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職于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Eliane Lucassen從事著夜班工作,每天下午6點開始上班;然而近來她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異常的時間表(schedule)或許會導致她患上健康問題,這似乎聽起來非常滑稽,但研究者表示,實際上這的確是不健康的。
研究者Eliane Lucassen和Johanna Meijer近日在Current Biology雜志上刊文表示,持續的亮光可以嚴重破壞生物鐘并且誘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進而促使小鼠過早老化;暴露于持續性強光中的小鼠經歷著骨密度缺失、骨骼肌衰退及炎癥的過程,而關閉亮光就可以恢復它們的健康問題,這項研究僅僅是初期研究,研究者認為,生活在充斥著人工光環境中的人們或許也會面臨類似的風險。
干擾的模式
研究者表示,如今我們都知道吸煙是有害的,或者說吃糖是有害的,但我們絕對不會想到光對我們也是有害的。此前很多在動物和人類機體中進行的研究都揭示了人工光的照射和機體健康問題的關聯,流行病學分析結果發現,倒時差的工作者或許患乳腺癌、代謝綜合征以及骨質疏松癥的風險較高;而且夜晚暴露于強光下或許會增加個體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通常這也不能夠讓個體獲得充足的睡眠。
然而揭示光暴露和健康問題的直接性關聯或許比較困難,研究者Meijer就通過在動物大腦中植入電極來控制機體的生物鐘,測定動物大腦中神經元的活性,進而來闡明上述二者之間的關系,隨后研究者將小鼠置于充滿亮光的籠子中長達24小時。動物們利用一些墊層物質筑巢,可以自由移動,而當其睡著時眼睛處于緊閉狀態,但睡眠的小鼠并不能夠避免光照的影響,其大約還會獲得清醒狀態下七分之一的光暴露水平,總的來講,相比處于有光暗周期的環境中而言,動物往往會暴露于較多的光照條件下。
因此,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活性模式會發生改變,從而就會使得細胞處于脈沖不規律的大腦起搏區中,而且同步鏡像的缺失經常會在動物老化的大腦中發生。文章中研究者發現,當小鼠采取每天25.5小時生物鐘時,其機體的骨密度就會缺失,同時肌肉會發生衰退,同時研究者還測定了小鼠控制前肢的力量;當研究者恢復黑暗環境后,小鼠大腦的神經元就會恢復至正常的節律,同時其生物鐘也會轉為每天24小時。
亮光,大影響
來自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RichardStevens一直從事光對癌癥影響的相關研究,他表示,我們利用了一種創新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小鼠機體的晝夜節律鐘,結果發現研究結果或許并不適用于人類機體,施加給小鼠的強光或許要比人類在真實環境中經歷的光-暗周期(甚至是在極端條件下)的光要刺眼地多。
下一步實驗中我們應當采用12小時光照、6小時暗光以及6小時黑暗環境的模式來進行研究,這或許和人類所經歷的光照環境要更加類似;研究者認為,僅僅干擾生物鐘或許并不能促進文章中報道的健康影響,而且較差的睡眠質量和光照本身的確會影響機體健康,因此我們或許并不應當過多歸咎于生物鐘的改變。Meijer表示,本文研究應當提醒那些進行重癥監護護理以及上夜班的人們多加注意。
6月份發布的一項人工光污染圖譜指出,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群都遭受著光污染的影響,而且上個月美國科學和公共衛生醫學協會委員會也呼吁減少人工亮光污染,研究者們表示,明亮的人工光可以增加個體患癌、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下一步研究者Meijer計劃研究光如何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研究者想通過研究在草原大鼠(grassrats)機體中重復神經元監測的研究,并不像實驗室的小鼠一樣,草原大鼠在白天非?;钴S,而且研究者對研究草原大鼠的生物鐘也非常感興趣。
研究者表示,后期他們將會通過更加深入的研究來探究亮光為何會加速小鼠的衰老,研究者希望對小鼠的研究結果可以應用到人類機體中來,從未為有效預防并且開發治療特定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