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消息,北京時間11月18日14時14分許,搭乘2名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區順利著陸。
景海鵬和陳冬此次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工作生活了30天,在太空停留3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航天員們進行了多項實驗,包括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此次在軌植物共做了27天的實驗,從第一天植物裝置的組裝,到澆水,在軌的播種,鋪地膜,所有的程序都由航天員親自完成。這次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每天至少花10分鐘來照料生菜
景海鵬和陳冬將在30天的時間里,栽培生菜這一生活中十分常見的蔬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環控生保研究室副研究員王隆基介紹:“選擇栽培生菜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生菜的生長周期是一個月,這一次在軌時間恰好是30天;二是生菜在地面上的種植技術比較成熟;三是生菜可食用,在后續的在軌實驗中可以作為食材;四是生菜是比較常見的植物,有利于進行科普宣傳。”
每天,景海鵬和陳冬做一些常規照料工作,包括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他們會利用一個儀器檢測含水率,如果顯示指數低,就說明需要給生菜澆水了。注入空氣是為了讓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于植物的成長。景海鵬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就像是太空的‘農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鐘的時間來照料生菜。”
此次太空中種出的生菜暫時不會讓航天員食用。航天員將把植物采樣帶回來,進行生物安全性檢測,只有檢測合格后,才會在下次實驗中考慮讓航天員食用栽培的蔬菜。
事實上,在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科學實驗的同時,地面也有一套單獨的系統對實驗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由于微重力環境在地面很難長時間模擬,實驗中也會經常出現新的現象。比如這次,科學家們在高等植物的培養實驗中發現,在太空生長的植物,不僅沒有長高,反而變矮了。
天宮二號高等植物培養實驗科學負責人鄭惠瓊說:國際上的實驗也發現了,就是在空間的植物,結的種子和地面很不相同,主要是營養物質不同。返回這個樣品回到地面以后,我們會通過一系列的處理,還要進行分析,來看空間和地面之間的差別。
植物工廠為空間站提供保障
事實上,“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就曾說過:“現在飛船、近地軌道空間站等生命保障系統是基于攜帶式、物理化學式系統,無法支撐今后長時間遠距離載人深空探測的生命保障需求,要支持這樣的任務必須有一個新的生命保障系統,我們叫做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
“這樣一個生態系統里最核心的單元就是植物栽培單元——也就是太空植物工廠。如果在空間站能有一個植物的栽培空間,不僅讓航天員能夠看到綠色,而且還可提供一些綠葉蔬菜,對舒緩航天員心理也是有非常大價值的。”劉紅說,因此植物工廠在今后載人深空探測中會有非常大的應用前景。
空間站建設之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實現新鮮食物的自給,植物工廠的一些技術可以為空間站提供保障。
5年內,中國植物工廠規模將是日本的10倍
我國植物工廠相比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我國植物工廠建設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日本千葉大學古在豐樹教授曾預言:“植物工廠的前景在中國,5年內,中國植物工廠的規模將是日本的10倍。”
“我國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同時,人們對潔凈安全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這種形勢下,當下發展植物工廠非常有必要。”楊其長說。植物工廠是目前全球農業高技術研究的熱點,因其融合了現代生物技術、智能裝備與信息技術等新科技,也是彰顯一個國家農業高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楊其長認為,未來植物工廠有望顛覆傳統的農作方式,代表了農業發展的方向,掌握植物工廠核心關鍵技術具有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