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三星是把OLED柔性屏帶入移動市場的“引路人”,那么蘋果則很有可能成為讓OLED手機呈星火燎原之勢普及的“傳道者”。
現在,蘋果終于也要使用OLED屏幕了,但OLED產業卻可能承受不起。
這個產業有點特殊:盡管OLED柔性屏被國內手機廠商玩得“很溜”,但由于這種面板生產技術難度大,良品率不高,因此OLED手機的出貨量與價格也受到極大的限制。
換句話說,OLED產業是一個完全由技術與材料把控的市場,因此,誰在最上游,誰的“話語權”就最大。手機廠商一般會被OLED中小面板制造商“扼住喉嚨”,而OLED中小面板制造商則要把這種屏幕的設備制造商“捧在手里”。
是的,幾乎與ATM在移動芯片產業中的地位相同(甚至更高),OLED產業的命脈掌握在一家名叫Canon Tokki的日本“鄉下工廠”手里。
只是讓人惋惜的是,中國在這個技術含量極高且利潤豐厚的產業中,基本是被牽著鼻子走的那個。
扼住行業喉嚨的一家日本工廠
蘋果公司要想為自己的下一代iPhone找到最先進最上乘的OLED柔性顯示屏,就無法忽視這家開在日本村莊里的“小工廠”。
如果你坐上日本新瀉縣(位于本州島中北部)某個車站通往見附市的大巴,除了道路兩旁大片的水稻田,就是一些矗立在水稻中的工廠群。而Canon Tokki就是被稻田包圍的其中一個。
在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工廠里,343名“工匠”耗費了近20年的時間將生產OLED屏幕的設備改造地近乎完美。 目前,市面上制作OLED屏幕的生產設備基本出自Canon Tokki的鄉下工廠。
這家有些年頭的企業由Tokki 現任社長的父親在1967年創立。雖然Canon Tokki從來沒有公布過自己的生產細節與營收數字,但根據日本當地兩位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Tokki目前的年產能力僅為10臺,而這個數字還是工廠過去兩年來努力提升產能后的成果。
實際上,把Canon Tokki的產品成為一種“機器”實在是有辱這臺設備的重要性與意義。根據Canon Tokki官網的描述,每臺這種設備所需的真空生產線就長達100多米,使用的制造工藝十分繁雜。
目前,行業內中小尺寸OLED技術唯一成熟的制法工藝被稱為“蒸鍍”法(將發光二極管與屏幕進行整合),但整個制作過程需要這臺叫做“蒸鍍機”的核心設備。這種設備可以在使用少量能源的基礎上讓屏幕成像效果更加銳利,色彩更加鮮艷。
而在制作OLED屏幕的過程中,這臺機器擔當的角色需要貫穿始終:與大型電視屏幕一般大小的原型面板在被大型“機械臂”驅動并穿越若干個廠間后,通過機器對有機材料進行持續蒸鍍,紅色、綠色與藍色的像素點才能逐漸沉淀在這塊原型板表面。
投資研究公司Sanford C. Berntein&Co.的技術分析師Alberto Moel對Tokki的制作工藝十分贊嘆,他將這臺設備形容為一輛定制版高級跑車:
“你必須承認,Tokki絕對不是一個出產同質化產品的流水生產線。恰恰相反,他們生產的這臺機器就像是一臺定制版高性能跑車,獨一無二。而現在的情況是,所有人突然都看到了你的跑車,并且想擁有它。”
的確,生產OLED屏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像素點均勻且按設計好的路徑沉入玻璃面板,而這取決于 Canon Tokki的一項強大的專利——利用某一攝像頭跟蹤技術讓面板可以完全對齊像素磨具,其誤差幅度甚至比一個人的血紅細胞體積還小。
對于OLED面板制造商來說,這種精密度十分關鍵。因為一個細小的計算誤差都可能導致面板的良品率驟降,也意味著大把資金瞬間灰飛煙滅。
就拿廣泛用于制作平板電視與iPhone的LCD屏幕來說,其生產線輸出的產品總會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并被最終拋棄。而對于制作難度更高的OLED屏幕來說,保證良品率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隨著制作中小尺寸OLED面板成為所有面板廠牌的全新戰略之后,Canon Tokki就成了整個OLED產業的關鍵一環,掌握著整個中小型OLED面板產業的命脈。
目前,Canon Tokki與包括三星、LG等在內的OLED屏幕廠商有著多年合作經歷,而這個優勢也讓公司把日本真空技術集團Ulvac及東京電子這樣的競爭對手甩在了后面。
蘋果的入局
實際上,所向披靡的Canon Tokki也存在一個略顯得意的苦惱:即便2016的產能提高了兩倍,但工廠仍然積壓了大量未完成訂單。因此,你不能保證三星等OLED面板制造商能按時提貨,更不用提這些廠牌自己也有產能問題。
目前,等待Tokki生產一臺機器的總成本十分高昂:8500萬美元的價格與長達兩年的制作過程。
因此,潛在的生產瓶頸讓很多人對蘋果能否在明年拿出一款帶有OLED屏幕的iPhone充滿質疑。
Tokki社長Teruhisa Tsugami曾一再公開表示,Conan Tokki的所有員工正在盡一切努力提高產量,縮短設備出廠時間。而包括三星、LG以及夏普公司在內的制造商們都排起了的長隊,基本把Tokki未來3年的產能全部包攬下來。
但毫無疑問,蘋果已經為自己下一部手機的“改頭換面”做好了準備,而OLED顯示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章節”,也是蘋果公司為說服用戶更換蘋果手機所使用的常規戰略之一。
在iPhone誕生的9年里,從屏幕更高的分辨率、指紋識別功能、再到感壓性及定制芯片,可以說,細節性功能的不斷完善構成了一部成功手機的迅速成長史。
幾年前,土豪蘋果曾嘗試為iPhone配置更加堅固的藍寶石水晶玻璃屏幕。但當那家屏幕制造商根本沒有能力造出iPhone要求的高質產品并最終走向破產后,蘋果只能放棄了對“堅固”的追求。
但你卻能在蘋果的另一款產品上窺探到這家硅谷公司對屏幕的執著——Apple Watch就使用了耐刮擦材料。
現在,OLED成了蘋果公司的下一個大目標。
作為全球最富有且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之一,其釋放的隱形推動力也讓這項不怎么為人所知的技術與它背后的生產鏈置于聚光燈下。與此同時,OLED屏幕廠商也都在摩拳擦掌,畢竟他們面對的是一個iPhone年銷量超過2億臺的龐大市場,其背后的利潤絕對難以想象。
實際上,這項技術早在幾年前就被應用在部分高端智能手機上,譬如你在所有三星高端系列的手機上都能感受到OLED屏幕的順滑與光澤,也能在小米與榮耀的最新旗艦機上看到這一應用。
如果說LCD屏幕依靠的是背光成像,那么OLED的像素點則完全是自己發光,其好處便是機身可以變得更薄,電視壽命變得更長,色彩對比度也得到了完善。
此外,OLED屏也可以由柔性塑料制作而成,硬件廠商可以發揮充分的想象力讓其變成各種形狀,被應用到更多領域中。
有研究手機屏幕的硬件分析師告訴36氪,OLED屏幕不僅適用于手機的平滑區域,邊緣區域也能夠適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正在通過增加手機屏幕的弧度,變換形狀來吸引用戶,形成了自己的優勢。
除了機遇,被“曝光”的還有OLED市場的問題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提供的數據,中小型OLED面板的市場價值將在2018年首次超過它的“同行”——中小型液晶顯示屏(LCD)市場,達到186億美元。
毋庸置疑,這對于OLED屏生產鏈上的上游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小型OLED屏產業或許將經歷一次從上游設備、原材料及器件再逐漸釋放到下游應用的爆發性增長。
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像Canon Tokki 這樣的OLED設備生產商自然是要被“眾星捧月”,但同時,由于OLED屏幕的生產難度極大,因此像三星、LG、夏普這樣的OLED屏生產商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競爭,而是產能問題。
正因為如此,國內的手機廠商華為才屢次被傳其由三星主導的OLED屏幕供貨鏈出現問題,手機出貨量也受到影響;而小米也被傳出有類似的問題。
也就是說,哪家面板廠商能提高產能與良品率,哪家就最有可能在這個市場里突出重圍。
如今,這個本來就蠢蠢欲動的市場終于有了蘋果手機注入的推動力(有消息人士向外界透露,蘋果要在2018年——iPhone問世的十周年之際,發布至少一款帶有OLED顯示屏的新手機)。
盡管有爆料稱,市場占有率超過90%的三星正試圖成為蘋果OLED屏幕的唯一供應商,但這家韓國公司卻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其較低的OLED屏幕產出率或許不能滿足洶涌而至的iPhone需求量。
因此,對于全球OLED屏幕生產商來說,機會終于來了。
夏普與日本顯示屏廠商Japan Display已經紛紛跳出來向外界宣布,自己還在針對OLED屏幕進行程序測試,但會在2018年按預定計劃開始生產面板。
就在本周,Japan Display甚至得到了一項高達750億日元的政府贊助基金,被鼓勵將這筆錢投入于OLED屏的生產計劃中。而得益于今年初富士康的一項救援計劃,夏普公司也拿到了574億日元用于購置及完善OLED生產設備。
但此前也有消息傳出,夏普與Japan Display之所以動作如此之大,還是在于蘋果主動伸出的“橄欖枝”:后者要求JDI和夏普加快OLED的開發力度,以便能及時跟上蘋果后續硬件終端的拉貨需求。
當然,力求獨吞蘋果訂單的三星也正在推動OLED的增產規劃。除了宣布在2016年實現產能翻倍,2017年繼續提升20~30%產能,公司最近又再次對外宣稱,將把L7電視面板(LCD)生產線進行拆除及改造,轉換為OLED生產線,繼續提高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產量。
無論各家屏幕生產商如何布局,傲視于各家計劃頂端的始終是Canon Tokki。
據一位夏普前雇員向彭博社透露,在富士康收購夏普后,為了試圖安撫員工,郭臺銘在夏普顯示屏公司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表示,自己親自跑去Canon Tokki位于新瀉縣的總部,并最終拿下一份訂單。
這個小插曲可以充分證明Canon Tokki如今的市場地位。
但不能不提的是,另外幾家日本企業——也在OLED供應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日本印刷株式會社與凸版印刷公司專門生產用于OLED屏制作的蒸鍍遮罩,而日本電氣硝子公司與朝日硝子公司為OLED制作商提供玻璃基板(原型面板),而出光興產株式會社則主要生產用于制作發光材料的有機混合物。
根據分析師Moel的解釋,這一整個OLED產業供應鏈上占據關鍵“棋位”的日本供應商網絡是日本這個國家打造“埋置式制造業生態系統”的完美案例:
“試想一下,為何每次日本一發生地震,然后整個供應鏈就突然中斷了?”
在這個鏈條上游,我們期盼中國公司的入場
然而,在這條具備爆發潛力的供應鏈上,中國制造廠在中上游基本沒有自己的位置。為什么?
其實不奇怪,這個問題的答案適用于過去幾十年中國在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以及各種產業鏈上暴露的問題:沒有技術、沒有材料。
統稱為——沒有核心競爭優勢。
在目前OLED產業中,中小尺寸市場幾乎被三星獨占。中國部分廠商雖然一直在進軍這個市場,但技術研發能力仍然不足。
制造設備你要采購Canon Konni的,發光材料你要依賴歐美、日本或韓國,專利也基本掌握在日本和韓國手里。這些巨額成本小廠根本難以承受,而大廠要生產OLED手機屏幕,其產品的價格能比日本和韓國低嗎?基本不可能。
而現實就是,參與這個生產鏈中上游的中國大型電子公司寥寥無幾,幾乎所有國內手機廠商都在使用三星、LG及夏普的中小型OLED面板。
這也無怪乎有傳聞稱,屢次被三星OLED產能拖累的華為、Vivo以及Oppo打算抱團取暖,自力更生。這幾家公司很可能將與專門從事柔性顯示技術的創業公司柔宇科技組成聯盟,并在2017年對柔性OLED屏進行新的投資。
也就是說,受滯后的產業化進程及專利技術影響,中國務必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大量資源投入到OLED技術的基礎研發工作,并需要慎重考慮自身在該領域內的專利布局情況。
國內手機廠商自己應該清楚,被三星等OLED生廠商拖延出廠進度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在后者都眼巴巴地盼著蘋果訂單的同時,除非這個產業能大幅提高產能,增加入局者數量,否則國內手機廠商們還是會在被OLED廠商“捅刀子”的同時,仍然要樂此不疲地與他們搞好關系。(確定他們不會因為蘋果的訂單而把你的一延再延?)
不過,如此供小于求的市場,不正盼著創業技術公司們的入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