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技術在蘋果和SONY帶動下,以“次世代顯示技術”之姿為業界帶來希望曙光。由于Micro LED顯示技術橫跨多個產業領域,加上未來應用想像空間廣,吸引不少業者投入研發。只是目前這項新興技術供應鏈尚未建構完整,各家發展狀況也不明朗,究竟Micro LED能多快落實商業實用化,成為許多廠商亟欲了解的問題。
Micro LED開啟新商機,技術面臨考驗
傳統LED在顯示技術中扮演背光角色,接下來顯示技術發展會從背光轉成自發光型態,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Micro LED等技術類型。調研機構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協理儲于超指出,OLED技術發展多時,相關專利多半已由韓廠掌握,若現在才投入發展恐怕難以追趕,此時Micro LED技術則開啟了另一發展空間。
Micro LED尺寸微縮到微米(micron)等級,不僅每一點像素(pixel)都能定址控制及單點驅動發光,還具有高亮度、低功耗、超高分辨率與色彩飽和度等優點,未來甚至可接合在軟性基板上,實現有如OLED般可撓曲特色,應用范圍更廣也更多元。
不過,現階段開發Micro LED還有許多技術瓶頸待突破,其中最關鍵的就屬“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技術。“巨量轉移技術除了可以用來轉移微型LED,也可轉移其他微小電子元件,例如感測器,”儲于超認為,未來移動設備顯示屏幕可望整合光學感測、指紋觸摸等感測功能,而這也是目前OLED所無法達到的技術門檻,不像Micro LED擁有足夠間距空間整合多個感測器。“Micro LED不只能用于顯示技術,還可以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發展性更大,”儲于超說。
串聯合作跨越技術門檻,建構全新產業供應鏈
蘋果于2014年所收購的Micro LED顯示技術公司LuxVue Technology,目前已掌握多項轉移技術專利,其他包括臺灣半導體新創公司錼創科技(PlayNitride)、臺工研院,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拆分公司 X-Celeprint、法國原子能署電子暨資訊技術實驗室(CEA-Leti)、英國史崔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拆分公司mLED等,也都在開發自家轉移技術、各擁專利。
不僅轉移技術門檻高,Micro LED要達到RGB三色LED自發光,又以紅光LED最具難度,LED臺廠晶電則在這方面占有優勢。另外,LED芯片以現有制程微縮也已達極限,“要微縮到Micro LED的微米等級,需要全新的生產制程技術,與既有生產工藝流程截然不同,”儲于超指出,Micro LED良率在顯示技術來說絕對是關鍵,從前端磊晶制程開始就必須有所調整,到后端轉移過程,以及面板、驅動 IC 等一系列技術都要有完整配套考量。
“新技術對現有廠商造成沖擊,Micro LED為破壞式創新,將顛覆現有供應鏈而產生結構性改變,”儲于超表示,Micro LED牽涉產業范圍相當廣,包括LED、面板、驅動IC、設備與材料等領域,要實現Micro LED技術無法只憑單打獨斗或壓低成本就能做到,畢竟供應鏈各個環節都有技術瓶頸待突破,彼此應串聯合作、打團體戰,才能加速推動發展加以實現。
應用想像空間廣,最快2017年推出原型
Micro LED為跨領域技術,應用端也有許多想像空間,除了穿戴式設備、室內顯示屏幕外,頭戴式顯示器(HUD)、抬頭顯示器(HUD)、車尾燈、無線光通訊 Li-Fi、AR/VR、投影機等,都是相當具前景的發展方向。
只是礙于Micro LED技術問題,實現相關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尤其手機與電視顯示應用的門檻很高,儲于超認為至少要三、五年時間才可能解決。他預計最快2017年就會出現Micro LED應用原型,依現況看來,又以穿戴式設備、室內顯示屏幕最快實現,也就是目前蘋果和SONY各自發展的應用領域。蘋果有望在2018年推出Micro LED穿戴設備,SONY則宣稱會在2017年實現拼接型室內顯示屏幕“CLEDIS”(Crystal LED Integrated Structure)量產目標。
盡管現在還說不準Micro LED市場將進展到多大規模,可以確定的是Micro LED發展并不僅限于顯示應用。儲于超特別看好巨量轉移技術,認為該技術將形成全新行業,有望發展出創新利基應用、開拓新商機。
在大廠帶動下,Micro LED技術應用關注度不斷提升,也有許多廠商投入研發。儲于超表示,大家各自埋頭開發有關技術,但對于整體發展現況并不清楚,在尋求合作對象時也有困難,因此需要交流管道深入了解有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