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電子產業好熱鬧、好擁擠的一年,無人機、機器人、3D列印、無線充電、電動車…各種爭奇斗艷,而畫面拉到顯示范疇,有三個名詞現在火的不得了,那便是——“虛擬實境”、“OLED”和“小間距”。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三大巨頭(SONY、HTC、Oculus)先后端出自己的VR旗艦、高盛大贊VR/AR為“The Next Computing Device”、Google用平民版cardboard加速普及化,然后各家調研給出如夢似幻的市場預測,再搭配群魔亂舞的mobile VR,以及來得太著急的偽一體機,把虛擬實境推上了時代的高點,仿佛就在明天,虛擬實境就要瘋狂地改變世界。
相較之下,OLED作為LCD的挑戰者早不是新聞了,十年前OLED的研發曾蔚為風潮,但當年的OLED好青澀,良率又差又不穩定,根本沒準備好走進市場,臺灣與日本在研發遇到瓶頸后陸續淡出停損,但韓國歐巴們可沒放棄!就這樣十年磨一劍,磨阿磨的,也不知道磨壞了幾把,但越磨越順手、越磨越精致,磨到某天有位絕世高手路過一看,高興的說:“哎呀,我最近苦惱練不出嚇人的新招式阿!你這把劍看著厲害,不如就賣給我吧!”
這位俠客叫蘋果,蘋果聲望本就如日中天,如今寶劍配英雄,可說是相得益彰,OLED身價因此翻了不只三番,媒體整天發瘋似地幫OLED抬轎,OLED幾乎成了做顯示的人都想要擁有的終極武器……
抱歉,扯遠了,今天重點不是要講OLED的,是要講小間距跟VR的,擇日再開新篇論OLED。
小間距的概念用最直白的方式說,就是把公共顯示屏的畫質拉高,高到你近看也不會因為看到馬賽克而生氣,所以畫素的間距要很小,間距要小,LED也得跟著小,這跟最近剛開始要火的micro LED概念是有點像的。小間距帶來的機會大多在室內,高畫質+大熒幕可以為廣告、展覽等商業應用帶來很驚艷的效果,中國身為最大的顯示屏制造商,自然沒有錯過小間距浪潮的理由。
好了潤滑完了進入正題,小間距、虛擬實境和OLED都是當紅炸子雞,投入的人好多、資金好多,產業能量一直膨脹,接著就會有人想要玩連連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三位主角之中,小間距和OLED都是男角,只能有純友誼,而女主角虛擬實境登場了,馬上先和OLED天雷勾動地火(確實客觀來說,兩人的個性和的不了),小間距在旁邊看著眼紅啊!心里不甘心啊!劇情就如同你我預測的那樣,小間距跳出來了,嚷著:“我跟VR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利亞德、聯建光電、上海三思身為小間距的家屬,自然沒有少出來做媒,只是旁人霧里看花,多半不理解兩者之間的實際關聯?VR加上小間距,真的能發展成真愛嗎?目前兩者結合的概念都不太具體,且有點像在各說各話,囧史諾心腸好,利用守夜的時間,替各位把VR+小間距的概念整理成以下四點:
01、頭戴式VR vs裸眼VR
相較于目前大眾認知的頭戴式(HMD)VR,小間距把顯示內容從頭盔里拿出來,從內顯示變成了外顯示,那…姑且叫他裸眼VR吧!這種做法跟HMD device是不相容的,可以說是競爭者,好處是解決了重量、傳輸速度、續航力,以及要插一堆線在頭上有點愚蠢等限制,但要如何隔絕現實與虛擬,達到沉浸式的效果?就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用四面墻包圍嗎?先不說很多技術問題待討論,可以肯定的說,絕對比HMD VR更貴、更無法攜帶。也許啦,這種超級非主流的方式,或許可以結合特殊領域,主打非家用市場,莫名的打出一片天,誰知道呢?
02、VR同步直播
這種結合不僅合理,也具體的多,是我們常常在展覽上看到的,當使用者體驗VR裝置時,旁邊用小間距顯示屏同步播放玩家看到的畫面,別忘了,娛樂直播一直是個能量很強的成長市場,這種結合是有意義的,讓VR體驗能同時兼顧沉浸與分享。
03、micro LED概念的混淆
有些文章的概念,其實只是在講把小間距做到micron level,如此就可以取代OLED,成為高端VR HMD的顯示面板balabala…欸?等等!這不就是micro LED嗎?是的,可以說是概念一樣的東西(LED as pixel),只是層次不同、難度不同、做法不同而已。這樣說吧,現在所說的小間距顯示屏,做到PPI 20已經尊爵不凡了,做進VR的目標是多少?以HTC Vive開出的micro LED規格來看,是2,000 PPI!多么美好的目標!三年之后我們再來討論它吧。
04、用VR替小間距做廣告
戴上VR頭盔,你就可以看到各種小間距安裝完的效果,這個絕對做得到,也很合理, VR在商業應用上包含線上體驗與廣告,同理可以用在LED照明效果,或是看房、看車等等,這確實是虛擬實境很大的應用市場,而且從VR到AR/MR,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和想像空間,但因此要說它叫做“VR+小間距”是有點牽強了。
總結一下,到底VR加小間距有沒有搞頭?這樣說吧,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如OLED和VR相識那天,碰撞的吱吱響的火花,比較像是把火熱的名詞拿來行銷,搭一下熱潮試試水溫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