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LED產業發展看似不規則,但是卻可以在不規則中找到潮起潮落的節奏點。
為什么會有周期性供需規律和淡旺季變化?為什么澳洋順暢是最勝利的模范生?為什么幾乎同時在2006年成立的華燦與迪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如何才能把握下一波擴產與投資的準確時間點?
今天,帶大家一起感受像坐過山車一樣刺激的LED產業大片。
LED的周期性供需轉換規律
我們知道地球自轉造成日夜,地球繞太陽公轉造成四季變化,這些自然界的周期變化幾乎亙古不變。
同樣的在電子產業也有小周期與大周期的變化,以前圍繞西方的圣誕節,電子業每年都會有淡旺季的周期,五窮六絕七上吊是臺灣經營資訊硬件產業十多年的觀察經驗,不過一般只講“五窮六絕”,很少提及“七上吊”,此句話的意思是:一年十二月份中,資訊硬件的產制、代工訂單營收等方面,在五月、六月時會達最低迷,也就是淡月、小月、淡季之意。而相對的大月則是在十二月,主要是圣誕節行情。
而幾年的換機潮又并發另一個電子業周期,所以從半導體發明的開始,就有人預測集成電路的發展趨勢,到目前為止摩爾定律幾乎像一年四季規律般的精準,還沒有失誤。
同樣的道理,LED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技術與成本的周期性也有一個海茲定律,但是市場的周期性卻變換的讓人捉摸不定,今天我試著用我的記憶幫大家整理整理LED這個行業的自轉與公轉,讓大家回味一下這二十多年來LED波瀾壯闊的歷史。
LED小周期:年淡旺季的變化
2010年以前,LED一年的的景氣看臺灣,臺灣的景氣看西方圣誕節,為什么會如此?
我們知道圣誕節就跟中國新年一樣,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圣誕節前的購物狂潮是西方推動電子產業鏈的最大推手,除了電腦,PDA與手機當做圣誕節禮品以外,為了節日氣氛,圣誕燈更不可少,LED取代傳統圣誕燈,在LED大量用于照明之前,裝飾用的圣誕燈是LED很大的出路,而且季節性非常明顯,訂單來的又急又快,加班加點很平常,到了淡季幾乎無事可做,這種訂單對生產管理是極大的考驗。
2010年以后,LED開始滲透照明市場,加上中國內需崛起,除了西方圣誕節的旺季之外,LED又有了一個中國因素的旺季,經過夏天的淡季之后,九月份開始了一波小高潮,尤其是燈都中山古鎮,代表回溫的大堵車又開始了。
圖一:顯示的景氣看深圳,照明的景氣看古鎮,古鎮的溫度計就是瑞豐燈配城
大周期:技術突破與上中下游擴產節奏的不匹配造成的變化
決定大周期規律的,最早期是革命性的技術突破,2011年以后,技術突破比較龜速,決定周期的,是LED滲透率的增長,下游的需求驅動著中游封裝與上游芯片擴廠,由于擴廠節奏的不同導致市場周期的起起落落。
我們先看看技術突破的趨勢:
1、1994~2002年,迷茫但是充滿魅力的藍光LED
2002年以前,LED技術不成熟,成本高企,全彩顯示屏與交通燈是主力應用,當時的手電筒,小禮品鑰匙圈與驗鈔筆也因為藍光LED成了奢侈品,中村修二的發明成果還沒有完全開花結果,1999年就跟老東家日亞化學鬧翻去美國了,但是他留給日亞的技術資產,讓日亞壟斷了市場,專利也阻礙了LED的進步。這樣的狀況在2002年出現了第一個轉折點。
2、2002~2010年是生產技術持續大突破導致取代市場大接力
這幾年基本上是臺灣在控制周期的節奏,模仿再創新的鼻祖其實是臺灣的LED廠家,透過海歸與工研院的技術融合,臺灣開始取得技術的突破,讓LED開始在一個個應用領域滲透。這個時期我認為是技術驅動市場的,技術主導LED周期。
如圖二所示,第一波是2002年,因為使用激光切割的技術取代鉆石刀切割,20片機左右的MOCVD取代6片機,LED芯片成本開始大幅下降,從手機按鍵到手機背光開始一個接一個被滲透。外延粗化與ITO透明電極技術讓LED亮度瞬間提高一倍,中小尺寸液晶的背光也失陷了。倒裝Flip Chip與正裝大功率技術,讓路燈與室外照明開始進入LED時代。
2006年開始,綠光芯片技術開始成熟,顯示屏技術國產化,中國大陸成為顯示屏的主導者。芯片尺寸縮小,切割技術成熟,2006年以后,LED成為圣誕燈與裝飾燈的主角。
2008年開始,芯片技術迎來了一輪新技術大突破,圖形襯底PSS技術可以將亮度再提高30%以上,LED開始進入電視背光,造成2010年的LED大缺貨,中國大陸開始新一輪的瘋狂大投資,LED逐步進入中國節奏的時代。
圖二 2002年以后技術創新驅動市場增長圖
3、2010~2017年:低高潮交替的滲透期
2010年以后,大擴產導致的價格大崩落與照明的大爆發,中國大陸就是這個節奏的主導者,由于LED上中下游的擴產計劃與量產時間差別非常大,上游的外延與芯片,建新廠的速度,在2010年以前,土建潔凈室裝修,裝機到量產,短則一年半,長則兩年,2010年以后,新廠除了澳洋順昌與德力光電以外,基本上都是在現有的基礎直接擴產,一般從決定擴產買設備到設備裝機量產短的話需要半年,設備買錯了調機不順利有可能要10個月。
封裝廠就很快了,尤其是封裝設備國產化了以后,訂設備到裝機量產可能不到三個月。燈具組裝廠,除了SMT貼片機需要一點時間外,流水組裝線就幾天的時間就可以上線。所以中國節奏造成了三次LED的大起大落,淘盡了體質不佳的中小廠,也讓LED從高大上的高科技,變成成熟的照明行業。
2009年底到2010年中的大高潮,LED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只要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也是這個原因,瘋狂投資,1000萬一臺MOCVD補助就此開始。
持續最久的2011、2012的低潮,主要原因就是上游瘋狂投資的惡果顯現,政府補貼MOCVD設備產能開出來了,芯片產能大于下游,下游無法消化如此大的產能,背光市場接近頂點,滲透率空間有限,持續的價格探底,就是在等待新一輪的增長。
2013年底到2014年中,LED沉寂兩年之后再次迎來照明應用大爆發,當年的LED背光已經接近100%滲透率,SMD中功率規格燈珠憑借性價比的優勢,大舉滲透室內照明市場,2014年,LED照明市場份額也開始大于背光市場,能抓到這一波的芯片廠家,都成為后起之秀,澳洋順昌,圓融與聚燦光電都是在這一波站穩了腳跟。如圖三所示,2013年大陸芯片產能被消化的差不多的時候,也是大陸芯片超越臺灣的一年。
2015年是芯片大跌價的一年,三安,華燦,德豪潤達第二波產能開出,合肥藍光恢復生產,價格大崩盤,接近50%的跌價讓LED步入中國節奏的第二次寒冬。
2016年的封裝大擴產,顯示屏開始進行小間距規格,需要分選的芯片越用越多,導致點測分選產能不足,白光0.2瓦20流明以上芯片市場被擠壓,開始轉移成0.5瓦55流明左右為主流。
封裝大擴產導致2017年上半年芯片缺口達到高潮,也出現了一波芯片漲價潮,三安與華燦芯片再次大擴產,順利會在2017年下半年開出,遲則2018年上半年,LED再次進入下一波的價格廝殺。如圖三所示,我也預測在今年,三安光電的產值正式超越晶元光電,芯片老大正式易主。
圖三 2009年以后,大陸,臺灣,晶元光電,三安光電產值比較圖
LED上中下游的規律與格局
當上游產能大于中下游
上游投資太大,承受不起停產損失,更受不了庫存高企導致流動資金被卡死,芯片降價求售是必然選擇。
如圖四所示,芯片降價,燈珠的報價更不穩定,導致成品承受不起上架后消費者預期會跌價的觀望態度,這樣會產生更嚴重的惡性循環,價格持續探底,結果就像中國晉朝的淝水之戰一樣,兵敗如山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每次的LED的低潮與低迷,都是這樣造成的,直到價格達到一個消費者的期望點或是某種產品熱銷的大爆發。
2013年底的20流明2835SMD燈珠的燈管市場與2016年55~60流明的SMD5730燈珠,都是在谷底的低潮中,引爆大需求的明星產品。
圖四 LED上中下游供需關系示意圖
當中下游產能大于上游
LED的性能與價格只要達到一個突破點,照明的滲透率就會來一次大躍進,再如上圖四所示,此時中下游產能急速擴張,我前面說過,上下游擴產的時間差導致上游由于擴產與裝機速度來不及供應中下游的產能,供不應求顯現,上游開心,中下游拼人品,因為信用好的中下游可以優先拿到芯片。2013下半年到2014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到現在都是擴產節奏時間差造成的。LED的上下起伏是不是很像中國股市,漲的時候大家拼命追高,多貴都有人搶著買,跌的時候,大家拼命逃離,多便宜都乏人問津。
當中游產能大于上下游
最理想的是中游產能最大,上下游較小,這是LED行業最好的組合,中游投資沒有上游大,停產的損失對比跌價損失,跟上游芯片產業比較,相對較小,中游可以當一個調節閥,控制LED合理的游戲規則,不讓LED呈現大起大落的節奏。
臺灣早期就是由億光主導節奏,晶元光電順勢擴產,但是不會超過億光的需求,可惜這樣的節奏在2010年以后被大陸廠破壞。木林森拼命的擴產封裝產能,估計也是想做這樣的工作,可惜中國LED現在還沒有絕對的老大,三安與木林森誰是老大,也許會決定中國LED未來的格局。
抓對時機投資的模范生:澳洋順昌
能在2010年以后掌握LED中國節奏的佼佼者,就是澳洋順昌這家公司,也許澳洋順昌的老板有讀過臺積電張忠謀的文章,張忠謀說:對于一個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的產業來說,只要掌握住了電子業的節奏,景氣低迷的時期大量投資,培養人才,你就可以占得先機,只要了解周期為18個月的摩爾定律與電子業的新產品換機潮,資本,建廠經驗與精準投資眼光,會讓強者越發強大。
可惜大部分的人或老板都比較短視,景氣好的時候圈錢投資,結果投產之后發現產能過剩,而有些傳統行業的大公司投資高科技電子業,決策太龜速,投資時間是對了,但是冗長的流程與非專業的決策,最后的投資也是血本無歸。
2010年以后投資LED上游芯片最成功的,就是澳洋順昌的老板陳鍇先生,陳總觀察LED行業兩年,在LED芯片景氣最差的2011、2012年的時候開廠與建廠,在推出產品的時間與產品的尺寸決策精準,2014年收割成果,2015年LED景氣寒冬之下,聯合木林森資本再次加碼投資,結果又在去年底與今年迎來美好的果實,掌握了方向與節奏,加上陳總眼光精準,決策快速,執行力徹底,澳洋順昌成為了LED最年輕的模范生。
圖五 LED芯片市場規模(單位:億元),中國LED芯片的快速增長,滋養著像澳洋順昌這樣的新成立上游公司
中國LED芯片產業的特性:起來得快,死得也快
LED芯片這個行業,三安光電抓住了借殼上市的機會,并在2010年芯片大爆發時站穩了腳跟進行大擴產,中國大陸芯片老大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華燦光電與乾照光電抓對了產品,也活了下來,其他早期的大陸芯片廠與臺灣二三線芯片廠幾乎都陣亡了。
在中國大陸這個智慧財產保護不完善的環境下,LED芯片業的后發優勢非常明顯,舉兩個例子:
MOCVD設備的價格與產能在2008年,31片機要200萬美金,2013年,54片機只要150萬美金,2016年,124片機只要220萬美金,跟54片機同等級的國產MOCVD可能只要100萬美金。同樣的,后段分選機的性能與價格在2008年,一個月10kk產量的設備要10萬美金,2015年,一個月20kk產量的設備只要4萬美金有找,以前的設備一個人只能看管5臺機,現在一個人可以看管15臺機。
設備更新換代太快導致的后果就是,幾乎2006年以前設立的早期LED芯片廠都陣亡了,除了技術落后以外,后繼乏力的投資,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也是最大原因之一,LED變化就像大浪一樣,沒有大船身,翻船的幾率非常高。
當然看對產品方向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再舉個例子:
早期的迪源光電以大功率為主打產品,但是品牌效益沒有臺灣晶元光電,美國普瑞與臺灣光泓科技明顯與凸出,只能與臺灣二線品牌打爛戰,而內地的華磊光電等芯片廠經過一番整頓之后,大功率的亮度與電壓都有了脫胎換骨的表現,山寨臺灣與國際大廠的芯片圖形普遍。
在此跟大家解說一下當時大功率的市場狀況,除了Philip Lumileds的大功率是倒裝技術與Cree是碳化硅垂直結構技術以外,所有的藍寶石襯底技術的LED芯片廠都是使用正裝大功率技術,尤其是晶元光電,普瑞與光泓這幾家有品牌的公司,他們的價格比較貴,但是有專利保障,所以很多封裝廠會買他們的芯片,但是為了要降低成本,山寨模仿普瑞,晶元光電與光泓的芯片應運而生,除了亮度以外,芯片圖形電性都幾乎與他們沒有差別,而隨著大陸公司技術的急起直追,亮度也幾乎差別不大了,價格只要一半。
你可以想象那些唯利是圖的老板會買誰的芯片,所以很多封裝廠會象征性地買這些大廠10%~20%的比例芯片,其他的芯片都找國內芯片廠做,我以前服務的芯片廠都會有一個研發團隊,業務單位會把大廠的芯片給他們分析,他們會專門模仿大廠的技術,做到95%以上的相似度。
我記得早期臺灣也是這樣模仿日本的,大陸再模仿臺灣,就這樣,LED技術就完全被大陸廠掌握了,在那個環境下,想要自創品牌的芯片廠最后的后果就是兩面不討好,很難生存在這個市場環境中。所以迪源失去了大功率的優勢,設備老舊加上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幾乎只有慢慢等死的路可以走,最后結局我就不說了。
我們可以比較與迪源光電幾乎在同一時期成立的華燦光電,華燦當初選擇顯示屏芯片是正確的,說到華燦光電,可能要先說說他們的歷史。
華燦與迪源幾乎同時在2006年成立,2008年左右開始產品投放市場,華燦的創始人有一部分是從士蘭明芯過去的,他們看準了一個市場,這個市場比較特別,高端的已經被美日占領了,中低端的還是一片空白,這就是顯示屏市場。
由于顯示屏市場賬期長,產業鏈周期也很久,做成成品之后價值高,如果芯片出問題會造成芯片廠極大的損失,于是臺灣的廠家都不敢做,當時大陸LED市場都是臺灣芯片廠的天下,只有顯示屏臺灣不敢進入,于是士蘭明芯崛起了,華燦深知這個市場,所以開始就以這個市場為主力,而不走白光或其他與臺灣芯片沖突的市場。
他們剛開始創業資金不多,因此外延設備不多,所以他們先把芯片產線利用士蘭明芯的經驗做好做大,再進行后面的布局,而臺灣新世紀綠光外延片的支持也是最關鍵的。
當初新世紀供應給士蘭明芯外延片讓士蘭明芯顯示屏芯片站穩市場,同樣的,華燦利用新世紀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心理,也拿到了新世紀綠光外延片,所以華燦在很短的時間不但站穩了顯示屏市場,甚至超越士蘭明芯成為國內顯示屏芯片的第一品牌,而同時期的大部分芯片廠大部分還是處于跟臺灣芯片競爭的狀態,所以效益都不是很好,迪源光電以大功率為方向,雄心有余,但是時機不好,結果跟華燦的距離越來越遠。
圖六 顯示屏的成長列車,被華燦抓住了,也讓它成功了
再如圖七所示,由于顯示屏的高毛利與高成長,讓華燦這樣資產不大的公司有了上市的條件。
順帶說明一下,華燦雖然外延片很大部分是買別人的,但是他們也掌握外延技術,只是資金要用在刀口上會比較好,結果有了資本市場的支持,再加上中國地方政府對LED政策補助的支持,華燦再順勢在張家港放大產能,臺灣芯片這五年向下墜落之際,張家港廠將產品多元化,順勢填補臺灣退出的市場,成本也持續降低,就這樣慢慢幾乎進入大陸前三大,以目前的態勢,如果義烏廠再完成,大陸兩極化格局幾乎確定,三安與華燦兩強競爭幾乎可以確定。
華燦選對了產品方向,最走運的是他們在設備更新換代之前,沒有投資很多設備資產,尤其是舊型號的MOCVD,臺灣芯片廠的困局就是舊型號的MOCVD太多,跟大陸競爭完全無優勢,在搭上了資本列車之后,設備更新換代已經完成,它循著大廠的方向買對了最新最好的設備,LED最幸運的公司非它莫屬。
圖七 華燦抓住了顯示屏市場的榮景,現在雖然增長緩慢了,趁著臺灣芯片下滑之際,華燦芯片多元化也成功了
業界有一句笑話這樣說“如果你不喜歡一個人或是要害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薦他做LED”!大江東去浪淘盡,LED市場的起起落落就像看似不規則,但是卻可以在不規則中找到潮起潮落節奏的浪潮,看準了,我相信一句話“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會經營的人”,大家都說LED利潤薄,很難做,這不就是考驗與磨練企業家最好的平臺嗎?
要掌握LED節奏其實不難,給大家一個秘訣:善待你的主要設備供應商,認識與了解你的上下游設備商,他們會給你他們設備出給誰,出多少數量,什么時候出貨裝機與調試驗收的準確信息,有了這些資訊,我相信你們都可以像澳洋順昌的陳總一樣,成為一個敏銳的決策者。
各位做LED的人,你們知道下一波擴產與投資的時間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