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姐之前做過一期關于顯示屏技術的文章,詳情請看:不做看客,一起揭開OLED、QLED神秘面紗----淺析顯示屏技術大戰
本期大家就跟著1°姐一起圍觀小間距LED、OLED和QLED三國爭霸的戰況,領略顯示屏市場的硝煙戰火。
不論是2016年的美國InfoComm展會,還是2017年的ISE荷蘭展、北京InfoComm展,小間距LED屏都賺足了眼球,不僅國內巨頭利亞德、洲明科技大放異彩,三星、索尼、NEC等全球巨頭也加入了競爭的隊列。
自2016年開始小間距技術發展進一步增速,小間距LED在顯示領域爆發增長,室內小間距LED屏的應用如日中天,隨著像素密度急劇增大,分辨率得到大幅提升,應用市場已開始加速向大屏顯示領域滲透。
小間距LED顯示屏泛指像素間距在3mm(部分企業定義為2.5mm)以下的LED顯示產品。對用戶而言,選擇小間距LED更多的是在不同間距中做選擇,而間距對于小間距LED而言主要影響單位面積分辨率。
目前,從不同封裝技術來比較,無論是從技術革新上抑或是顯示效果上,COB小間距LED都是對SMD小間距LED的較大提升。這也說明,在解決室內堪用、能用問題的基礎上,小間距LED發展目前已進入提供更高的產品可靠性和視覺體驗效果的階段,COB封裝成為目前最具前景和可實現性的關鍵的技術之一。
室外LED 顯示屏的壞點率的標準一般是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三,但小間距LED標準需要大幅提高,以P2.5 規格的小間距LED 顯示屏為例,其每平方米共有16 萬個燈珠;如果間距進一步提升到1 毫米水平的時候,每平方米則有100 萬個燈珠,此時若按照液晶屏“不多于3個壞點”的標準要求,LED顯示屏很難將壞點率降低到百萬分之三。
另外,室內與室外應用最顯著的差別之一就是環境光線的變化。戶外LED顯示屏的亮度很高,而室內LED顯示屏由于需要經常長時間觀看,亮度需要大幅降低,通常在低于300cd/㎡平方米左右,才能夠達到人眼較佳觀看效果(國際公認的標準是超過700cd/㎡的亮度觀看會對人眼健康造成傷害),但是當顯示屏亮度降低到500cd/㎡以下時,屏幕畫面會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灰度損失現象,并且伴隨著亮度的進一步降低,灰度損失也越來越嚴重。
因此如何在較低的亮度水平下實現灰度的最小損失,也是小間距LED 顯示屏企業要面對的技術問題。
OLED早在2010年就已經開始在手機領域應用了,但由于良率和成本的問題推廣并不理想。
隨后VR和智能手環等更多應用場景的出現,加上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成本下降顯著,大規模應用逐漸打開,但是為了更好發揮OLED的優越特性,全球范圍內對OLED的研發正如火如荼,并且不斷取得各種新成果,眾多研究成果繼續推進OLED向可撓曲,輕薄化發展,籍此將會打開OLED的更多應用領域。
意大利研究人員正探索如何利用高k聚合物作為閘極電介質,打造出發光效率能像有機晶體管一樣倍增的新型有機發光組件。
這項研究顯示,對于采用OLED等有機材料的其他電子組件,有機發光敏晶體管(OLET)有助于以更簡單的制程降低整體的制造成本,同時提高機械的靈活度。同時所需的有機層較一般OLED更少,適合用于背板和有機堆棧結構簡單的平面顯示器設。
在近期舉辦的臺灣國際照明科技展上,臺灣工研院發表了Flexible OLED光引擎“FOLED”技術,其可撓曲設計將OLED輕薄、類自然光、平面、可撓曲的特色展現出來。
過去OLED主要在玻璃基板上進行開發,而臺工研院“FOLED”使用軟板技術,重量只有8克、厚度小于0.6毫米(mm),可撓曲、輕薄的特性使OLED未來可以更廣泛應用于商業、居家、車用等各種生活場域,為智慧照明生活創造更多樣化的應用模式。
韓國電子通訊研究院跟Hanwha Techwin合作研究出一種以石墨烯制作,厚度不到5納米的透明電極,并用其生產出了一塊 370*470 的OLED面板。
使用石墨烯來制作 OLED 面板主要是看中這種材質經久耐用,導熱導電的速度快的特性。石墨烯OLED面板不僅能夠提升其使用壽命,還有可能開發出一些充滿想象力的點觸式設備。
開發人員特別強調石墨烯OLED面板相比傳統的ITO鍍膜要更為耐用,可以結合軟性基板制作出可撓的超薄面板,這意味著未來可以將其應用到穿戴設備和衣服上,甚至軍事領域中。不過目前這樣的面板還沒辦法大范圍量產,有待工藝成熟和成本降低。
瑞士電子與微技術中心與精密織物制造商Sefar的研究人員將直徑約40μm的金屬絲與半透明的聚合物纖維編織于以光學透明聚合物填充的精密網狀物中,然后以經溶液處理的有機導體(如PEDOT:PSS)薄層涂覆,取得了不含氧化銦錫(ITO) 的柔性電極用于展示大面積的OLED。
這種導電織物由于具有高導電率,且在較長距離外仍展現高導電性,因此其可以成為昂貴且易碎的ITO透明電極的理想替代方案。
這種織物的電極由于免除了支持金屬軌道的蒸發、光學微影以及電絕緣等過程,大幅簡化了大面積OLED的生產。
此外,還能使用低成本、高吞吐量的卷對卷制程制造這種織物,在標準的無塵室環境下以每分鐘10公尺的速度運行。
QLED和OLED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之差,但在技術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而且和OLED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相比,QLED還是高冷的黑科技,真正的QLED顯示技術還處于研究階段。
QLED的發光中心由量子點(Quantum dots)物質構成,由量子點材料主動發光,應用在顯示設備上不需要背光源和彩色濾光片。
現在市售的量子點電視是基于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但只是在電視背光源上增加了量子點薄膜提升了色域,稱不上是真正的QLED 電視(自發光),充其量只能算量子點技術應用的初級階段。
據稱三星目前的研發正在向真正的QLED邁進,它不再是藍光通過一層量子點材料產生白光照亮液晶屏幕,而是通過電驅動,使量子點本身發光并通過混色產生圖像,不再需要液晶、彩膜,也省去了背光單元。
今年3月,京東方發布了5英寸主動式電致量子點發光顯示產品,也就是AMQLED,該產品真正實現了電致發光,并且直接采用了噴墨打印工藝制備電致量子點發光器件(QLED)以實現全彩顯示,色域更是超過了100%。
不過目前QLED依然集中在實驗室研究,可靠性、效率、元件壽命、溶液制程等技術難題還尚未攻克,技術還遠不成熟,同時沒有完整的產業配套,缺乏將該技術制造成顯示屏的支持廠商。行業預計真正QLED的大規模應用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就目前來看,雖然光致發光的QLED算不上真正的QLED,但是其對改善LED光源產品的品質和性能,進而改善液晶電視產品的色彩和節能水平,這對于提升傳統液晶電視和液晶顯示產品品質具有明顯大的幫助。
在真正的QLED產品時代未開啟之前,為消費者提供一種更好的"顯示品"也未嘗不可。預計未來QLED和OLED將成為直接的競爭對象,在風云變幻的顯示屏市場,究竟誰能獨領風騷,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