”之舉亦是相當明智;3、飛利浦照明昨日首次獨立公布業績:第二季營收降6%,核心獲利增16%。營收雖降但利潤上升,并且營收達119億人民幣,按照這數據預估的全年營收,10個歐普才頂一個飛利浦照明。
再看歐司朗,從7月1日起,宣告啟用新logo,但這不僅僅是改變一個對外圖標這么簡單,而是它再次明確發展方向的一種儀式。
分拆之后的歐司朗,將會專注于專業照明應用,如照明解決方案及系統(LS及DS),特種照明(SP),以及光電半導體照明(OS)。普通照明燈具業務的初始創業階段結束,作為大品牌,當然要花精力去研究更有挑戰性的領域,不然哪有歐司朗2020之前投資約30億歐元用于新技術和應用方面的好戲上演。
再看GE照明。坦白說,GE照明在LED轉型路上是慢半拍的,但是在智能互聯照明這條道上,它率先與美國高通、蘋果、華為進行合作,這說明它已經提前意識到:LED+、物聯網時代,要“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僅僅做好“照明”是不夠的,跨界聯合才是王道。事實上,GE的重頭戲在工業互聯網。順便提一下,在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還沒搞明白工業互聯網概念的時候,GE數字業務在去年就已為GE賺取了50億元美金的收入。
簡而言之,以上三家國際大廠,如今所做之事,其實都是在用跨界合作思維,升級LED照明應用。
2、國內LED上市企業更名與跨界都是好事
說到跨界,就不得不提國內上市公司更名的事兒了。
這時候有人評論,LED混不好,又要去其它行業忽悠了?首先,我要表明立場,我認為LED企業更名跨界是好事。為什么?
舉個例子。鴻利光電將走LED+車聯網雙主業戰略,故更名鴻利智匯,彰顯車聯網戰略雄心。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為保股東利益,在主業增速放緩、提升空間有限的局勢下,保證原有主業的前提下,發展新領域,有何不可?
說到這兒,又不得不提勤上和長方轉型文化教育這事,我認為無論是對于兩個企業本身,還是對LED產業,怎么看都是兩全其美之事——兩個企業都找到了新的發展口,而他們在LED產業原有的市場份額,將讓給仍然在LED行業的其它實力企業,雙贏。
同理,再回到開篇的倒閉現象,我要端上一碗大家都喝過,但常常被忽視的雞湯了:任何一個行業,在成長期和成熟期之間,都會有一段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震蕩期”,而LED照明目前剛好處于這個階段,在此期間,必然會出現大量企業主動或被動離開,倒閉或被收購兼并。所以,請注意,一部分逐漸失去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逐漸倒閉,并不完全是壞事,完全符合優勝劣汰、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可以說淘汰是必然。
最后再啰嗦幾句:
1、有自己核心技術,但又難與同行或者巨頭抗衡的,好好包裝,盡早賣個好價錢,即便有千般不舍。
2、如果預見活不下去,盡早了結,及時關門止損,比死磕強。
3、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走出“歐普模式”、“木林森模式”、“明緯模式”……當找不到適合的學習對象,或遇到行業天花板時,不必拘泥了“我是LED照明企業家”,你也可以是新行業的企業家。尤其是用新技術在兩個產業跨界,往往最有可能誕生創新的機會。把共通性放大,兩片紅海也有可能被激活成一片廣闊的藍海。比如通信與互聯網=微信。
4、已經公布的21家LED上市企業2016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有14家呈現同向上升,2家已經扭虧為盈,不妨作為行業利好消息。
5、對于已經陷入破產的企業,很抱歉,心有余力不足,幫不上忙。但還留在LED照明行業的你們,請和我一樣,接受逐漸失去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陸續倒閉,并不完全是壞事。
6、我在很多場合不斷重申的一點:我對照明巨頭與谷歌、蘋果、思科、華為等的跨界聯合充滿信心,這是對LED/照明應用領域的升級與延伸,絕對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