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及小間距LED需求端都是長期的向好,因而未來2 到3年將繼續大幅拉動LED 產業鏈下游需求;而同時LED 整體產業集中度又不斷提升,提高了整體行業的準入門檻,新進入者將減少,此外由于政府補貼在十三五規劃中的逐步退出,使得LED芯片供給端無序產能受到抑制,上游產業鏈議價能力正不斷提升,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LED 整體供應格局發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LED 產業供需結構改善跡象顯著,上游漲價頻頻,下游業績突出
跡象一:2016 年LED 產業鏈上游漲價頻頻,部分產品上漲超過15%
3 月份木林森、晶臺等封裝企業曾經對部分產品進行價格上調;5月份晶電在減產25%的情況下,價格上漲15%,三安光電也有部分產品小幅漲價;8月,三安等芯片企業價格都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三安光電中小尺寸產品價格上浮10%,華燦光電也對利潤較低的產品進行了相應的調整;9月木林森、國星光電、信達光電等對RGB 燈珠進行提價,漲幅均在5%-10%左右。
據調研了解,2016 年2 季度末左右,業內多家LED 芯片企業價格已開始回升,營收狀況顯著改善。以晶能為例,9 月初,晶電產能滿載并延續至10 月,目前其產能利用率已超過9 成,其中藍光機臺產能約90%、單價及獲利較佳的紅光產線則呈現滿載。
根據數據,我們看到主流的封裝器件平均價格已趨于穩定,相比于2015年封裝器件價格下跌50%~60%,整體封裝器件供需關系已大幅改善,其中可以看到較大封裝規格5630 及3030,3-4月份有所下降但4月至今已趨于平穩,而封裝尺寸2835 的價格今年一直保持穩定,并且部分產品價格7月略有上升。以封裝大廠億光為例,自6 月中以來,股價大漲18%,目前已看到各產品線的需求全面回暖,第3季將正式步入旺季,而非僅是補庫存。其中尤以TV 背光表現最佳,主要受到今年奧運年的收視需求帶動;另來自大陸手機背光、顯示屏幕等訂單也將明顯貢獻第3季營收。
根據數據,全球LED燈泡下跌9%左右,相比于2015 年全球替代40W燈泡價格下跌12.4%,替代60w 燈泡價格下跌9.9%而言, 基本處于正常范圍,主要由于封裝技術進步而引起的整體耗材減少的價格下降。
同時,中國LED燈泡價格下跌11%左右,相比于2015 年,中國替代40W 燈泡價格下跌18.4%,替代60W 燈泡價格下跌32.37%,下跌趨勢已大幅回穩,反應國內燈泡市場競爭環境已日趨穩定,供需格局已逐步好轉。
種種跡象顯示LED芯片供需格局已發生轉變。
跡象二:2016 年LED 照明企業營收迎來拐點,多家企業營收同比增長超40%
下游LED 照明企業營收明顯好轉,驗證LED 照明供需格局已迎來拐點,扭轉15年下跌格局。從多家上市公司2016 年上半年營收可以獲得驗證,陽光和佛山營收同比增長40%,雷士營收同比增長超過90%,既是由于15 年上半年LED 照明應用基數較低,也反映最壞的時刻已然度過,2016 年下游LED照明應用整體的需求與供給格局已發生了拐點。
需求端:LED 照明滲透空間仍較大,小間距迎來爆發
通過瑞銀的數據顯示2015 年LED芯片端需求已超過9萬平方英寸,預計2016 年仍然能夠20%的增速,雖然隨著LED芯片發光效率的提升,LED 背光源對芯片的需求面積會有一定下滑,但隨著LED 照明滲透率的進一步的提升,以及小間距需求的爆發,因此將繼續穩定推動對LED芯片端的需求。
從需求端分析一:LED 照明滲透率僅27.2%,“禁白令”催化LED 替代
LED 照明滲透率僅27.2%, 10 月1 日起“禁白令”促使LED照明燈具進一步替代白白熾燈。
1)照明是LED下游主要的應用市場,WIND 數據,在中國其大致占比在45%左右。而根據DIGITIMES 數據,全球LED 照明市場規模近年來也增長明顯,從2009 年的17.5 億美元,增長到2015 年的299 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0.5%。但其滲透率依舊不高,在2015 年僅為27.2%,16 年有望超過30%。因此,其成長空間依舊巨大;
2)根據我國國家發改委及五部委在2011 年11 月發布的“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我國白熾燈實施淘汰的最后試點是2016 年9 月30 日,2016 年10 月1日起,15W 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被禁止銷售和進口。這被業界解讀為“禁白令”的全面鋪開,LED 燈具市場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國內白熾燈存量替代空間巨大,2016 年上半年全國白熾燈泡累積產量達20.12 億只,月產量3-3.5億只。根據CSA Research 數據顯示, 15 年國內LED照明產能約60 億只,若完全替代,按比例將消耗大約60%的15 年LED燈泡產能。
從需求端分析二:戶內外小間距持續火熱,未來2 年每年400 億顆的新增需求
戶內外小間距市場持續火熱,并且17-18 年仍將有每年近400 億顆的新增需求。近年來隨著小間距LED 顯示屏憑借其無縫拼接的優勢,正逐步取代DLP 和液晶拼接顯示,并呈現加速成長的趨勢。
據國內小間距顯示屏龍頭利亞德半年報顯示,其小間距電視新簽訂單 11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104%;2016 年 1-6 月,確認收入 4.82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3%;小間距電視毛利率保持在 39.78%。其他如艾比森、洲明科技、聯建光電、奧拓電子、雷曼股份等涉及LED 顯示屏業務的上市公司,其今年以來顯示屏經營業績同樣喜人。
由此可窺見小間距LED顯示屏市場的正在高速發展。據資料顯示,室內LED 顯示屏每平方米平均使用LED數量自2015 年的6萬顆至未來2年內將逐漸上升到27萬顆,同等面積下,對上游LED封裝和芯片的使用數量增加3倍以上。
預估,2016 年小間距LED消耗數量將達290 億顆粒,隨著中國大陸封裝材料逐步朝向國產化發展,成本會進一步下降,促進市場發展,2021 年小間距LED 消耗將達1898 億顆粒,年復合成長率高達46%。
此外,戶外顯示屏也開始出現小間距封裝的潮流,隨著適用于戶外的表貼式LED逐漸克服防潮、防紫外線等技術難題,戶外顯示屏高清、高密化的趨勢也逐漸興起,平均間距從P10 向P6 以下進展,也有望呈爆發式成長。LEDinside 預估,戶外LED 的消耗數量將從2015 年的936 億顆成長到2021 年的2864 億顆,年復合成長率達20%。
預計16 年小間距戶內外的總需求量可達1413 億顆,并以28%的復合增速成長,并且17-18 年仍將有每年近390 億顆的新增需求。而根據高工LED 數據顯示,小間距LED目前產能預估在700 億顆左右,因此未來仍然將保持較大供需缺口。
供給端:芯片產能擴張受限,封裝集中度顯著提升
通過瑞銀的數據顯示2015 年LED芯片端供給產能大約不到9.2 萬平方英寸,預計2016 年僅將略微增長,主要經過2015 年產業深度洗牌,僅中國有約4000 家LED企業退出市場,而國外LED 芯片端大廠紛紛減產,其他繼續擴產意愿收到明顯抑制,而中國由于實施供給側改革,對于芯片端的補貼予以收窄,更是抑制了芯片端的產能擴張。
從供給端分析一:行業補貼正在收窄,大幅抑制LED 芯片產能無序擴張
十三五計劃不再將LED產業列入培植行業,上游芯片補貼正在逐步收窄。政府層面收窄補貼,將從產業鏈源頭抑制了LED 芯片產能無序擴張,并且有望將補貼轉移至LED照明應用端,則將從需求側拉動LED產業鏈。
作為09 年的新興產業,LED產業的高速發展,政府補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從2009 年開始對LED 產業進行補貼,補貼幅度很大。2013年從國務院到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政策大力推廣LED 產業。統計數據顯示,以三安光電為例,作為LED 行業“補貼一哥”,從2010 年到2015 年獲得各項補貼額度超30 億元。在2010 年,三安光電累計收到政府補貼達7 億多元,占比2010年凈利潤的60%;2011 年的占比為86%;2012 年的占比為60%,2013 年的占比為45.7%,2014 年的占比仍在50%左右,2015 年的占比為28%。
據業內人士近期表示,經過一輪洗牌后,政府補貼對象發生了變化:目前僅對那些能夠成為龍頭的企業進行補貼,補貼面已然收窄,一些中小型企業再想拿補貼的可能性較小。在2015 年補貼取消后,企業新增產線機臺的投入則增加巨大,單臺MOCVD 的價格可達2000 萬元左右,許多企業將無力承擔。
政府補貼收窄,意味著LED芯片端及封裝端的無序產能必然受到抑制,同時如果未來進一步補貼LED照明應用端,則從根本上改善LED整體產業供需格局,LED產業鏈有望整體受益而進一步轉暖。
隨著政府補貼范圍收窄,國內LED芯片企業減少擴產沖動。
據統計,截至2015 年全球MOCVD 機臺累計安裝量約3,130 臺,其中,大陸累計安裝數量達1,473 臺,占全球總量的47%,臺灣地區的機臺數量占全球總量約19%,日本的占比約15%,韓國比重約13%。
2015 年LED產業洗牌之后,大型芯片廠商紛紛調整產能,控制擴產計劃。晶電、CREE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分別減產25%(晶電約有500 臺MOCVD,其中450 臺生產藍光LED,其余50 臺則以四元LED為主)。
同時三安光電年初終止了47 臺向德商的MOCVD采購合約,晶電5 月徹底關閉璨圓產線,新世紀已有2~3年沒有擴產計劃,今年也不會再加入新機臺。
由于在2015 年補貼取消后,新增產線機臺的投入變得非常大,單臺MOCVD 的價格達1500-2000 萬元左右,許多企業并不能夠承擔。我們可以根據全球MOCVD主導廠商Aixtron 和Veeco(兩家廠商占據全球90%以上份額)今年目前僅約30臺訂單的情況獲得驗證,今年新增產能大幅縮水。
不過同時也有消息披露,三安及華燦為獲得政府承諾的持續補貼,預期將把之前已采購的MOCVD 臺機完成產能釋放,其中三安光電今年約新增80 臺(根據其9 月公開信息,其總共擁有設備276 臺,目前約256 臺投入生產,其中約80 套產能逐步開出),華燦光電約15 臺,澳洋順昌近期也計劃進行二次擴產相當于一期3倍產能,預計新增約60 臺機。
然而以上產能短期內無法完全達產,預計今年底乃至明年年底才能逐步釋放,其約占全球產能5%,同時其他廠家暫無大幅擴產計劃。因此這部分擴產將抵消全球落后產能的自然淘汰,而由LED 照明替代及小間距LED 市場帶來的需求增量正在引起供需缺口,因而不影響LED產業鏈整體反轉。
從供給端分析二: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芯片封裝龍頭公司議價能力大幅上漲
隨著LED小企業的不斷退出,以及龍頭公司的上下游并購,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LED 芯片端強者恒強加劇。
數據顯示,“2015 年有超過20%,約4000 家LED相關企業退出市場消失”。以芯片企業為例,據數據顯示,2014 年前5 大前五大芯片企業市場份額已經提升至67%以上,預計2016 年能夠超過70%以上。因此龍頭公司將越發享有著更強勢的定價權。而照明及封裝企業,也正通過不斷擴張提升行業集中度,蠶食中小企業市場份額。
而同時從數據顯示封裝企業數量今年預計只有1000 家左右,到2020 年將僅剩下500 家,雖然封裝產能投產難度低,固定資產投入相對較小,但核心競爭力是成本管控能力以及死燈率的控制,因此落后者將被持續淘汰,而新進入者將顯著減少,封裝龍頭企業將顯著受益。
2015 年LED 行業整合加劇。同時也可看到2015 年以來行業并購明顯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2015 年1-11 月,中國LED行業并購金額達到408 億元,并購案例達53 起其中大額并購案例明顯增加,并購額過億案例數達39 個,占比73.6%跨國并購亦有6 其,并購金額達228 億元,占比55.9%。今年情況來看,并購依然火熱,不少LED 照明企業開始進行橫向或縱向并購,許多企業將資金投往LED以外的領域,如互聯網傳媒體育等謀求轉型發展同時,海外產業鏈整合并購也不在少數, 如華燦光電認購韓國株式會社Semicon Light、利亞德發起收購美國PLANAR(未能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通過)、東山精密擬并購美國MFLX等,反映LED整體行業并購加劇,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
綜上可見:LED 供需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根本變化
供給側改革引發LED 供需格局深刻變化。
我們認為LED供需格局正在長期深刻地發生變化,而不僅是一時的反彈。
可以看到,照明及小間距LED需求端都是長期的向好,因而未來2 到3年將繼續大幅拉動LED 產業鏈下游需求;而同時LED 整體產業集中度又不斷提升,提高了整體行業的準入門檻,新進入者將減少,此外由于政府補貼在十三五規劃中的逐步退出,使得LED芯片供給端無序產能受到抑制,上游產業鏈議價能力正不斷提升,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LED 整體供應格局發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LED 板塊機遇,選擇行業龍頭及小市值高彈性標的
LED 芯片材料公司有南大光電、天通股份等。
LED 上游芯片廠商處于LED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主要上市公司有如三安光電(目前國內行業領先)、華燦光電、士蘭微、乾照光電、澳洋順昌等。澳洋順昌近期宣布二期擴產,預計二期產能比一期產能擴大3倍。
LED 中游封裝環節龍頭上市公司有,木林森、國星光電、聚飛光電、鴻利智匯、東山精密、瑞豐光電等。
LED 照明及應用龍頭上市公司主要有陽光照明、佛山照明、歐普照明、雪萊特、德豪潤達、名家匯、長方集團等。
小間距龍頭上市公司有,利亞德、艾比森、洲明科技、聯建光電、奧拓電子等。
封裝測試有:長電科技。
另聯創光電具有LED全產業鏈業務,國星光電拓展產業鏈上下游。
LED 跨界轉型上市公司有:雷曼股份(LED+體育)、奧拓電子(從LED 顯示產品向運營服務商轉型)、聯建光電(打造數字戶外傳媒集團)、珈偉股份(光伏+照明)、利亞德(提供視聽一體化解決方案及文化演藝運營服務)、萬潤科技(跨界互聯網廣告傳媒)、勤上光電(LED+教育)、雪萊特(LED照明+無人機)、鴻利智匯(封裝+車聯網)、長方集團(照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