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莊西里有17棟老樓,由于此前物業缺失,小區路面不平,荒地雜草叢生,居民為停車私裝地鎖。如今,小區引入了準物業,路燈亮了,道路通了,停車和綠化有專人負責了。過去5年間,朝陽區試點實行準物業化管理,政府投資改造基本設施硬件,并通過居民自治、部分項目外包等形式,對老舊小區停車、治安、衛生等進行管理。2015年底,全區181個老舊小區準物業管理全覆蓋。今年,朝陽區提出推進181個老舊小區準物業轉型升級,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升級一批老舊小區、打造一批品牌小區、培育一批社會企業。
當年印象 物業缺失小區亂象多
八里莊曾是國棉紡織基地,國棉一二三廠的生產區和生活區就分布在朝陽路的南、北兩側。74歲的齊學仁師傅過去是國棉三廠職工,自從參加工作以來,他在八里莊地區生活了55年。
1987年,齊師傅搬進了當地一棟21層的居民樓,嶄新帶電梯的大高樓讓親戚朋友羨慕不已。當年的高樓在歲月流逝中變成了設施陳舊、環境臟亂的老舊小區,淹沒于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新樓中。
由于物業服務缺失,小區里私搭亂建、停車混亂等問題接踵而來。齊師傅家東南角有一塊空地,以往野草叢生,堆滿了渣土和建筑廢料,后來有居民在空地上開辟了自家菜園,種上了秧苗,由于管理不善,夏季招來了不少蚊蠅。老鄰居、老熟人兒有一些搬走了,齊師傅隱隱有些失落,這還是之前熟悉的家園嗎?
居民自治 志愿者負責綠化保潔
近5年來,八里莊西里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用齊師傅的話來說,這不是慈云寺50年來翻天覆地的那種變化,但點點滴滴的細節完善,卻讓百姓真切地感覺到滿足、貼心。
荒地上的廢料和秧苗清走了,原地建起了健身休閑小廣場,裝上了健身器材。黑漆漆的夜晚,被新安裝的50個路燈點亮。坑坑洼洼、下雨積水的小區老路也被硬化填平。原來居民總擔心小區安全問題,如今小區安裝了30多個攝像頭。前不久,齊師傅在綜控中心看到了大屏監視畫面,“感覺心里特別踏實”。
小區還建立了準物業,居民志愿者負責部分綠化、保潔和維修工作,志愿者可憑服務時長獲得“反哺”,享受便民服務。眼看著社區環境越來越好,齊師傅也興沖沖地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清理小區垃圾、幫助居民修電器。70多歲的老爺子發揮余熱,有一次幫居民磨刀,“一上午磨了30多把,結果脖子都有點抬不起來了。”齊師傅笑言,他做志愿樂此不疲,“我生活在小區中,愿意為它做貢獻。”
生活服務 便民菜車開到家門口
以往,齊師傅早上遛彎時,習慣到三印菜市場買菜。大型蔬菜車進進出出,菜市場周邊經常塵土飛揚,堵得水泄不通。但齊師傅有自己的考慮:“八里莊西里的居民不算富裕,但周圍都是遠洋、未來匯等商圈,超市的蔬菜是好,但高消費讓我們吃不消。”他說,菜市場離家有1000米,雖然距離遠點、環境亂點,但菜價確實便宜。
近兩年,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經常制造擁堵、環境臟亂的菜市場被疏解了。齊師傅正擔心沒地兒買便宜菜,便民菜車就開進了社區。“每周來六天,就停在我家樓下,蔬菜便宜又新鮮,其他小區的居民也慕名來到這里買菜”。
疏通道路 打通內部交通微循環
在八里莊西里,交通和停車曾是“老大難”問題。齊師傅說,以往居民駕車只能從小區東側一條馬路上朝陽路。而馬路東側是八里莊中心小學,每天早上,送孩子的家長車往里進,上班族車輛往外出,兩股車流交織在一起,誰也動不了。通過問需于民、居民議事,社區打通了內部交通“微循環”,以往只允許行人和自行車進出的小西門被打開,實現“兩進兩出”,居民可以駕車繞過朝陽路堵點,直接上到四環主路。
規范車位 拆違建騰出停車空間
以往小區沒有固定車位,逛商場的顧客、其他小區的車主都把車停進來,導致居民下班回家沒有車位,一些居民私自安裝了地鎖。去年,小區啟動“微治理”,整治老舊居民樓周邊49處私搭亂建,騰出了近1800平方米的空間,規范停車位452個。
小區還引入了專業停車服務物業公司,讓居民“先嘗后買”,小區自管會對其進行監督協助,保證居民和其家屬探親停車有位。未來,物業服務內容也將向綠化等方面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