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各種大自然的奧秘,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在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小步嘗試,都是人類邁向進步的一大步。今屆“裘槎優秀科研者獎”得主之一的香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崔曉冬,致力研究二維空間物料的物理特性,并發現二維硫屬化物(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簡稱TMD)并非良好的光學材料,不適合用作制造太陽能板或LED燈。崔曉冬認為,不是所有物理學發現都可即時應用于生活,“但世界存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好奇心是研究的動力”。
2004年加入港大物理系的崔曉冬,主要研究電子自旋現象。隨著學界發現新的二維空間材料,他于2011年亦開始研究此類物質,包括以光電測量二維硫屬化物的物理現象。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崔曉冬
他解釋:“TMD是一種礦物,其電子自旋和能谷自由度方面的特性有待研究,要了解這些特性,才可進一步研究如何操控,及將之應用,潛在的用途很廣泛。”
二維物質TMD是較新的研究領域,崔曉冬的研究工作,好比在迷宮中尋找出口,需要逐一嘗試,過程中難免碰到死胡同:“有時我們的研究結果是負面的,即是不能證明假設,只能否定某一個可能性。”
聽上去很氣餒,但對科學家而言,每個實驗亦為學術理論提供了一項線索,“例如曾經有科學家提出TMD可用作制造太陽能板或LED電燈,不過我們的研究顯示,TMD不是一種好的光學材料,未必適合這種應用。”
雖然新物質在短期內未必可應用在生活中,但崔曉冬認為研究的初衷不能局限于應用,“發明電力時也無人能想像今天的應用吧。世界存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好奇心是研究的動力,應用是副產品。”然而,回顧科技發展的歷史,很多革命性的發明,都源自基礎發展,是科學家本著純粹的好奇心,長年埋首在實驗室內進行探究的成果。
對于獲得殊榮,崔曉冬感到高興,加上現時科研資源不足,獎項所得200萬元研究經費對他更為重要。他又提到,香港不能期望每名畢業生都做學術研究,舉例指美國的學生可到高科技公司就業,但香港欠缺成熟的高科技行業吸納畢業生,窒礙了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