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制造”曾書寫新中國工業的五個第一: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軍用摩托車、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批海防導彈在南昌誕生。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南昌城市綜合實力被長沙、合肥、武漢、鄭州甩在后面,面臨著不進則退、慢進掉隊的重大挑戰。
南昌如何處理好沿海產業梯次轉移與自主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工業與發展現代服務業、淘汰傳統產業與傳統產業補鏈強鏈三對關系,成為決定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強攻產業,決戰工業”,正匯成南昌這座英雄城求新思變、追趕突圍的最強音。
發力:決勝城市產業競爭
“近年來,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的深度疊加,給中部地區尤其是中部省會城市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但在城市百舸爭流、加速崛起的區域競爭中,與其他中部省會城市相比,南昌不僅沒有占得先機、走在前列,反而慢了半拍、落在后頭。”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殷美根分析說,南昌弱,弱在反映發展后勁的工業經濟“體量不大、龍頭不強、集群不多”。
更讓南昌人尷尬的是,由于工業不強,帶來了一系列發展難題——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中,南昌對全省的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缺乏省會應有的“溢出效應”;對中低端勞動力和高端人才等外來人口缺乏吸附力,導致南昌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數相差無幾;缺乏龍頭企業和集群產業,難以形成持續的產業競爭優勢。
如此下去,不僅城市存在空心化的危機,南昌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也將被邊緣化。
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橫向比較,沿海一些城市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但南昌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區域經濟學的一般規律表明,在這個階段,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從產業發力,這是南昌趕超的必然選擇,而非不顧實際跨越發展階段,盲目搞房地產、金融,忽視實體經濟發展,最終導致城市競爭力削弱。
2017年新年伊始,南昌就召開全市產業推進大會,全市上下選擇從產業發力,決戰工業。
——工業做強。全力實施“工業四年倍增行動計劃”,著力激活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撐起南昌工業的脊梁。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6年計劃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倍增,達到1160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由2016年的1385戶增至2200戶。
——三產做旺。大力實施“服務業發展倍增計劃”,到2020年,區域性現代金融、交通物流、創新創意、綜合消費、總部營運五大中心基本成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8%,力爭達到50%。
——農業做優。積極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四年提質增效行動”,到2020年,建成全省示范、中部一流、國內領先的南昌綠谷,培育年產值超3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銷售收入超2000億元,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知難而進,奮起追趕。殷美根說,推進南昌跨越發展,重點在工業,難點在工業,核心也在工業。要堅定不移地強化新型工業化核心地位,堅持各方力量向工業聚合,各種要素向工業聚集。
辟路:“鏈”接產業新優勢
“量大、品質低,四塊拼攏就是一件衣”曾經是當地針紡產業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隨著東南亞等低成本代工市場的猛烈沖擊,南昌市青山湖區一些代工作坊一度瀕臨倒閉。
青山湖區委書記熊運浪說,為再造產業優勢,近年區里定向招商,延鏈補鏈,采取建立創意產業園、聯手電商、搭建服務平臺、創立自有品牌等舉措,將傳統的“夕陽產業”變成集設計、創意、加工、原料提供等全產業鏈的“朝陽產業”。
半月談記者走進南昌(虎門)紡織面輔料交易市場看見,從花邊到拉鏈,再到紡織機械,制衣各工序所需材料設備在這里一應俱全。如今的青山湖區成為全國第二大門類最全的面輔料市場,產業鏈覆蓋了服裝紡織的各個環節。
市場總經理秦國強說:“在競爭面前,時間就是效益。有了這個市場后,生產流程時間成本可縮短至三天,每年能直接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上億元。”
推動傳統產業“二次創業”,關鍵要用新思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進而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走進南昌華興針織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繁忙。投資8000多萬元的智能吊掛系統不停運轉,讓一件衣服從裁剪料到成衣過程自動懸吊輸送,生產效率提高了三成。華興針織董事長王春華說,企業“機器換工”,實現由“制造”到“智造”的轉變,不但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提高了產品品質,在爭奪市場話語權時更有“底氣”。
政府發力,建鏈強鏈,越來越多的針紡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代工,他們在國際品牌運作中“動作不斷”,邁向產業中高端。
江西優晟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海林說:“我們計劃3年培育出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孵化一批全國知名品牌,聚集一批專業設計人才,使服裝產業成為高附加值、品牌化的產業。”
南昌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郭毅說,南昌注重“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式的全產業鏈招商,圍繞全市20個主打產品,倒推產業鏈各環節,定向招商,形成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平臺鏈相互協調、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
強攻產業,決戰工業,要打贏這場硬仗,招商引資是一步關鍵棋。南昌市要求縣區黨政主要領導一年至少要把三分之一的時間、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外出招商和項目推進上。
南昌準確把握自身產業的強項、缺項和弱項,瞄準龍頭環節、特色環節、高端環節、載體環節,緊盯行業領袖企業,開展精準的補鏈招商、強鏈招商、以商招商,推動既有產業的“點”加快串成“鏈”、連成“片”。簽約、落戶、開工、投產……隨著一個個項目落地,南昌重點傳統產業鏈條正在不斷拉長、延伸。
創新:培育新動能
南昌認識到,新經濟打破了對傳統路徑的依賴,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要實現趕超發展,不但要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實現“彎道超車”,更要培育新興產業實現“換道超車”。在發展新經濟方面,南昌與其他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也為“換道超車”提供了可能。
在發展新經濟方面,南昌不再滿足于做“跟隨者”“慢跑者”,而是致力于做“引領者”“創新者”,集中力量和資源,加快開發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催生新業態,著力把新經濟從概念逐漸變成現實。
每到夜晚,在穿城而過的贛江兩岸,近300棟建筑同時上演LED燈光秀,流光溢彩。
“按原計劃,燈光秀的LED燈全部使用進口。但我們有優勢的技術團隊,為什么不去嘗試?”晶能(江西)光電有限公司CEO王敏說,經過爭取,企業承擔了其中難度最大的高樓部分。事實證明,在這場“高樓上的世界競爭”中,“南昌制造”毫不遜色。
晶能光電的核心技術團隊——南昌大學江風益科研團隊“十年磨一劍”,成功研發“硅襯底LED技術”。立足這一技術優勢,南昌建成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LED全產業鏈研發、制造和應用基地。
從拓荒到跟跑,再到領跑,南昌靠的是“無中生有”的創新思維。沒有產業,就培育產業,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2016年2月,南昌市召開中國(南昌)虛擬現實VR產業基地全球發布會,率先提出打造全國首個城市VR產業基地。目前,南昌市VR產業正歷經“裂變式”擴張,上百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一批本地企業快速成長。
在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南昌全力打造以南昌國家高新區為龍頭的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構建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加速科技創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南昌慧谷”,充分激發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涌流,進而增強城市對經濟的承載力、要素的聚集力、對外的吸引力。
“從技術高地邁向產業高原,南昌高新區要挑大梁、擔重擔。”南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黃俊表示,高新區到2020年,將實現凈工貿總收入5000億元,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打造3個500億元的產業,培育500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3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走進南昌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城,記者看到一期8000平方米的雙創空間,已入駐創業團隊224家,孵化企業76家。園區為創業者搭建導師平臺,實行“陪伴式”創業。
江西省首家從事金屬3D打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企業瑞曼增才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博士學歷的人員高達60%。公司總經理謝玉江不僅領導著企業的核心創業團隊,還肩負著擔任南昌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城博士合伙人、創業導師的使命。
說起南昌的創新創業活力,謝玉江信心滿滿。未來3年,這里將建設成為著名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集聚區、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區、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示范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引領區、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樣板區。
擔當:新服務展現新作為
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還是新興產業的培育,關鍵在服務和速度。
南昌高新區集中建設工地產業項目,連續四年每年建設100萬平方米工業標準廠房,裝修到位后免租三年提供企業使用,第四年后企業按成本價回購,為企業和項目提供“拎包入駐”服務。2016年以來,高新區新招引項目137個,其中19個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建成投產。
項目快速投產、快速見效,得益于南昌創新“輕資產招商,重資本運作”的招商方式。為滿足企業壓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時間的要求,政府提前建設標準廠房,企業可租可買,一棟廠房就是一個企業,實現“拎包入駐”,既節約了土地,又使企業創業投產周期大大縮短。
擁有全球領先白光LED封裝技術的鴻利光電最終選擇在南昌落戶,公司副總經理江德權說:“南昌的LED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一應俱全,一個園區就是一個產業鏈,區位優勢明顯,成為一些沿海光電企業進軍內地的首選。”
不僅如此,南昌高新區還出臺政策鼓勵區內企業間協作配套,搭建產業鏈合作供應聯盟,對區內企業在區內采購生產配套,按采購金額分別給予采購方和供貨方1%金額補貼;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推動產業和企業間優勢互補,實現“抱團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
采訪中,一些企業負責人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企業需要的不是淺層次的服務態度,更看中的是地方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能力。
江西艾立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新立賣掉“人間天堂”蘇州的房產,舉家來到南昌投資創業。他告訴記者:“我們去年6月考察,8月簽約,9月底進設備,10月就開工投產。地方政府對項目推進的執行力強、辦事效率高,讓企業信心倍增。”
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背后,是南昌知難而進的決心。
在南昌,官員為官不為,除本人被問責外,所在單位還可能會被核減編制和領導職數。南昌市對群眾和企業反映強烈的投資環境和作風效能等11個方面的問題,采取力度空前的問責。問責情況除納入干部的考核、考察、選拔、任用、獎勵外,還和單位編制管理掛鉤。
列出“任務單”,排出“工期表”,實行“倒計時”,如今已成為南昌干部工作的“新常態”。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南昌市成立了12支由市領導掛帥,相關市直部門為聯絡員的掛點幫扶小組,任務是當好政策宣講“宣傳員”、破解難題“協調員”、項目推進“勤務員”、作風建設“護航員”。
殷美根說,南昌要加速追趕、全面進位,干部就要充分發揚“釘子精神”和“螞蟥精神”,一張藍圖干到底,對認準的項目緊盯不放,奮起直追。
今年前5個月,南昌市簽約重大項目302個,協議投資總額2190多億元;今年一季度,南昌市GDP同比增長9.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增速2.2和0.1個百分點,增速位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實際利用外資、內資增幅同比均逾20%。
南昌,在奮力追趕的路上步履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