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間,有報道稱,美國硅谷創業公司Plenty稱已經破解了在室內超高效種植農作物的“密碼”,并且獲得了2億美元融資。而近日,德國垂直農業服務商Infarm也完成了2500萬美元融資。
據悉,此次融資,由Balderton Capital領投,TriplePoint Capital、Mons Investments、Cherry Ventures、QUADIA和LocalGlobe跟投。Infarm表示,除了把業務拓展至德國其他地區,本輪融資還將用于拓展國際市場,如巴黎、倫敦、哥本哈根等,以及用于柏林的研發中心的發展。到2019年底,Infarm計劃在全歐洲擁有1000個種植點。
據報道,Infarm成立于2014年,是來自德國的垂直農業服務商,他們所設計的標準化種植模塊讓人們在室內場所也可以種出蔬菜及水果。
Infarm的主要產品為“室內垂直農業系統”,在作物種類和種植數量上都具有很大擴展性。該系統以相同大小的“模塊”為種植單位——通常占據一個立式落地柜的一層,在每一層模塊中可以種植不同的植物。用戶可以根據需要確定模塊的數量,進行自由組合。整個過程就像一按按鈕即可大幅增加云計算能力的場景。因此,Infarm不僅可以服務便利店的單個冰柜,也可以大規模組合,放在大型超市倉庫中作為存貨,客戶也可以買一個種植模塊回家自行種植。
種植過程中,光照來自節能LED燈,“土壤”則是營養液,植物的成長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及化肥。Infarm在每個種植模塊中設置了傳感器,利用Infarm開發的區塊鏈技術App就可監測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基于云對每一層的各類參數進行控制,包括溫度、ph值、氧氣含量等,利用大數據預測植物何時成熟。
每兩周,Infarm團隊就能從這個高 10英尺(合 3.2米)的農場中收獲希臘盆景羅勒和泰國羅勒,將其放置在貨架上,供消費者購買。
一旦新型香草或植物被引入,Infarm的植物專家和工程師就會為這種植物類型打造專門的種植方法或算法,將營養、濕度、溫度、光密度和光譜等各種因素考慮進去,這些因素會因為植物生長的類型在不同系統之間存在差異。
另外,Infarm擁有的一些專利技術讓植物能在較高的密度下生長,同時還在研究各種農作物搭配方案,利用植物間的成長周期和所需元素的不同進行互補,以節省資源,讓農作物的風味、顏色和營養值達到較好的狀態。
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分析的結合,最終誕生了一種類似于“農場即服務”(Farming-as-a-Service)的服務模式。正因為如此,Infarm的這一生產模式得到了不少零售商店經營者的青睞,成立兩年以來,Infarm主要發展B2B業務,在德國已經進駐超過50家超市、餐廳和分銷倉庫,其客戶包括零售集團麥德龍(Metro)和德國最大的視頻零售商艾德卡(Edeka)。同時,Infarm還作為歐盟“Horizon 2020”計劃的一部分,參與到“垂直農業革命及服務化”項目中。
如果在廚房中設置了Infarm模塊,廚師只需向Infarm下單,Infarm就會把植物種子寄到餐廳,廚師便可自行種植。
目前,Infarm稱其單個種植模塊每月能夠生產1200棵作物,某些地區的香料種植模塊甚至能完全達到自給狀態。
從便利店的角度來看,選擇和Infarm相似的“垂直農場”模式并不是一個壞選擇。對于Infarm近期的成功,創始人Osnat Michaeli表示,這種需求主要是受消費者行為變化的驅動。目前,消費者對于食品的購買便利程度與新鮮程度都有極高的要求。從這一個角度來說,Infarm的“室內垂直農場”和便利店的理念其實是不謀而合的。
據了解,在同一領域中,擁有相同模式的初創企業不少,除了美國Plenty之外,還有Indigo、Kaiima、Aero Farms、Bowery Farming等,它們大多還是與超市、餐館和批發商合作。中國有農科院旗下的中環易達公司。除此之外,日本、中東、新加坡等地垂直農業也有較大市場。