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LED廠商正“蜂擁”往國際市場并購擴張。 木林森 收購歐司朗旗下的朗德萬斯一事尚未塵埃落地之際,又有國內其他廠商“打起”收購歐司朗主意。近日,關于三安光電或要收購歐司朗的消息在市場間傳得沸沸揚揚。
三安光電后續澄清稱,其與歐司朗相關方進行了初步接觸,但收購是否會發生則具有重大不確定性。
多位受訪人士對記者表示,如三安光電能收購歐司朗成功的話,可以增加大量專利,助推擴張國際市場,并進一步打響全球品牌知名度。不過,收購能否成功,主要還是要取決于德國政府方面最后能否放行。
初步接洽
三安光電有意要收購歐司朗的傳言最初源自德國媒體《經濟周刊》10月6日的報道。
歐司朗是德國老牌照明巨頭,其成立于1919年,目前是全球最大光源制造商之一,與飛利浦照明、GE照明并列為世界三大照明巨頭。
公開資料介紹,歐司朗的LED和OLED等半導體技術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其在LED方面,早已涉足全產業鏈。三安光電則是僅次于臺灣晶元光電的世界第二大LED芯片供應商。
10月11日,三安光電對外發布澄清公告稱:“經自查,目前就一項潛在的收購交易或合作事項,與歐司朗相關方進行了初步接觸,雙方僅有一次會面。截至目前,沒有對交易條款(包括范圍和價格)進行談判,沒有簽訂具有約束性的文件,收購交易或合作事項及相關談判是否發生具有重大不確定性。”言下之意,三安光電或有并購歐司朗打算。
10月19日,記者向三安光電董秘辦咨詢并購的最新進展情況。對方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還不了解具體的情況。“這是公司高層籌劃的事,我們這邊不得而知。”
有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三安光電收購歐司朗或將是大概率事件。
業內資深分析師王飛表示,隨著國內LED廠商實力崛起,三安光電收購歐司朗,專利方面的布局是其考慮的核心因素。“LED行業內涉及到很多專利,而這些專利又主要掌握在歐司朗等這些大廠手里。中國廠商如要向海外市場銷售LED芯片的話,或會涉及到專利糾紛問題。當企業規模小、市場份額較小,面臨的這些風險或很小,因為人家不認為你會造成很大威脅;但如果你的企業規模很大、市場份額大時,人家就會發起訴訟。三安光電本身雖然做了不少專利布局,但跟其他國際大廠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賽迪顧問照明分析師韓允表示,歐司朗的照明、芯片、品牌都有很大優勢,這對三安光電業務起到很大的補充。“如品牌方面,歐司朗的品牌有100年歷史,這對三安光電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三安LED產業規模不小,但品牌在國際認可較歐司朗等仍有一定差距。再如技術方面,三安光電研發技術居于國內前列,且投入的費用很高,如收購的話,技術方面的效率會提升得更快。”
盡管三安光電是全球LED芯片巨頭,但其產品銷售比重占比較高的主要是中國內地市場。
據公司今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內地市場與內地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39億元與4.39億元,比例約為5.33∶1。
縱觀近幾年,為了提升海外銷售市場的覆蓋范圍,三安光電也頻向海外擴張。如2013年6月,三安光電收購美國流明( Luminus Devices, Inc.),目的是開拓北美市場;2014年8月,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香港三安光電,目標是開拓日本市場; 2014年12月,公司與首爾半導體公司、首爾 Viosys 開展業務合作,合資成立三首光電,目標開拓韓國市場。
業內人士也認為,如三安光電能“拿下”歐司朗,無疑可以為其拓展海外市場“助一臂之力”。
道路坎坷
德國《經濟周刊》也報道稱,若全面收購的話,歐司朗的估值在72億歐元(81億美元)。截至今年6月30日,三安光電的總資產規模為231.35億元。兩者對比看,三安光電收購歐司朗,更像是一場“蛇吞象”。
目前有市場觀點認為,三安光電自身的資金實力或不足以支撐起這項巨額收購。如從三安光電收入看,去年全年,三安光電總營收僅為48.5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95億元。
但也有人持異議,“三安的財務狀況良好,每年業績也在穩步增長;另外,公司每年從政府手里拿到的財政補貼也比較多。即便它有資金方面的問題,公司的融資渠道整體還是比較通暢的。”韓允認為。
截至今年6月30日,三安光電的負債率僅有27.15%,低于A股LED板塊內多數上市公司。
三安光電董秘辦的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資金方面還是比較充裕的。”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多位市場人士更傾向認為,這起收購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于德國政府身上。這樣的擔憂并非無厘頭。三安光電要并購歐司朗的消息傳開后,關于德國政府或阻撓的消息也接踵而至。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經濟部長日前表態稱,若消息屬實,德國政府將反對此項收購案。
在此之前,也有國內廠商跨國收購遭到過當地政府的阻撓。金沙江創投收購飛利浦Lumileds遭遇卡殼一案就顯示,今年1月份,飛利浦對外宣布,由于美國監管部門的反對,其停止向中國投資者出售Lumileds(LED與汽車照明)的業務。
“三安光電對歐司朗的收購,會涉及到兩個國家之間的產業競爭,這樣一來的話,被收購方所在的政府防備心理自然會重些。”王飛說道。
“中國企業走出去,并購是一種常用手段,國際行業巨頭由于綜合產業競爭力和毛利都在轉型,對收購雙方來說,應該是個共贏的機會。但所有的跨國并購勢必會面臨一系列風險,包括政策風險、企業經營性財務數據隱藏的債務風險等,這考驗著交易雙方的耐心、決心以及中介投行的專業性。對并購雙方來講,其實并沒有一個所謂的行業公允價格,更多的還是取決于雙方的相互認可。”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耿博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