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行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廈門首富林秀成竟然回到老家去種菜,這里面的巨大反差不僅因為是“跨界”,還有幾分“卸甲歸田”的即視感。那么,林秀成為什么要這樣做?他的動機跟丁磊養豬一樣么?
因為一場網絡直播,昨日廈門首富林秀成在老家的“菜園子”遭遇一大波網友的強勢圍觀,創事紀郵報也興致勃勃地加入。這是一場廈門首富本人并沒有露面的直播,但這并沒有打消吃瓜群眾們的熱情與好奇。據稱,直播的圍觀者超過5萬人(看錄像的咱就不算啦)。
林秀成是福建三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安集團”)的董事長,旗下擁有上市公司三安光電。他也是三安光電的董事長、實際控制人。2016年他與兒子林志強以240億財富蟬聯廈門首富。他是一位精明又神秘的福建商人,早年涉足過鋼鐵、茶葉、房地產,但最終在光電產業獲得了巨大成功。
▲廈門首富林秀成為什么要回老家種菜?
2008年三安光電借殼上市,隨后股價一路走高,公司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是一家市值578億的大公司。憑借這一“光電神話”,林秀成本人也成為“LED大王”。不過,三安光電也曾在2013年初被曝用巨額投資換政府訂單,給各地政府提供遠高于市價的LED路燈。
事業正如日中天,高科技行業的富豪竟然回到老家去種菜,這里面的巨大反差不僅因為是“跨界”,還有幾分“卸甲歸田”的即視感。那么,林秀成為什么要這樣做?他的動機跟養豬的丁磊一樣么?
一、“LED大王”和中科院聯手種菜
廈門首富種菜的地方說是個菜園子,其實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工廠,官方稱之為“植物工廠”。而種菜的方式,也不是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方式,而是采用標準化、無土化的模式,通過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進行規模化的蔬菜種植,更有機器人負責蔬菜的收割和運輸。
所以,這個菜園子不是位于一片良田之中,而是在一個光電產業園里,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由于蔬菜的種植過程不需要土壤、不需要農藥,加之采用了比一般制藥工廠更嚴格的10萬級潔凈廠房,生產出的蔬菜不需要清洗就可以直接食用。
創事紀郵報注意到,這個植物工廠最核心的技術是針對不同蔬菜的喜好提供營養液,并控制光照。在如此高科技的工廠里,光照不是由太陽來提供而是LED燈具,林秀成正好是“LED大王”,控制光照自不在話下。
比如,自然光中包含了7中顏色的可見光,其中紅光可以讓蔬菜長得更快,藍光可以促進蔬菜生成蛋白質,品質變得更加優良,綠光對小苗的生長比較有利。林首富的技術可以把這些光分離出來,對植物進行針對性地照射。據媒體報道,三安集團旗下的三安光電已經成功研制出用于植物照明的LED芯片。
▲中科三安的植物工廠內部
林首富懂光但不懂植物,什么植物在什么階段喜歡什么樣的“光配方”,他是不懂的。另外,植物生長除了光,還需要營養液、空氣等要素的配合。為此,他找來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2014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三安集團簽署協議,在共建植物工廠方面開展合作,設立中科院三安植物工廠研究院,下設國家級現代植物照明技術中心、國家級現代植物生長技術工程中心等4個研究中心,每個中心由一名院士牽頭組織。
到了2015年,三安集團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成立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科生物”),建立植物工廠并落戶林秀成的老家泉州市安溪縣。中科生物注冊資本1億元,由三安集團持股35%,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持股10%,剩余股份由6位自然人持有。
值得注意的,由于植物工廠的投資風險較大、周期較長,林秀成并沒有用旗下上市公司三安光電的名義來操作,而是用三安集團來展開。
2016年初植物工廠正式動工,B1一期項目目前已經投產。據海峽都市報報道,該植物工廠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總投資70億元,分5年投入,將建設占地200畝的光生物研究院、占地300畝的產業化基地及倉儲、營銷、配送系統。
報道還稱,預計達產后實現產值80億元,其中蔬菜類20億元、自動化裝備30億元、深加工30億元。
在這個植物工廠里,由于植物生長的各種條件均被控制在最適宜的水平,植物的生長周期大大縮短。蔬菜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周期大概在2—3個月不等,但在植物工廠只需要40—50天不等,縮短了一半以上。
二、國內外照明巨頭爭相推動植物工廠
事實上,植物工廠并非新鮮事物。3年前,創事紀郵報就受邀在廈門的另一家LED企業見到過類似的實驗室。不過,那個實驗室的規模較小,且各方的技術實力不及中科生物強大。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國內就有各類植物工廠80多家。
在國際上,植物工廠的應用更早更廣泛。早在1957年丹麥就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植物工廠,后來日本將其發揚光大。比如,富士通利用植物工廠產出低鉀生菜,專供腎病患者。化妝品品牌資生堂旗下用植物工廠培植蔬菜,用作化妝品和藥品的原料。
最近國內外又掀起了一波植物工廠的熱潮,幕后的推動者多是布局LED產業的照明巨頭,比如飛利浦照明、歐司朗、GE照明、三菱化學、昭和電工等。除了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追求外,照明巨頭們也在為LED探索下游應用。這個產業動機,也正是廈門首富林秀成“跨界”種菜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以前國內LED企業不愿進入植物照明領域,很大程度是因為技術專利的缺失,不愿意投入研發植物照明的LED芯片。在掌握了這方面的技術之后,林秀成回老家種菜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飛利浦照明也在積極推動植物工廠
海西晨報報道,林秀成的這個菜園子日均產量已經達到1.2噸—1.5噸,并流入福建本地的超市進行銷售,此外還將聯合電商進行生鮮宅配。不過目前售價頗高,直播中透露每棵菜在市面上的售價接近10元,大概屬于普通人偶爾才能進行的“消費升級”。
(后經創事紀郵報核實,生菜兩棵約150g在超市售價11.8元,差不多是普通生菜價格的10-12倍)
由此可見,現階段植物工廠的生產成本比傳統種植要高出很多。對于背后的生產成本,昨日的直播避而不談。
創事紀郵報觀察,除了廠房設備、科研人員的投入之外,植物工廠的能耗也是一大支出。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植物,除了營養物質之外,溫度、濕度、光照幾乎全部由大自然提供,這方面的成本很低。植物工廠里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全部都要靠人工用電來維持,尤其是光照的耗能巨大。
在業內,如何在實現人工智能控制環境的基礎上,降低能耗,真正實現植物工廠的綠色節能,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看來,即使在LED照明、太陽能發電領域有著相當技術積累的三安集團,也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也正因此,林秀成的最終目標不是種菜,而是經濟價值更高的中草藥以及醫藥原料的生產。創事紀郵報獲悉,未來這個植物工廠將在抗癌治癌藥品的研發和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加大投入。在此之外,LED光源、營養液配方和自動化系統設備方面的銷售,也可能是這個植物工廠的重要收入來源。
植物工廠雖然前路漫漫,但國家方面已經釋放出積極的信號。創事紀郵報注意到,去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習大大就專門參觀過一家企業的LED植物工廠,并為該技術“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