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對外開放,或者延長開放時間,在上海,這樣的“夜公園”正日益增多。作為公園內的照明設施,如何做到既增加亮度確保游客安全,又不傷害植物?早報記者從近日由市生態文化協會、市農業科學院、市市容景觀事務中心主辦的“國際LED光源與植物照明技術論壇”上獲悉,目前,上海已著手醞釀制定國內首部夜公園照明標準,以確保游園安全,并能體現本市公園綠地的雅致和品質。
夜間開放公園已89座
來自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在夜間開放的公園數量已達到89座,其中,實行全天開放的公園數量為21座。據上海公園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主要在白天開放的傳統公園,更強調其游園功能,在設計上一般有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等,更多地考慮游覽、景觀功能,而由于沒有考慮到夜間開放,很少有燈光布置。“但隨著夜間開放的公園越來越多,照明設施也必須同步增配。”
“目前,業內并無針對夜公園的詳細照明設計要求,實際操作中也是參考相關標準規范執行。”市容景觀部門景觀燈光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今年夏天,上海165座公園中已有89座延長開放,其中不乏如中山公園這樣24小時開放的。因此,目前,本市景觀處和景觀中心正醞釀制定夜公園照明標準,這也是全國范圍內的首部標準。
市民和植物安全為底線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公園綠地照明,要強調舒適性和親和力,對燈具品質、施工質量、安全防護、固定方式、管線質量和布局、強制漏電保護裝置、防盜、防護籠等,都要進行考慮,并要對水體、坡道、應急疏散等制定量化執行標準,去除安全隱患。
此外,夜公園的照明,要控制光污染,控制色溫及光照強度,減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并控制照明總量,不能改造成移步換景式的燈光秀主題公園。
參加此次論壇的一些燈光景觀專家認為,夜間公園綠地的照明,不應一味追求眼花繚亂的炫目效果,而應為市民營造安靜、幽雅的氛圍,讓人可以慢慢走、慢慢思考,在夜色和花香中撫平白天煩躁的心緒,體現城市的品質。同時,夜公園的照明,首先應以確保市民和植物的安全為底線,并能通過對燈光的設計,發揮區分不同區域、快速疏散游客等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