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紅色供應鏈”持續壯大,內地LED龍頭三安光電隨著新產能加入,加上臺系的晶電采不沖營收、穩固單價(ASP)的策略下,三安今年度的營收,恐將首度超越晶電。
晶電啟動減產之前,掌握的機臺數約500臺,其中450臺為藍光LED,50臺為四元LED。在去年第4季之后,晶電面對景氣巨變和ASP下滑,決定調整接單模式以穩固ASP,因此決定減產25%。依據今年中的統計,晶電稼動中的機臺降至375臺,仍然超越三安的300臺。
然而,三安雖是后進者,但隨著設備機臺與時俱進,導入的機臺多半是晶圓尺寸更大、效率更佳的款式,且廈門廠仍持續擴產。反觀,晶電今年更著力在調整接單、穩固ASP,營運策略上側重獲利優先于沖刺營收,導致三安、晶電在營收上面臨短兵相接。
即使三安光電有大筆的政府補助金,臺灣廠商面臨不公平競爭,不過法人以可收集到的數據以及訪談結果,推估三安光電今、明年營收分別上看9.5億美金、11億美金,換算之下約當新臺幣302億元、350億元。
雖然LED產業的景氣能見度不高,營收趨勢仍有變數,不過以三安已揭露的財報數字來看,該公司從2010年營收不到2億美元,到2015年突破7億美元,等于5年來營收規模大增250%。在國家策略性扶植,以及大陸掌握全球第四大照明市場的有利因素下,年營收維持在快速增長的軌道上。
晶電去年營收達255.1億元,三安光電則約7.3億美金,晶電的營收規模仍領先三安光電約10%。
國內券商今年8月針對晶電2016年、2017年的營收預估分別為268億元、283億元,若兩大廠營收規模如法人推估,今年三安光電的營收極有可能首度超越晶電。
事實上,LED產業以及法人頗為認同晶電的轉型方向,晶電的四元LED比重已經拉升至25~30%,高階藍光芯片如CSP、FC亦啟動擴產,是前所未有的營運比重,不過晶電無論是營收或是產能基礎都極為龐大,任一產品投放到晶電的營收比重上都顯得渺小,因此轉型還有賴聚沙成塔、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